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银行同业存款的漠视是金融体系最大的威胁

2014-07-09 22:30钮文新
中国经济周刊 2014年26期
关键词:存贷监管者非银行

钮文新

整顿同业业务只是一句空话吗?

一个月之前,银行业许多讨论认为,应当把非银行(主要是货币基金)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考核。具体而言,就是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的分母。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主张?因为,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它们把银行活期存款变成了同业存款,而过去银行活期存款在存贷比的分母上。客观上,减少了银行存贷比的分母,从而制约了银行存贷比分子(贷款)的扩张。因此,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重新纳入存贷比的分母,等于是修复存贷比的分母,使银行贷款获得正常增长的空间。

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金融市场上“钱多资少”的趋势十分明显。什么是“钱多资少”?就是整个金融市场上,货币市场利率很低,钱显得很多,但这些钱不愿意转化为资本(包括股市投资资本、信贷资本和债务资本),所以贷款很贵,股市下跌。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市场基金实际在充当“金融倒爷”,它们既不为实体经济服务,也不带来“有效的消费”,而是通过“金融空转”附着在实体经济身上、附着在全体国人身上“扒皮、吸血”。

这必然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一方面,存贷比分母缩减而制约贷款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倒爷”在银行存贷款之间扒皮、吸血——吃利差,从而使贷款市场利率无法因货币市场利率降低而降低,严重干扰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正因如此,银行业内一直希望监管部门出台规定,把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的分母,从而解决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迫使银行为这部分同业存款缴纳“法定存准”,而压低非银行同业存款收益率,并以压低货币基金收益率的方式逼迫资金回流信贷市场,进而降低贷款成本;第二,压缩金融空转规模和制度套利空间,遏制中国金融市场上这颗毒瘤的发育空间。

但很不幸,银监会6月30日公布的、被业界寄予厚望的“存贷比分子和分母的调整方案”,并未将同业存款、尤其是非银行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分母;而此前,央行在规范同业业务的规定中,也刻意将未来同业业务规模比例限制在与当下所差无几的程度。也就是说,并未做出压缩同业业务规模的动作。这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到底为什么?监管者没有给出解释,所以我们只能通过分析,来看一下监管者到底意欲何为。

银监会为何未压缩同业业务规模

笔者有几个方向的猜测:

第一,金融空转、制度套利犹如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就无法盖上。其实这正是各大利益集团作用,在互联网帮助下急速形成的利益格局,阻碍金融监管制度的约束。而无奈之下,监管者刻意留下这个“大窟窿”,等待利率市场化后自然解决这个问题。

第二,监管当局担心,将同业业务纳入存贷比考核,会打破现在已经趋于平衡的货币条件(或松或紧)。因为,互联网支撑下的货币基金,已经把大量必须上缴“法定存准”的活期存款转换成了不必缴纳“法定存准”的同业存款,尽管它从成本端推高了贷款成本,但实际也从“货币数量”端起到了“放宽”作用,这实际是降低货币政策效率,但由于央行已经按照“低效率条件”投放了一定数量的货币,并使市场达成了平衡,所以再把非银行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分母计算,会同时产生一些不确定的因素。

首先,如今货币基金规模已经高达1.9万亿元,这其中90%以上的资金都是同业存款,即1.7万亿以上。如果突然将其纳入存贷比计算,势必使存贷比分母突然扩大,从而导致太大的货币派生效应。按照4倍货币乘数考虑,这1.7万亿元存款,将派生6.8万亿元的贷款,这显然有些过猛。当然,这只是简单计算,而实际应当扣除1.7万亿元已经生成的贷款规模。即便如此,是不是监管者依然认为“扩张太猛”?其次,把这1.9万亿元资金拉回存贷比分母,意味着这笔存款需要缴纳“法定存准”。把不缴“法定存准”的资金变成缴纳“法定存准”的资金,这又意味着货币收缩效应。

一松一紧之间,到底是“松多”还是“紧多”?管理者根本吃不准。或许正因如此,监管当局认为,只要有效压低货币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系统的流动性,货币基金的同业存款收益率也会随之降低,从而同样可以达到压低贷款利率的作用。

于是,一个更稳妥的折中方案就出台了。在不涉及非银行同业存款的前提下,存贷比分母加两项、分子减六项,同样可以释放一些银行信贷空间。但笔者可以肯定地说,银监会此举,是在“谁都不得罪”的前提下,把一项监管政策变成了货币政策,而并未体现出应尽的监管职责。

非银行同业存款的本质是“金融倒爷”、“金融空转”

上述猜测是否正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使得一些必须认清的“金融是非界线”已经被搞得模糊不清了。笔者坚决反对的是,有些人试图打着金融市场化的旗号,用极其复杂的手段,混淆是非,从而维护“制度套利者”的利益。

笔者认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尤其是一个金融体系,“制度套利”应当是被坚决杜绝的“恶疮”。因为它一定是全体国民身上的寄生虫,是在最大限度地吞噬国民利益。因此我们坚持呼唤,中国金融市场必须正本清源,股市如此、债市如此、货币市场同样如此。否则,我们无以监管。

非银行同业存款的本质是什么?它不断壮大的后果又是什么?这才是本质问题。笔者认为,非银行同业存款的本质是“金融倒爷”、是“金融空转”,它的发展壮大是中国金融结构的恶性扭曲。

我们必须承认,基本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低至3.5%,那中国的贷款成本也会被推升,也会让实体经济为之付出代价,同时中央銀行为了平抑贷款成本所投放的货币,就是货币政策被“金融倒爷”大打折扣而支付的货币代价。囤粮中有老鼠,我们谁都知道该“灭鼠”,但为什么监管机构见到“金融老鼠”,却显得如此宽宏?我们当然知道是粮仓必有老鼠,但这是不是可以作为拒绝“灭鼠”的理由?是不是可以作为容忍“老鼠”越来越多的理由?我们看到的事实是:今年4月至今,以同业存款为主要赢利手段的货币市场基金再增5000亿元。

无论哪个国家,不管怎样的市场化,毒品交易都是政府重点打击的对象。但在金融领域有个奇怪的现象,“金融毒品”可以变成堂而皇之的合法商品,比如“次贷抵押证券”是不是毒品?专司制度套利、吸食金融营养的“金融空转”是不是“金融毒品”?笔者认为,监管者对“金融毒品”的漠视才是对经济、对金融体系最大的威胁。它等于监管者容忍“投机豪客”通过绑架老百姓,而达到了绑架政府政策的目的;它等于监管者允许金融主权被“投机豪客”任意践踏和篡夺。

(作者系CCTV证券资讯频道总编辑)

猜你喜欢
存贷监管者非银行
论国资委的定位调整
论国资委的定位调整
银行的影子
银行和非银行杠杆率的决定
银行卸除存贷比枷锁 释放6.6万亿
监管者识别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证券市场监管者和中小投资者博弈分析
从监管者角度看我国会计监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