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斌
【摘要】“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是指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预期、能力等级、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因素,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性和分享互动性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实验的数理统计表明新的教学模式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的翻译能力稳步提高。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英语 翻译教学 翻译能力
一、引言
教育部2007年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强调了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理念转化,教学模式上要求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教学理念上要求从单纯的语言知识传授向知识传授和综合技能培养转变,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多层次需求的新形势。由于课时的缩减和电子翻译产品的普及,学生的翻译能力呈现出两极分化和普遍降低的倾向。2013年8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翻译题型做出重大调整,不但在题型、考试时间和分值比例上要求大幅提高,而且在考试内容上也广有涉猎。此次调整适应了当前英语教学的时代需求,有助于真实地反映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此,本研究旨在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和系统的翻译技巧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并积极开展教学实验,经过数理统计来优化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翻译应用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1969)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并提出学习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健全人格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随后卡罗尔(Carroll)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认知教学法,科德(Cord,1982)主张“外语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外语教学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努南(Nunan,1989)则系统而全面地阐释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详细介绍如何进行相关的课程设置模式。库克(Cook,1998)强调“语言教学中翻译的运用不仅是一种权宜之计,而且是理论上切实可行的,它是一种有助于语言习得的活动”。马尔姆克亚(Malmkjaer,1998)指出翻译活动能促进语言习得,学习语言的学生练习翻译时也会潜移默化地练习这些技能,从而全方位地促进语言学习。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也开始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纷纷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去。方展画(1990)从人性的角度论述了“以学生为中心”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个人潜能,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应惠兰(1998)论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教学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还分析了相关教材的缺陷所在。罗选民(2002)呼吁翻译界要重视占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的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陈坚林(2005)指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积极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模式。王金波(2006)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维度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的翻译教学。苗菊(2007)将翻译能力概括为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谭业升(2012)分析了传统翻译教学体系与认知翻译教学体系的异同。
三、教学实验
本研究以杭电信息工程学院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选取2012级两个班级为教学实验班,同时也选取相同专业的两个班为参照班。实验班与参照班均为笔者所带班级,实验班1与参照班1同为会计专业,班内稳定人数均为45人,而实验班2与参照班2则同为电子信息专业,班内稳定人数均为40人。教学实验的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对实验班和参照班做前期能力评估,然后对实验班进行个性调查和多样化学生分组,在实验班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学期结束后再进行能力评估,通过学生翻译能力前后对比以及实验班与参照班的前后对比,来评价本次教学实验的有效性,从而为全面实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新模式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具体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一)实验前学生翻译能力评估
翻译能力是由一系列相互制约而又相互影响组合要见构成。苗菊(2007)将翻译能力概括为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译者的认知能力是翻译能力的根本,旨在探究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认知机制,语言能力包括了在不同层次上对两种语言的掌握和熟练程度,交际能力表现了译者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运用知识和技能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基于上述三种能力,笔者有针对性地制作了翻译潜力测试试题,内容涵盖翻译认知、中英对比和跨文化交际。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翻译能力水平,本研究还结合了期末考试和四级真题翻译测试,其中三者的比重为翻译潜力测试(70%)、期末考试翻译试题得分(15%)、四级考试真题翻译试题得分(15%)。为了提高可比性,在实验之初笔者准备了难度相当的测试组合AB,测试组合A为实验前测评,测试组合B为试验后测评。两个实验班和两个参照班的翻译能力评估结果如下:按照水平的高低将每班学生分为ABC三类,A类占全班学生人数的20%,B类60%,C类20%。在教学实验之前参照班与实验班各项参考数值极为相近,ABC三类学生平均成绩的差值比例最高为1.01%,因此具有很高的可比性。
(二)个性调查和多样化学生分组
首先通过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来摸清实验班学生的个性类型,访谈与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四个部分,即英语学习的目标与动机,英语翻译能力的心理预期,个人兴趣爱好,以及九型性格测试。在两个实验班进行问卷发放,在填写问卷相隔10天后,再次对同一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对两次测验结果作相关分析,两次问卷调查的相关系数R=0.96,说明两者高度相关,进而调查问卷的信度较高。然后再结合能力评估等级和学生个性类型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每组5人,其中A类学生1人,B类学生3人,C类学生1人。确保每组成员性格互补、能力互补并且拥有共同的兴趣爱好。
(三)新教学模式实施
在实验班分组以后,首先由小组成员自拟组名并推选出组长一名,然后分别建立小组学习档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PICC(presentation,interaction,competition,cooperation)四个模块依次进行,即展示——互动——竞争——合作。教师在此过程中只需提纲挈领,无需“事无巨细”,将翻译技巧和知识要点有机地融入到学生自身的主体认知建构中去,循序渐进地开展小组翻译才艺展示,“师生”、“生生”(组内与组外)互动,团队竞争和团队合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概括起来主要包括DCME(design,content,methodology,evaluation)四个模块。
1.教学设计:结合授课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全覆盖、有梯度、分层次的翻译教学目标,合理安排翻译教学的时间和策略。
2.教学内容:灵活选取翻译素材以趣味性为导向,内容上广有涉猎,注重人文基础和专门用途英语(ESP)协调发展。
3.教学方法: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关注学生主体认知建构差异,合理利用多媒体和图书馆资源,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4.教学评价: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为主转变,改变以“文本为中心”的成绩考核办法,关注学生的主体认知建构,积极推动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
(四)试验后学生能力评估
教学实验持续时间为一个学期,实验结束后按照同一方式用测试组合来评估学生的翻译能力,评价实验效果和优化教学模式。首先通过实验班与参照班的ABC三类学生的平均成绩对比来确定新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效率对比。然后再通过效率倍数来评价教学实验的有效性并作出相应的优化方案,从而为全面实施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新模式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试验后两个实验班的ABC三类学生较之前均有明显提高,按照提高比例排序为B>A>C;实验班与参照班ABC三类学生也有所提高,提高比例排序为B>C>A;采用传统教学模式的参照班较之前略有提高,提高比例为B>A>C。实验班与参照班的各项提高比例对比如表-1所示。
班级 总平均 A(20%) B(60%) C(20%)
平均 平均 平均
实验提高1 4.29 4.33 5.05 1.97
参照提高1 1.584 2 1.85 0.37
实验提高比例1 5.65% 5.00% 6.51% 3.27%
参照提高比例1 2.17% 2.38% 2.48% 0.64%
效率倍数1 2.61 2.10 2.62 5.13
实验提高2 5.092 4.2 5.86 3.68
参照提高2 1.57 1.71 1.78 0.8
实验提高比例2 6.83% 4.97% 7.68% 6.20%
参照提高比例2 2.20% 2.09% 2.45% 1.41%
效率倍数2 3.10 2.38 3.13 4.41
表-1:实验班与参照班效率对比
表-1显示实验班提高效率明显高出参照班,效率倍数范围在2.10-5.13之间。因此数据统计表明新的教学模式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极大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稳步提高了学生的翻译能力。
四、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施以多样化的互动教学,创造出积极的物质情境和心理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次研究表明,“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的心理预期、能力等级、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因素,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性和分享互动性的一种教学模式。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翻译技能的领悟,还要注重学生认知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关键在于营造一个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自发”走向“自觉”,而教师在此过程中由“仲裁者”走向“协助者”,循序渐进地发展成一个孜孜不倦、教学相长的学习氛围。此外,大学英语翻译教学还需充分利用最新的翻译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新成果,借助各种信息化终端APP应用,做到寓学于乐、常学常新。
参考文献:
[1]陈坚林.关于“中心”的辨析——兼谈“基于计算机和课堂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中的“学生中心论”[J].外语电化教学,2005(10).
[2]方展画.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述评仁[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3]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 [J].中国翻译,2002(4).
[4]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2000(4).
[5]谭业升.翻译教学的认知语言学观[J].外语界,2012(3).
[6]王金波,王燕.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翻译教学的个案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2).
[7]应惠兰.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4).
*基金项目:此项目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度高教研究立项课题,项目编号:XXYB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