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层化·浅显化·模式化——新课堂教学的三大问题及解决对策

2014-07-10 09:33李明远
教育科学论坛 2014年11期
关键词:师生情境课堂教学

●李明远

通过听评课,对一定数量的班级进行课堂教学调研,我们发现新课堂教学中存在三大问题。

一、表层化的师生互动,无法实现师生在知识与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双赢

(一)现状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就16 节课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作了初步的统计(见表1):

表1

(二)原因

1.互动目标不明确,导致无效互动

有的教师使教学处于“无政府”状态,让学生讨论却没有明确的主题, 或者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教学目标外的话题津津有味地加以“探讨”,使教学活动严重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

2.互动认识较模糊,产生虚假互动

在当前教学中,有些教师对“互动”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上,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如果没有令自己满意的答案,就在一旁不断提示,引导学生说出答案来。 这种师生互动并没有真实反映出学生的思想认识,是浅显的、虚假的。

3.互动情感缺失,造成互动失真

在课堂上各式各样的角色表演,教师和学生在课前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 这样的互动看似即时生成,实际上是经过了多次“操练”了的,它并没有真实反映出学生内心情感——这种教学互动是不真实的。

4.参与互动畸形,成为个别互动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学困生”还未来得及思考,“优秀生”就得出答案或者提出问题,导致“学困生”以后不愿意主动思考了。

(三)对策

教学互动的实质是通过“表达”和“倾听”为主的互动方式使教师与学生产生情感上和思想上的 “共鸣”,激发创造的乐趣和智慧,从而获得身心发展的动力和条件,促进学生的生长。

1.营造互动氛围,让学生敢动

作为一线教师,要想方设法从多方面入手,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师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敞开心扉,平等交往,让学生敢问、敢说、敢辩,从而主动去感受日常生活事件,感悟生活道理,也为建构高效的互动课堂创设软环境。其一,要注意师生情感交往过程。教育心理学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心理交往和情感交往的过程。为此,教师在选择教法时, 势必要在培育学生品行情感方面下一番工夫。师生平等交往共同探讨教学,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二,要给予学生更多自由的机会。新课程倡导“课堂应给予学生选择与自由的空间”。 为此,学科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展开,合作探究内容的确定,互动方法的选择等,要努力体现开放性和探究性,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体会和感悟。

2.拓宽互动形式,让学生愿动

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设计时, 要考虑拓宽互动途径,帮助学生开阔视野。 同时,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敢于打破原定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把讲台让给学生,赋予他们多种方式的表达机会。 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活动情境,让学生亲临“现场”,把学生调动起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自我学习需要。通过此举,也使学生了解各自的见解,审视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作出思考, 教学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3.丰富互动内容,让学生会动

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要以互动内容为契机,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从而提高教学实效,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现有新教材中有不少理论性强、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知识,这种情况下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现实社会生活中蕴藏的丰富教学资源,选择一个恰到好处的切入点,从而模拟、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以激起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4.深化互动层级,让学生能动

师生互动形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引发互动的问题设置,以及师生互动过程中思维的长度、宽度与深度。问题设置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影响问题的深入讨论。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必须让每个学生“能”动。教师只有以文本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畅所欲言,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知识的交流、智慧的碰撞,提升互动的层次。 这样的问题设计,往往低起点、小步子、成梯度,既可以让所有学生积极思考,又能让优秀的学生产生挑战;借助情境就能使所呈现的问题具有障碍性、挑战性,把问题嵌入情境之中,形成悬念,产生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的过程中得出结论。

二、浅显化的课堂提问,难以真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现状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就12 节课中教师提出的90 个问题的有效性作了以下统计(见表2):

表2

(二)原因

总的原因是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 提问技巧比较缺乏。 有些教师为了提问, 忽略了提问的质量,缺乏对学生思维的实质性的激发;有些提问离题万里,远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有些设计的问题偏难或过于笼统, 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也有的单纯为了提问而提问,因而出现许多无效提问,其结果必然是降低学生的思维品质,限制学生主动发展……

(三)对策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相关问题的设计是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是否能恰如其分、有效地达成培养目标,是很多教师难以准确把握的一个难题。因此,改善教师课堂提问的设计技巧、提问技巧十分重要。

1.问题创设要控制好难度

一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而不是天马行空。二要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忌过易或过难,更忌提问只关注少数而忽视全员。把握好设问的难易度,就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问题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的思维递进深入的发展,最终使整个课堂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提问形式多样

唤起学生注意、活跃学生思维的方法很多,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差异刺激,即教学内容的变化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和新颖感,激发兴趣,引发思考。 教育心理学家杰里·布罗菲在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中也指出: 教师所开展的学习活动应该多样化和引人入胜,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挑战性。课堂教学情境背景下的设问更应注意新颖性和多样化。 在设问形式上,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情境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在提问的时间顺序上,根据课堂教学情形在展示情境前设问、 展示情境后设问或情境中适时设问均可。

3.关注有效反馈

教师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提高反馈的有效性。 第一,反馈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修正、补充其思维过程。 学生在应答时或许会有停顿和思维障碍,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学生将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表现出来。第二,尽可能减少无反馈及简单评价的理答, 重视学生应答对于反映学生真实理解的重要意义。具体来说,对于学生的片面和错误的应答,教师要及时纠正和澄清,强调其错误,引导其反思。 对于学生的肤浅应答,教师要及时追问和启发,让学生思维走向深入。对于学生的创造性应答,教师要不吝啬赞美的语言,要充分利用这一有益的生成资源,进行更深入的总结、概括和提炼。

三、模式化的教学环节,难以生成震撼学生心灵的教学内容

(一)现状

在听课过程中, 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公开课课堂(英语学科除外)都设计了七大环节:第一步创设情境导入。 通过视频、故事、时政新闻等形式来创设特定的情境。 第二步小组合作学习。 第三步探究与发现。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假设的问题,学生看书或查找相关资料。 第四步各个学习小组合作讨论、汇报。第五步得出结论,先由学生总结,后由教师补充、总结。第六步迁移延伸提高。第七步教师对这一课堂的教学目标, 教学效果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我们就15 节课中教师呈现的七大环节和许多小环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作用作了初步的统计 (见表3):

表3

(二)原因

课程意识淡薄,新课改理念没有真正转变;关注教师自己的教重于关注学生的学; 过于固化教学环节,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存在的疑惑及想法没有及时掌握; 过分追求教学形式的新颖和课堂氛围的活跃,却没有对教材进行足够阅读和深入研究,对课堂上的学生活动既不参与也没有适时点评或点评不到位,形式重于内容。

(三)对策

新课堂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灵, 应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1.做好课堂活动的设计者

教师在课堂活动设计时首先应分析研究学生,关注、尊重学生,以学生年龄和已有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设计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学习到的不是僵死的结论性的知识, 而是能用于实际生活的知识,也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同时带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可见,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兴趣,形成了内在的需要时,课上所学到的相关知识也就能深入心灵。

2.做好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者

新课标倡导的合作探究学习是包括教师在内的,教师要参与其中,与学生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和知识、 情感和体验, 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拨动学生心弦。课堂中教师也作为合作学习的一员,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中,教师在其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一些学习体验,同时要和学生共同交流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体会。

3.做好学生学习的倾听者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倡导的是一种民主、宽容的教学氛围,在师生交流互动中,教师要学会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这不仅是优良的品质和修养,也是睿智的教学艺术。教师用心倾听,在倾听中可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生的思想动态。 教师对学生应表现出尊重、 理解与信任, 肯定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对情境的真实理解,并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教师的倾听姿态应建立在尊重与宽容、对话与沟通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单纯的理论局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4.做好创新教学方法的践行者

恰当的教学方法,除了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步步深入外,还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教师应敢于突破,思考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时时关注社会,关注学生热衷的身边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优化升华。有的教师甚至还大胆尝试“学生资助”的课堂模式,就是由学生担当授课者的角色,其他学生评课,教师总结的教学模式等等。相信这样的课堂会极大地触及学生的心灵,学生思维也会活跃起来,知识在活动中、实践中得以生成。

猜你喜欢
师生情境课堂教学
不同情境中的水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麻辣师生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