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林彬,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综合研究室副研究员,四川成都610071。戴钢书教授等主编的《理念·价值·精神: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是一部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视角,从理念、价值、精神维度,从哲学、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论域下系统研究灾后思想建设的奠基之作、创新之作。其立论恢弘,构思巧妙,观点新颖,具有十分重要的认识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软实力参与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的代表之作。该著作有以下鲜明特点:
一是该著深入探讨了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观念体系到理念、价值、精神的划分再到其各自内涵的界定。该著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灾后思想建设的引领担当与坚实支撑。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在包含两重含义:这种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的,是指引人们超越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这是旗帜和方向。这种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的,是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密不可分的,是反映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并指导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在这样一个思想体系下,该书将理念、价值、精神三个子概念纳入思想体系概念之下进行讨论,且对理念、价值、精神三个子概念进行了精到的界定。可以看出,这样的构思,较好地反映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尤其是200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开展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积极成果。
二是该著通过深入调研,建立了极具思想性的包含理念、价值、精神的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三维结构方程模型。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使用“科学社会主义”来指称自己的理论和学说,并指称其是“真正的实证科学”。这一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理论立场和核心思想。今天,该著站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理论立场,坚持、传承和推进这一核心思想,获得了极具思想性的包含理念、价值、精神的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三维结构方程模型,将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的理念、价值、精神以数学规律与社会规律结合方式来展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三是该著提出了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的目标、原则、方法、机制、评价,汶川地震灾后生态重建、工程重建与思想建设,还对法律、思想政治工作、心理、传播、文艺等领域介入思想建设进行了探讨。这些方面的研究,一一回应了思想建设中社会意识形态所包括的哲学、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等多种形式的理论应答,显现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这些意识形式中的到场、引领、支撑、协调作用。例如,该著将灾后思想建设的目标分为微观层次及宏观层次。微观层次是认知、情感、意志的心理建设目标,宏观层次是理念、价值、精神的思想建设目标。将灾后思想建设的原则定为上级指导与基层实施相结合的原则、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帮扶与公平援助相结合的原则、心理辅导与思想工作相结合的原则、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将灾后思想建设的评价指标根据理念、价值、精神三个维度进行具体设计。
该著的学术价值在于: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支撑汶川地震灾后思想建设进行了深入探索,结合汶川地震灾后物质重建提出了一门灾后思想建设学。使哲学社会科学多种形式迅速回应并参与了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这一人类历史上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使之对此类问题和相关问题的继续深入研究有直接的指导或借鉴意义。该著的应用价值在于:我们党在领导声势浩大举世瞩目汶川地震灾后物质重建的同时,也进行了对做好灾后物质重建各项工作具有生命线意义、在完成灾后物质重建这一重要任务各环节中占据中心环节、体现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重要政治优势的思想建设。使我们的灾后重建成为名符其实成果卓著的物质重建与思想建设双轮驱动,充分发挥了社会意识形态多种意识形式的应有作用。
(责任编辑: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