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衔接成功模式研究

2014-07-09 23:55边旭烨
成才之路 2014年16期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模式人才

边旭烨

摘 要:中高职衔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只有不断改革中高职衔接现有模式,探索内涵式发展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衔接,才能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模式;原因;对策;人才

国务院做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部署,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下面,仅就中高职衔接模式进行探析。

一、典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当今世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模式多种多样,但国际典型的模式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国家确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文凭等价同值的衔接模式,以英国-澳大利亚为典型;第二种是经过专门补习,通过学历文凭达标而实现中高职衔接的教育模式,以德国-法国为典型代表;第三种是通过设置规范的课程,或者规范教学大纲而直接衔接的模式,以美国-俄罗斯为典型。

二、我国典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模式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5年7月4日,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同意试办三所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的通知》,同意选择三所中等专业学校在原来的基础上试行创办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这三所学校分别是上海电机制造技术专科学校、国家地震局地震技术专科学校、西安航空工业技术专科学校,这标志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衔接模式——五年制专科教育工作开始步入正式运转。由此开始,全国各地根据不同时段国家政策探索中高职衔接,认识不断深化,研究不断发展。学制的多样性,导致衔接模式的多样性。

(1)根据中高职学制结构分为一体化结构和独立型结构两大类。①一体化结构类型。该衔接模式是指中职与高职统筹安排和整体设计所形成的一种学制衔接模式,分为五种形式。第一种是四年一贯制,中职学习一年,高职学习三年;第二种是五年一贯制,又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即在中职学习三年或两年,通过推荐、保送方式,或者通过特殊考试(3+X招生考试)后,在专业对口的高职学校学习两年或三年;第三种是“3+3”“4+2”模式,由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三年或四年,遴选优秀毕业生通过推荐(普通中专)或联考(职业高中或技工学校)进入高职学习二至三年;第四种是六年一贯制,具体分为中职三年,高职三年,是上海市倡导和实行的典型;第五种是四五套办制,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前两年只具有中专学籍,通过考试考核的学生升入高职学习三年,否则继续按照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两年,完成四年制中专学习。一体化结构模式下的中职学生,通过考试考核等遴选条件升入高职,毕业发放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否则发放中等专业教育毕业证书。②独立结构类型。该衔接模式是指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高职院校根据国家政策通过升学考试(单招考试)、技能大赛等遴选录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此类衔接中,中高职又有各自的学制,现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有:两年制、三年制、四年制三种学制,其中职业高中为三年制,技术学校为二年、三年学制,普通中专有三年制、四年制;高职学校学制同样有二年、三年、四年学制,其中以三年制学制为主。独立结构衔接模式每完成一个层次(中职、高职)学制学业,便获得相应层次相应学制的毕业证书。

(2)根据递接层次,分为梯次递接模式、螺旋递接模式、系统递接模式。梯次递接指上完中职层次,再上高职层次教育衔接模式;螺旋递接模式指效仿德国双元制的衔接模式;五年一贯制则是系统递接模式的典型。

(3)根据概念的外延与内涵关系,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衔接模式可以分为学制衔接模式和非学制衔接模式两种。学制衔接模式是一种外延式衔接模式,衔接的依据是当地招生政策、考试办法、专业是否对口、开设课程是否具有连贯性等,可以分为一贯制衔接模式和分段式衔接模式;非学制衔接模式指以课程和考试衔接为特点的衔接模式,典型的有:①五年一贯制课程衔接,该模式不涉及中高职学制衔接,通过课程一体化设计实现无缝衔接,前三年学习公共课,后两年学习专业课,知识结构具有“宽基础,复合型”特点。②“3+2”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中职学校与高职学院在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整体设计,分段实施,相对独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紧密的关联性。③灵活课程衔接模式,该模式的基础是课程和通过课程所培养的能力,而不是学习时间,典型的是学分制及其转换,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目前尚处于试点中。

三、衔接模式优缺点

①一体化结构衔接模式接近于内涵衔接,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衔接;独立结构衔接、层递衔接属于外延衔接。②无论何种衔接模式,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终身学习理念,使中职教育递接前进,体现了以人为本,有益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③中、高职衔接有利于中职学生从技能娴熟操作手向专业能手的提升。职业资格证书上的衔接从中级工到高级工,从高级工到技师是需要时间的,中、高职衔接有利于技师的培养,这恰恰是产业需要的。

四、导致中高职衔接不畅的原因

(1)外在大环境原因。①轻视职业教育思想依然存在,致使中高职衔接生源数量上不去。②“普高热”温度难以下降,报考中职学生有时较少。高等学校近年来扩招,使学生和家长认为上大学不是难事情,宁愿上高中甚至补习都不愿意上中职,中职招生甚至门槛降为没有也生源不旺,使中高职衔接断层。③就业市场导向不准。劳动用人方面,由于《劳动法》《职业教育法》所规定的执业证书制度、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预备制度等在就业市场贯彻不彻底,导致劳动者没有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就可以就业的非合理状态存在,加之有的企业没有科学的用人标准,盲目要求用工本科以上学历。这种人才高消费必然导致职校生生存空间狭小,自然不再选择中职升高职。

(2)内在小环境原因。①培养目标难以定位。中高职培养目标有两点,第一,升学目标。要提高升学率必然要加重理论教学来应试,相应的实践操作必然受到削弱。第二,就业目标。要提高就业率必然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相应的理论教学必然受到削弱。这样既不利于学生拓展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升学学习,造成教学目标的交叠矛盾。②课程标准和内容重复。中职升高职一般对口专业报名衔接,加之教材建设滞后,不少中职采用高职教材,使得科目重复严重,课程内容中知识点、技能点重复比例较大,教学目标具体要求相差不大,不能体现不同层次人才要求。③文化基础课衔接软弱。中职教育往往突出培养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对文化课要求标准则以“适度、必须、够用”为原则,而高职教育沿袭高等教育模式,结果是有的中职校几乎将英语、数学课程标准降低到去掉,升入高职难以驾驭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课程,导致出现中高职衔接薄弱环节,影响衔接政策推广。

五、中高职衔接不畅的对策与建议

(1)健全政策和法规体系,营造中高职衔接的良好外在环境。加大国家政策法规宣传学习力度,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等相关政策法规。

(2)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推进中高职衔接的内在环境改善。①杜绝重复,避免浪费。中高职衔接要无缝对接,避免重复学习和教学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融通。②培养目标要对接。中职教学目标既要体现就业技能培养,又要体现升学继续教育目标;高职教学目标应尊重中职原有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实际,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实现培养目标对接。③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④积极探索教改,推进中高职内涵衔接发展。大力推进CBE模块化课程衔接、学分制衔接、资格证书衔接、一体化结构衔接等。⑤加大职教集团建设,建设职教立交桥。贯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创新机制,探索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实现中高职衔接。在职教集团内部设立行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市场需求,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提供实习环境,学校提供智力支持与学历提升,设立课程学分互认方案,解决中高职衔接中的矛盾。

中高职衔接的不同模式,均打破了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的格局。只有不断加强教改,消除中高职衔接的不畅因素,探索中高职内涵无缝衔接,才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成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技术技能积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董绿英.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D].广

西师范大学,2004.

[2]刘育锋,等.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

我国的借鉴[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

(陕西省机电工程学校)

猜你喜欢
中高职衔接模式人才
人才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中高职衔接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