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一个间接金融体系。这里需要再次明确一下什么是“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前者指的是非金融部门之间相互融资行为,如居民购买企业债券;后者指的是非金融部门通过金融机构(银行或者非银行)购买其他部门发行的证券的行为。居民、企业和政府等3个非金融部门间基本不存在相互的资产负债关系,因此,非金融部门中的资金盈余都是通过金融部门间接地转化为资金短缺部门的融资。在信用工具中,债券按理说是直接金融工具,且近些年我国债券市场尤其是非金融企业债券市场发展非常快,但债券主要还是由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持有,因此,债券与其他信用工具(如银行贷款)一样,成为间接金融的一个部分。
首先,我国的间接金融体系同时又是以银行为主导。从各个部门资产和负债的份额来看,银行是规模最大的部门,在金融部门中,其资产尤其是负债远远超过非银行。与主要经济体相比,“间接金融”并非特例,因为多数国家的居民部门都是通过金融部门间接地持有对企业和政府部门的资产,但银行相对较大的规模则是中国特色。
其次,在银行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中,非银行自2011年开始迅速崛起。不过,非银行主要扮演的是“银行的影子”的角色。非银行的金融资产于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别超过政府、央行、企业和居民的金融资产,目前金融资产已经仅次于银行。非银行自2011年的快速发展显然与当时的宏观政策环境有关:在2009年“4万亿”放出了数十万亿元的信贷之后,货币金融政策自2011年开始收紧,而前期信贷投放形成的固定资产项目依然需要融资,这为非银行替代银行腾出了空间。不过,从非银行的资金来源看,也正是从2011年开始,非银行对银行的负债规模迅速扩大,目前非银行负债中几乎完全依靠银行的资金来源。所以,与其他国家非银行的崛起不同,我国的非银行更多地扮演的是银行的通道——即广义的“银行的影子”。
如果说我国的金融体系要从银行主导转变为资本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的市场主导的话,那么需要纠正的一个误区就是,无论是银行主导,还是市場主导,金融发展的一个趋势都是从“直接金融”向金融中介发挥重要作用的“间接金融”发展。没有强大的金融中介尤其是非银行金融中介,资本市场难以顺利发展。因此,未来需要扭转我国非银行从属于银行的“银行的影子”的角色,加大力度发展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寿险公司等非银行机构投资者,使我国当前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金融体系发展为非银行机构投资者与银行共同协调发展的间接金融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