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徐艳 陈一良
做事时“全力以赴”委屈时“百折不挠”
——杭州市余杭区崇贤街道龙旋村“80后”女党委书记张娟自述
本刊记者 徐艳 陈一良
“80后、公务员、富二代”,在外人看来我身上贴着这些标识,但我自己最看中两个身份,一个是龙旋村的党委书记,一个是7岁孩子的妈妈,这两份工作已经让我从早忙到晚,无怨无悔,微信为证:
8月26日:“第三届龙旋村群众文化节,晚上19∶00崇贤二小操场,亲们,等你们来了”,“雨,你让今晚的群众文化节,有的不只是欢声笑语,村民们撑着雨伞开心地看到最后的那份坚持,让我很感动,晚会圆满成功,谢谢你们!铭记这一刻!”
9月1日:“做菜,陪读,儿子说学校很有意思,爸妈辛苦也开心”学军小学边上40多平方米的小屋内,妈妈亲自下厨乐呵呵地做菜……
2009年6月,余杭区大胆创新,首次在全区范围内跨村公开选拔龙旋村党组织书记,让党员群众选出自己的“领头雁”。那一年,我28岁,成为了余杭区179个行政村中唯一的“80后”女书记。
我当过3年兵,部队生活锻炼了我,把我从一个娇滴滴的女生变成有担当的人,我们去的20多个女兵中,我是第一个拿到喜报的。部队回来以后,我在自家的企业里,管过仓库,当过财务,跑过政府,当过书记,虽然有些繁忙,但相夫教子的生活舒适安逸,当我选择来参加“跨村公选”时,我的家人还是很意外,我老公说:“如果你能选上,我把三个月的工资都给你”。
2009年的龙旋村,远不是今天道路整洁、环境优美的省级卫生村。当时龙旋村刚刚由山前、山后、蔡马三个小村合并而成,整合后的村班子人心涣散,缺乏干劲,村集体经济和民生事业发展严重滞缓,党员群众不满意,对村干部不信任、不买账,村级管理一片混乱。
当时连“机埠”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我,真的叫初生牛犊不怕虎,因为“年轻、想干事、思维敏捷、对村里发展蛮有想法”党员群众投了票,但是接手后,只有七八个人的村班子,要管3000多人的村,我哭了不知道多少回。刚开始,我每天泡在村民家里,一支笔、一个笔记本,问访民情,收集意见,不认识我的人还以为我是来村里采访的记者呢。
我想我能挑50斤担,就不选20斤的担,一个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我爸爸是这个村里出去的,我当村书记就是想让这里的百家千户富起来、让村民们感受到身边的变化。
做书记,我相信八个字:“全力以赴”、“百折不挠”。
村级事务量大面广,获得党员群众的支持既要用感情服人又要用制度管人。我从上任伊始便将规范村级制度、践行基层民主自治作为重点。定规矩、建制度,充分尊重党员群众意愿,进一步发挥村级主体作用。先后制定完善了《龙旋村例会制度》、《龙旋村工作纪律制度》、《龙旋村村级财务管理制度》、《龙旋村招投标制度》、《两万元以下工程管理制度》等各项制度规范。同时积极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组长、村民代表、党员的“四力”作用。比如5万元以上的村级重大项目招标,要求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全程参与监督,提高了村级财务开支的透明性。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将项目实施全程公开,挨家挨户听取老党员、老干部的意见建议,做实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带头引领作用。有了他们的支持,龙旋村的截污纳管和村道整治工作进展顺利,一些老党员还带头拆除自家围墙,为项目施工让路,真正起到了民主促民生的实质效果。
上任5年来,龙旋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迅速,年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09年的16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72万元,村集体年可分配收入增长到2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各种实打实的改变在我们龙旋村慢慢就多了起来:村里的河道边装上了防护栏、村道上安起了路灯、村里建起了多个健身点、耗资近50万的村卫生服务室挂牌成立了,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重阳节还会收到一个红包……
从哭到不哭;从不会做群众工作到会;从不会挣钱到会;从群众对我观望到信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在基层工作,很多时候要迎着群众的骂声、质疑声、甚至威胁去做事,一般的村干部可以退缩,但书记决不能退缩。
一次,一位村干部完成不了自己劝拆的任务,赌气对我表示这个工作他做不了,不做了。我二话不说,接过这个工作任务,带着几位村干部,对劝拆对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做了长时间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原先撂担子的那位村干部自感惭愧,又重新回到了劝拆工作中,最终我们一起努力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回首这5年的工作历程,我感到基层工作的特点就是事情多、情况复杂、压力大,工作中最担心的是老百姓的不理解。每当遭遇一些村民的指责、谩骂时,我也曾一个人在办公室里悄悄抹眼泪,甚至想过放弃村里的工作,回到自己的小家庭里,给丈夫做贤内助、好好陪伴孩子成长。
但我一直告诉自己,某些村民暂时的不理解没关系,我会为大多数村民的利益做下去。
现在,我们大家都能感受到村里正逐渐形成一支能干事、想干事的村干部队伍。村民见了村干部最常用的招呼话是:“你们现在要干这么多活,这么忙,辛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