〔摘要〕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涉及社会和谐本质的重要问题。资本雇佣劳动抑或劳动雇佣资本,这两种理论都有片面性。前者注重逻辑实证主义论证,缺乏历史发展的眼光;后者先验性预判的偏好使之忽视了许多现实因素。本文由动态的历史观提出,资本与劳动之间并非一个简单非此即彼的雇佣关系,资本雇佣劳动更不是一个永恒的模式。劳动与资本有可能相互容纳向一个利益均衡的状态趋近,即劳动和资本将凭其存量差别而不是地位差别取得相应的权力和收益。收益分享制企业很可能成为今后的主流企业模式,传统意义上的雇佣概念甚至将不复存在。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探讨。
〔关键词〕控制权;劳动关系;资本雇佣劳动;劳动雇佣资本;均衡
〔中图分类号〕F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4)02-0038-04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985”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3JJD790013)
〔作者简介〕张嘉昕,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吉林长春130012。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才是合理的状态?是资本雇佣劳动,还是劳动雇佣资本?表面上看,可能仅是一个学理上的思辨,实际上则直接触动了社会和谐的本质。学术界对此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是资本雇佣劳动,另一种是劳动雇佣资本。然而,关于劳动与资本是否可以相互容纳或实现均衡的观点学术界则鲜有论述。就现实而言,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进程中,十分需要妥善处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社会基础。
一、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关系的非此即彼
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观点认为,资本雇佣劳动不仅合理而且是最适宜的企业模式。各种理论都具有相当的解释力,但普遍的特征是采取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缺乏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历史观,例如,威廉姆森在其资产专用性学说中指出,应将剩余控制权及剩余所有权赋予资产专用性较高的所有者。由于实物资本的专用性一般较高,故剩余索取权应分配给资本所有者,从而限制机会主义行为。费茨罗和穆勒提出,有效的所有权结构是把权力集中在流动性较弱的成员手中,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相比缺乏流动性,因而,资本所有者应掌握权威。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资本的迅猛发展,全球金融资产总量已是实物资产的十几倍,这意味着以上论述的前提已经改变,无法支撑资本雇佣劳动是最佳模式的结论。而格罗斯曼和哈特提出的资本在生产中对效率影响的前提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尤其是风险投资行业的兴起,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对人才的渴求甚至胜过对资本的需要。
尽管存在诸多弊端,但“资本强权观”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仍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其对立面──劳动雇用资本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创建于1844年的“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是其最初雏形,如今具有劳动者管理型企业(Labor-managed firm)组织形态的合作社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迅速增加,如西班牙蒙特拉贡合作公司(Mondragon Corporation Cooperativa)、意大利拉里戈全国工人合作社(La Lega)和美国西北太平洋胶合板合作社集团(Plywood Cooptives)等都是绩效水平很高的大型工业合作制企业。〔1〕不少学者因此认为,劳动雇佣资本的时代即将到来,并围绕劳动者管理型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形成了劳动者自我管理经济学这一新的经济理论分支。但劳动者管理型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在于,(1)存在观点先验性与分析技术性的矛盾。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都持某种先验性观念或偏好性预判,前者的代表如格里高利·道、施韦卡特、霍尔瓦特及瓦内克等,后者为梅克林和詹森、菲吕博顿与平乔维奇等。先验性的预判影响了劳动者自我管理经济学的发展。(2)过渡理论很不成熟。劳动雇佣资本的倡导者提出了很多方案设计,但在现实途径上则语焉不详。旨在颠覆资本统治地位的制度设计是否真能在资本主义内部逐步实现?面对这一根本性问题,倡导者选择了集体失音。〔2〕
以上是对劳动与资本之间关系的两种观点的简要论述。概言之,资本雇佣劳动的支持者使用逻辑实证主义的方法进行论证,但缺乏历史发展的眼光,忽视客观现实变化对理论自身发展的影响;劳动雇佣资本的倡导者属于激进派别处于非主流地位,其先验性预判偏好及过渡方案的缺乏限制了理论自身的成熟。那么,劳动与资本之间难道只能是非此即彼的雇佣关系?两者是否可以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找到一种更为适宜的状态?以下,我们将对两者实现相互容纳和走向利益均衡的趋势进行分析。
二、控制权、所有权与雇佣:相关概念的厘清与界定
首先我们对涉及劳动与资本间关系以及企业中权力结构的一些概念进行界定,明确雇佣与产权之间的关联,揭示劳动与资本可能实现均衡状态的学理基础。
1.最终控制权、直接控制权及端点控制权
劳动关系通过企业组织形式体现,这涉及如下概念:剩余索取权是对企业剩余收益的要求权。控制权分为最终控制权、直接控制权和端点控制权,最终控制权是监督和选择经理人的权力,即通常所说的剩余控制权;直接控制权是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和指挥企业生产活动的权力;端点控制权是指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权力。三种控制权的不同排列组合反映了企业组织形式的变迁,劳动关系体现为:(1)三种控制权都集于一身,即个体户或自给自足的经济;(2)最终控制权和直接控制权集于一身,即古典资本主义企业(业主制企业);(3)最终控制权和端点控制权集于一身,即合伙制企业;(4)三种控制权分离,即古典股份制企业;(5)在现代股份制企业中,三种控制权又有发生重叠的趋势。
可见,企业的三种控制权经历了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过程。但这仅是理论上的大致划分,这样划分的结果是有助于避免混乱。现实中各种控制权的组合是没有绝对界限的。以“劳动者管理型企业”为例,实际上是“劳动者控制型企业”,因为它指的是劳动者拥有最终控制权;“管理”则是直接控制权,即企业由劳动者所拥有。
2.企业所有权
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讲,任何主体都无法拥有对任何“东西”的全部所有权,但从意识形态和法律的角度,则需要最终归属。因此,我们将企业的所有权界定为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企业所有权是可以分割的,即同时为多个主体所拥有。任何稀缺性资源,都必须使其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一一对应,从而保持产权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以古典股份制企业为例,经理作为代理人,要尽可能地使企业规避市场风险;股东作为委托人,关注的是经理人行为的后果而不是行为本身(它由经理自己负责)。要实现前者,则必须给予股东选择和监督经理的权利,也就是最终控制权;作为承担风险的回报,股东又必须有索取剩余收益的权利,即剩余索取权。而所有权本身只是为承担各种收益和成本而建立的〔3〕。因此,最终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无可分性是由风险与收益的一致性决定的。否则,那些不具备管理者技能和特质但又希望谋求管理者职位的人很可能通过对掌握最终控制权人行贿的手段,成为企业经理。在此情况下,最终控制权丧失了原有功能。〔4〕
3.雇佣关系与完整产权
雇佣是商品经济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以至于劳动关系一般指的就是雇佣关系。什么是雇佣呢?是指拥有直接控制权还是最终控制权?传统政治经济学指出,资本家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资本家是企业所有者,自然拥有最终控制权;同时,资本家也直接或间接地指挥工人进行生产。这种集所有者和管理者于一身的二重性让人很难搞清到底雇佣者是拥有直接控制权还是最终控制权。对于“劳动管理型企业”,工人既有权任命也有权解聘经理,但工人又必须听从其指挥。那么到底是谁雇佣谁?一般观点认为是工人雇佣经理。确实,雇佣是掌握最终控制权,而非直接控制权,更不是两者兼备。那么,何为资本雇佣劳动?是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拥有最终控制权,还是资本的报酬比劳动的报酬更高呢?前文已经提到,雇佣即掌握最终控制权。在资本主义社会实行的是资本雇佣劳动,也就是资本家拥有最终控制权。由于剩余索取权与最终控制权呈一一对应关系,因此,资本雇佣劳动也可以通过剩余索取权来阐释,即剩余索取权与收益成正比例。
根据现代企业理论,企业的本质是一组契约,是个人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雇佣关系无非是由于剩余收益的存在,而剩余收益正是产权残缺的结果。因此,对理性“经济人”而言,只要能保持对各自所拥有的要素的完整产权,即占有权、使用权、转让权和收益权的统一,便可以自愿地达成各自满意的合作协议。雇佣关系在这里似乎不那么重要了。但是产权明晰需要成本。尽管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制度的完善,这种成本会逐步缩减,并最终趋于完整与明确。可见,完整产权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三、排斥与容纳:劳动与资本走向均衡的趋势
1.企业所有权结构中的均衡
既然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是有机统一的关系,直接控制权对应一部分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端点控制权也是如此,而生产资料和财产的所有权是获得对应比例企业所有权的前提。那么,资本和劳动力的所有者理应获得相应部分的企业所有权,即部分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因此,人类社会劳动关系的最适宜状态有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资本所有者凭借其资本掌握企业的一部分剩余控制权与最终控制权;经理凭借其劳动力获得直接控制权、一部分的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生产工人凭借其劳动力获得端点控制权、一部分的剩余索取权和最终控制权。可见,劳动与资本将处于平等地位,只是凭借各自要素存量的差别获取不同的剩余索取权,而不是凭借劳动与资本的地位差别来分配。收益分享制企业很可能成为今后的主流企业模式。但即便在劳资平衡状态下,由于有限理性和监督成本的存在,机会主义行为仍不可避免。而平衡的优势在于,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的机制增强,这比单纯的委托-代理更有效率。此外,分配剩余索取权也是一个分配风险的过程,这比单纯地给予员工固定工资合同更有利于股东。
2.走向均衡的逻辑
人类社会还没有进入完整产权时代,但回眸历史,可以发现劳动与资本之间关系趋向平衡的线索。在原始社会,人们进行自给自足的生产,生产过程几乎没有界定产权的必要。到奴隶社会,奴隶是奴隶主的所有品,但由于人力资本对人的依附性,奴隶不同于一般工具,正如巴泽尔在《奴隶制》中指出的,奴隶主其实对奴隶并不享有绝对的所有权,为节约支出,奴隶主只好允许奴隶有权得到一部分产品或一部分自由支配的时间。〔5〕在封建制度下,地主凭借其拥有的资本(土地)雇佣劳动者为他生产,剩余全部归地主所有。在早期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和大机器生产时代),大多数人凭着徒有的“自由”之身,进入资本家的工厂进行生产,依然得不到半点剩余。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力资本才逐渐取得部分剩余,主要体现在:(1)供给主导型的经济转向需求主导型的经济,人们由对产品的量的需求转为对质的需求,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凸显;(2)技术进步与分工深化使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日强,这意味着人力资本的非流动性增加,并具有一定的抵押性质,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风险承担者;(3)随着社会发展与知识进步,人力资本的信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化。
由此可见,在产权制度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从原始社会的“零产权”到奴隶社会奴隶主给奴隶释放一部分产权,再经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社会的演化,人力资本产权的残缺性越来越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产权将愈发趋于完整,推动劳动与资本日益趋向平衡。那么,这个动力是什么,它真实地存在吗?
3.实现均衡的动力
产权的主要功能在于引导各种激励机制,实现外部性的内部化,提高企业效率。而制度变迁对企业所有权安排有着重要影响。德姆塞茨认为“只要决定成本和收益的条件变了,所有权各项权力也会随之变化……导致这些变化的基本原因又是由社会的历史、宗教、文化等一系列条件所决定的。”〔6〕戴维·菲尼在综合戴维斯与诺思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度变迁的供求分析框架,在这里,内生的变量包含制度安排和对这一安排的运用效果,外生的变量包含对制度变迁的需求和供给。〔7〕具体讲,需求包括相对产品及要素的价格、技术水平、宪法体系等;供给包括社会意识水平、设计制度的成本以及统治阶级未来收益的期望值等。当获利能力无法在现存制度安排结构中实现,即供求失衡时便会发生制度变迁。
一旦制度变迁对现有优势集团不利便会受到阻碍。但在矛盾累积至一定程度之前,即制度变迁的收益远大于成本时,变迁的趋势便不可阻挡。因此,最重要的是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内生博弈,或者说是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议价能力的竞争。诺斯认为,学习是制度变迁的最根本动力,知识进步与制度变迁是一个同步过程,人力资本产权的完善与人力资本地位的上升密不可分。〔8〕当然,以上强调的均为诱致性变迁,尽管是主导模式,但产权的法律保障必不可少,强制性制度变迁正可以弥补诱致性制度变迁供给不足的缺陷。总之,在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的共同推动下,人力资本产权将会愈加完整,企业所有权安排将达到一个最合意的结果。
当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资本和人力资本各有不同的表现;从提高企业效率的角度讲,产权安排也不应该是完全一致的。若强行界定产权,可能会引起较高的交易费用。世界各国现有公司制度的差异都是由它们各自独特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与宪法体系决定的,例如,日本企业制度侧重于由出资比例较低者进行控制的产权模式,而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制度则侧重于由出资比例高的一方进行控制。〔9〕这说明,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孕育着不同的企业模式。同样,不同的利益主体视角也会得出有差异的结论。静态地观察,制度的形成是社会各方力量对比的结果,最有效率的制度应是有利于最强势一方的;动态而言,矛盾的解决会推动制度安排对各方均有利,社会经济走向和谐,劳动与资本趋于均衡。除了制度变迁在产权完整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外,技术创新是另一重要因素。它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使产权明晰的成本大幅下降。各种资产的所有权更趋于明确和完整,从而推动劳动与资本走向平衡。
雇佣关系并不是企业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古典资本主义企业和古典股份制企业中,受一些制度因素所限,雇佣关系暂时成为企业模式的主要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雇佣关系逐步淡化。最后,劳动力同资本的所有者之间形成一种平等的合约关系。在均衡状态下,要素所有者凭借各自拥有的要素存量获得相应剩余索取权。表面上看,是非对称的剩余权,实际上则正是劳动与资本均衡的表现,因为要素所有者获得了应得的那部分剩余权,即对称的剩余权。
四、简要的结论
不论是劳动雇佣资本还是资本雇佣劳动,这两种理论观点自身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实践中矫枉过正的故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中频频上演,导致劳动与资本的排斥,甚至造成双方矛盾的激化和尖锐。本文由动态的历史观提出,资本与劳动之间并非一个简单非此即彼的雇佣关系,资本雇佣劳动更不是一个永恒的模式。劳动与资本有可能相互容纳向一个利益均衡的状态趋近,即劳动和资本将凭其存量的差别而不是地位的差别取得相应的权力和收益。收益分享制企业很可能成为今后的主流企业模式。由此,传统意义上的雇佣概念甚至将不复存在。当然,这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可能性探讨,人类社会还远未进入完整产权时代,各种外部因素都在影响着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以及演进的具体形式。
人类社会“自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轨迹表明,平等和自由是时代进步的主旋律,人们始终追求自我的解放与独立人格的发展。因此,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应当确立一种怎样的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张嘉昕.马克思工人合作工厂理论视阀下蒙特拉贡合作公司研究〔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11).
〔2〕张嘉昕.工人自我管理:一部颠覆资本雇佣劳动的经济思想史〔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6〕〔美〕哈罗德·德姆塞茨.所有权、控制与企业〔M〕.段毅才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29.
〔4〕Harris,Milton and Arthur Raviv, The Design of Securitie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89,(20):220.
〔5〕〔美〕巴泽尔.产权的经济分析〔M〕.费方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美〕戴维·菲尼.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M〕.王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55.
〔8〕〔美〕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纲要〔J〕.张帆译.改革,1995,(3):53.
〔9〕刘小玄.现代企业的激励机制:剩余支配权〔J〕. 经济研究,1996,(5):4.(责任编辑:张琦)社会科学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