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徐培武
嵊州:公开的民情日记
本刊记者 徐培武
“董坞岗联村干部潘树华在走村入户过程中,路遇村民董大伯反映问题,说其老伴生病化了不少的医药费,尽管已从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了一部分,但还是希望能通过其他途径再给予补助。老潘对董大伯反映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记录,也记下了大伯的电话,承诺回镇咨询后给予答复。”
这是嵊州市北漳镇组织委员郑永全9月4日上午11∶00发的一条腾讯微博。
董坞岗村联村干部潘树华正在走村入户访农家。/屠左萍摄
11∶28潘树华跟贴:“1.此事回镇向领导汇报。2.在农保政策允许下争取大病救助。3.如大病救助不允许,与镇民政办联系,取得民政部门的照顾。”
11∶29郑永全回贴:“好的,请及时回复董大伯。”
11∶30潘树华再回贴:“申请大病救助,医院住院治疗费自负部份(分)一25000元基数,超出部份(分)可向民政部门申请30%的大病救助费。”
11∶35北漳镇党委副书记跟贴:“能够适当减轻些负担。”
短短35分钟,一项走村入户访来的民情解决方案,通过微博网上互动,基本成型。
在嵊州,这样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乡镇干部走村访户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和群众所需及处理结果以民情微博的形式晒在网上,“进村入户、民情微群、现场办公”三线并行,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努力走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15年前,“民情日记”在嵊州市雅璜乡发源并推广,全体乡镇干部通过记载“民情日记”,实现了“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办百家事,致百家富”;15年后,随着科技快速发展,民情微群在北漳镇应运而生,乡镇干部把“民情日记”写上了网,习惯了走村串乡的基层“大脚掌”,慢慢也成了“巧手掌”,用起微博这个新玩意。每个实名微博、每个干部发布的工作动态、上传的惠民政策、回复的咨询问题、得到的群众满意度反馈,每天都在“民情微群”这个“竞技场”上实时展示。截至今年7月,全市“民情微群”成员已超过6000人次,身份既有干部又有群众,年龄既有80后也有50后;“民情微群”累计发布各类信息47.5万多条;初步统计通过“民情微群”反映得到解决和答复的各类问题超过7700余个。
由于运营商产品方向调整,腾讯微群在7月下旬下线。如今形而上的群是看不到了,但每位乡镇干部的网上民情日记仍在继续。9月3日,记者就此事问及嵊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丁卓芬,这位善用网络、每天都有干部群众在微博上@她的女部长爽朗地回答:“有影响,但问题不大。群虽然没了,各位的微博仍在,只是我们在使用时需要增加一个搜索的步骤,关键是大家已经养成了网上写民情日记的习惯,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