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高校特色体育课程研究

2014-07-09 23:25肖建忠
高教探索 2014年3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

肖建忠

摘 要:华侨华人是中华文化的传播受体与得天独厚的介质。本文通过对华侨高校特色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现实需要和具体实践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指出贯彻“文化强国”战略、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实现中华文化向世界文化的升华是建设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理论基础;而服务侨校特色,满足华侨学子愿望等则是建设特色侨校体育课程的现实需要;最后提出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课程的主要内容,优化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建设具有侨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关键词:体育课程;华侨华人;华侨高校

华侨华人(本文简称华侨)是指长期生活在海外的中国公民和华裔[1],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受体,又是重要的传播介质,在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背景下,华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受体与载体,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大多华侨都发展到了三代或以上,受居住国(入籍国)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华侨特别是新生代华侨的中华传统生活方式与文化印记已逐渐淡化甚至消失,其文化的传承与介质功能也随之逐步消失。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重塑或强化华侨的华夏文化印记,提高华侨的民族归属感,发挥华侨的中华传统文化世界传播的“桥梁”作用,是侨务工作和对侨教育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在这种背景下,华侨高校(本文简称侨校)不仅承担着新生代华侨人才培养的任务,更承担着对其教授和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这就决定了侨校体育课程不能与其它高等院校一样,将西方体育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体育内容作为核心课程体系,而应建立起以“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传播”为特色的个性化体育课程,以实现对侨培养人才和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的双重目标。

一、侨校与侨校特色体育课程

1.侨校的创办与发展

侨校是指国内、国外以招收华侨子弟为主的学校。在国内,侨校是指由各级侨务部门直属的,以招收华侨子弟为主的学校。本文的侨校是指以招收华侨为主的高等学校,包括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直属的暨南大学、华侨大学、北京华文学院等等。侨校的创办可追溯到1906年的清末。在南洋华侨子弟归国求学的热望下,清末五大臣之一,两江总督端方在南京创办了第一所以招收华侨子弟为主的华侨校学校——暨南学堂(暨南大学的前身)。[2]解放后,为了满足海内外华人华侨的回国接受教育的需要,我国先后在华侨较多的地区创办了华侨大学、华侨中学等一批以招收华侨为主的各级学校。目前,我国侨校已培养了华侨学子10万余人,在校华侨学生达8千余人。侨校跟其它高等学校不同,她是在国家出于对本国侨民教育的基础上,由基础教育逐步发展起来的高等教育,具有浓烈的民族传统教育的色彩,肩负着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3]作为为全球华侨服务的教育,立足“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会通中外”成为侨校的一种普遍的办学思路,他们正沿着这一思路探索建设个性化和特色鲜明的办学之路。

2.侨校特色体育课程

侨校特色体育课程是指反映侨校特点与规律,有别于其它院校的个性鲜明的体育课程,既包括体育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体育活动以及与体育有关的隐性课程。侨校“为侨服务”的特点决定了侨校体育课程承担着增进华侨学子健康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双重任务。因此,侨校特色体育课程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要教学内容,实现身体练习与文化传承的有机融合,体现侨校身体育人与民族文化育人的特色。

二、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重要意义

1.贯彻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伟大成功,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发达国家的经验和社会现实表明,我国要在经济建设上取得新的突破,必须要有强大文化作为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此,党的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文化强国”为目标,促进我国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的伟大战略。这就要求不仅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良传统文化,还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提高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下,侨校体育课程应因应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以作为中华文化精髓的民族传统体育为课程内容,发挥其面向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受体与介质的华侨优势,为促进祖国文化的传承和世界传播,推动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服务,贯彻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服务。

2.维护中华文化安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更是一种抵御外族入侵的“软武器”。“失去了文化,一个民族的特征也将随之消失,最终可能融合在强势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4]在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各种文化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一个文化大融合的时代,许多民族文化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不少民族文化在文化融合中被西方强势文化所同化而逐渐湮没,危及本民族文化乃至整个民族的安全。中华民族文化也不可能置身于事外,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入侵下面临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在这种背景下,侨校体育课程应发挥其面向华侨学子的优势,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将中华文化传递到世界各国并发展壮大,在文化大融合中掌握主动权,对提高我国传统文化抵御外来文化的侵略,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和文化安全,保持中华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独树一帜具有深远意义。[5]

3.实现中华文化到世界文化的升华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要取得新的辉煌,必须走向世界大舞台,与世界强国进行竞争。要做到这一点,中华文化要发挥其先导和支撑作用,让世界人民通过中华文化去了解、熟悉和接纳中国。另外,我国要成为国际国家,民族文化就不满足于停留于国家文化的层面。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国际国家论”中曾说:“日本越要成为国际国家,就越要思考……如何在世界上传播日本文化!”[6]可见,实现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的升华,成为事关国家和民族发展前景的重要而迫切的事件。华侨生活在世界不同的国度里,是得天独厚的中华文化传播介质。他们将中华文化带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的民族文化进行交流、融合,产生新的文化,适应于他们生活的地区和一道劳作的民众,逐步演变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7]因此,华侨的文化传播作用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侨校体育课程应更加主动承担起新生代华侨民族体育文化教育的重任,通过他们将我国民族体育文化带到世界各国,为实现中华文化向世界文化升华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现实需求

1.为侨服务,服务侨校特色

侨校是由华侨倡议和捐资建设,为华侨子弟教育服务的,以华侨为培养重点,面向海外的华侨教育基地。老一辈华侨倡议在国内办侨校,将其子女送回国内读书,除了寄望他们学习到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更希望其后代能学习和感受祖国文化,增强其民族文化与身份认同感,确保其中华儿女印记永不褪色。因此,侨校除了要以科学知识育人之外,还要通过中华民族传统进行文化育人。这就决定了它跟其它普通高校在办学宗旨、目标定位、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等方面都应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还要体现为侨服务的特点,反映为侨教育的个性特色,更好地为侨服务。我国著名侨校暨南大学的“侨校+名校”发展战略和中国华侨大学的“传播中华文化,为侨服务”办学宗旨都围绕“侨”做文章,突显了“侨”特色。作为侨校课程组成部分的体育课程体系也不例外,除了要传授体育知识与技能,增进学生的健康之外,还要将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教育与传承纳入其课程内容之内,做到既能满足教育的需要,又体现侨校特色和“大华文教育”理念①。

2.满足华侨学子对学习中华文化的愿望

尽管华侨学生出生在国外,但是,血脉相连使他们对祖国文化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学习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往往是他们的最大愿望。笔者对暨南大学2010、2011级的212名海外华侨学子的调查表明:有557%被调查者认为学习民族文化、感受民族文化是归国学习的最主要原因;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学生表示为了到国内学习中华文化和领略中华文化的真谛,他们甚至放弃了到欧美国家名校求学的机会。在体育课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有520% 的被调查学生首选武术、舞龙舞狮、健康活动(如导引、五禽戏)等中国民族传统项目,超过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项目;有超过612%的被调查对象希望增加一些有关民族体育文化知识的内容。可见,华侨学子有着强烈的学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愿望。因此,侨校体育课程也应因应华侨学子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建立以传授民族传统体育技能,传播民族体育文化为主体的侨校特色体育课程。

3.发挥侨校的文化传承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高校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场所,还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地。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如何发挥其文化传承创新作用,提高我国民族文化适应性是高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侨校应抓住教育对象主要是华侨学子的特点,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实践中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融合,借助华侨作既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又是文化世界传播的天然介质优势,发挥高校的文化传承与传播作用。当然,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它不但要以提高华侨学子的运动技术、增进健康为目标,还要以中华文化传承与传播为己任。这就要求体育课程要探索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体育课堂教学实践的特色建设之路,发挥体育课程在高校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

4.发挥体育课程的文化育人作用

一直以来,侨校体育课程都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和增进健康为目标的,其文化育人价值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体育课程更需要融入学校的育人大环境之中,发挥其文化育人作用。特别是侨校,由于承担着增进学生健康和中华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因此,其体育课程不可能像其它学校体育课程一样只贯彻“健康第一”理念,而是应该将“健康第一”理念与中华文化传播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健康”与“文化育人”两不误。要做到这一点,侨校体育课应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外化物——民族传统体育融入体育教学实践中,实现由过去体育课单纯的身体育人到身体育人与文化育人相结合的转变,发挥体育课的文化育人作用。

四、侨校特色体育课程的实践

1.以民族传统体育为课程的主要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们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的总称。它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导的现代体育而言的,不同于少数民族体育概念。民族传统体育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心中已成为一种中华文化的象征。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文化长期积淀形成,反映我国民族意识、文化心理、价值观与审美心理等精神生活领域的特征,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外显客体。也就是说,通过体育课程学习民族传统体育实际上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体验与内化过程。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包括武术、舞龙舞狮、赛龙舟、拔河、健身活动(如导引、健舞)等几大类,其中武术还包括套路、博击运动、功法等等。侨校体育课程可根据本校场地设施等的实际情况,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划分武术套路模块、散打博击(华侨多称散手)模块、舞龙舞狮模块、划龙舟模块、健身娱乐模块(五禽戏、木兰扇等)以及其它民族体育模块(可由地方特色民族体育组成)等由华侨学子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以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8]

2.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内容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源远流长,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各种流派林立,分支众多,而且不同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其自己的特点,单靠每周2节体育课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因此,如何根据华侨学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以狮舞为例,中国狮舞分为南狮和北狮。由于华侨主要来源于广东、福建一带,接触更多的是南狮,对南狮的理解也深刻些,因此南狮也会更受欢迎。故而,在教学时就以南狮为主,同时对他们介绍北狮的情况。再如,武术门派众多,在东南亚华侨中流传较多的主要有南拳、咏春拳、迷踪拳等等,因此,在教学时应选择广受华侨学子欢迎的门派,按不同学期进行教学。如:第一学期以教授南拳为主,第二期则以咏春拳为主,第三期则以迷踪拳为主要内容等,让华侨学子学习和领悟更多的中华文化,并进行文化内化。

3.文化感染与技能教学并重

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不理解其中文化真谛和文化背景是很难真正学好民族传统体育的,缺乏内涵文化支撑的民族体育只会形似而神不似。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不但要教授民族传统体育的技术动作,还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课程进行该项目的文化背景介绍,让学生掌握该项目的文化内涵。如进行太极拳教学时,应介绍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并分别介绍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的特点,让学生在练习太极拳时将文化内涵融合在一起。另外,体育场馆布置可“还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场景,发挥情景的感染教育作用。这既有利于太极拳动作技术的掌握、增进身体健康,又能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内涵,便于这些华侨学子在学成之后,将其所学习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到国外,并将其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4.课内外有机结合,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场”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博大精深,仅靠课内教学显然是不足够的。因此,侨校应根据自己学校的现实情况,建立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如武术社团、龙狮社团、五禽戏社团、太极拳社团等等,在课外组织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让华侨学子们在活动中感受中华文化。另外,还要借助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侨文化发展基金资助的中华才艺(武术)培训基地、中华才艺(龙狮)培训基地、中华才艺(龙舟)培训基地等开展一系列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侨校内形成一系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场”,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华侨学子的中华文化感悟,并逐步提高其文化与身份认同感,实现体育课程的身体健康与文化传播双重目标。

注释:

① 中国华侨大学校长丘进教授提出了“大华文教育”理念,开拓性地将原本针对华侨华人青少年后裔从事的语言文化培养,拓展到其他所有领域。也就是说,只要大学里面有这样的专业、条件,有这样的教师、学生,只要涉及到这样的范围,我们都把它纳入华文教育,这样就不局限于招收华侨华人青少年后裔,不单单是外派教师去国外华文学院及其侨校教书或者是举办短时间的夏令营。

参考文献:

[1]王望波,庄国土.2009年华侨华人概述[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8.

[2]胡军.百年侨校:民族、文化与使命[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3.

[3]刘人怀.全球化进程与华侨高等学府的重要使命[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4(6):1-7.

[4]郑晓云.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21 世纪的强盛——兼论祖国统一[J].云南社会科学,2002(6):53-57,64.

[5]王铭,赵建华.浅析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认同感[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28 (1):4-5.

[6]赵建明.关于日本“国际化”历程的思考[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1(4):58-65.

[7]刘人怀.全球化进程与华侨高等学府的重要使命[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4(6):1-7.

[8]文明华,王振,隋文杰.关于侨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系列课程的理论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4):126-127,137.

(责任编辑 于小艳)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安全防控研究
德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情况综述
论幼儿园男教师在体育课程中的优势
体育课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探研
依托民间游戏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研究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引入初中体育课程的可行性解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初中体育学困生转化策略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