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纯漪
【摘要】话轮转换是日常交际的基本单位,话轮转换的方式不仅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且能够体现话语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物性格特征等因素。话轮转换在文学作品中尤为重要,人物关系及特征都与作者打造的文章主题紧密相关。因此,话轮转换模式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潜鸟》的主人公话轮转换模式来分析其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功能。
【关键词】话轮转换 人物塑造 功能
一、话轮转换和相关研究
话轮转换是由塞克斯于1960年提出的,谢格付和杰斐逊等人也对此理论作了深入的研究,他们从社会语言学的观点出发利用民俗学方法论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这套理论。话轮转换的两个基本特点为:在一个时间里至少而且只能有有一个人说话;发话者不断轮流变化。话轮是交际方不断揣测对方心理的外在形式。受话人按照发话人的意图对已知信息作出最佳关联假设,保证领会交际意图,成功完成交际活动。关联理论是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无意识状态下遵守的准则,是通过话轮的不断转换而实现交际关联的。谈话中的一切信息都是有关联的,话轮转换的全过程都是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运行的。丰国欣(2000)在研究中提出话轮相对转换这一概念---介于话轮转换和话轮不转换之间,这种相对程度取决于话题转换和话题发展的需要。其研究结论提出介绍性的会话,话轮转换频率较低,而讨论式的会话,话轮相对转换频率较高。
二、《潜鸟》中的话轮转换模式与人物塑造之间的关联
《潜鸟》是加拿大籍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其写作主题反映了以主人公梅蒂族女孩皮格特为摆脱祖辈受歧视的斗争过程,最终以女主人公死亡为悲剧收尾。劳伦斯着力塑造了女主人公皮格特从少年到成年以及最终死亡三个阶段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的动因则是以皮革特为代表的少数民族部落在工业文明与现代文明发展中遭受主流白人文化潜在的胁迫,试图通过自身的变化与顺应来获取认可和接纳,而这种顺应的想法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身的命运反而把自己推向了绝望的边缘。作者通过女主人公皮革特和白人女孩的对话体现了皮革特从少年到青年的巨大变化。文中主人公皮革特与白人女孩“我”之间的两次会话模式可以看出主人公皮革特从少年对白人排斥到青年企图融入白人社会的巨大转变,而其幕后的原因在于社会这个大熔炉开始改变了皮革特原有对于以白人为统治者的主流社会的认知。而文中三次话轮转换模式则能清晰地反映皮革特是如何从抗拒排斥到企图融入以白人为统治秩序的主流社会。因此,分析三次话轮转换模式对于主人公皮革特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更加深刻,进而对于作者所要反映的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以下就是《潜鸟》文本中三次话轮转换模式的分析。
当叙事者我与主人公皮革特一起在钻石湖度暑假时,那是我与皮革特第一次近距离的接触,孩子好奇的天性促使我试图接近皮革特了解更多关于她与她部落的故事,因此,在第一次双方的话轮转换模式中我成为积极的发问者,而皮格特则是被动地回应,所以基本模式是发话者A(我)—参与者B(皮革特),第一次的会话只有一轮A—B之间的问答就终止了:我 “want to come and play? “ , 皮革特 “I aint a kid”。關联理论是保证会话顺利进行的基本手段,而此处我们却发现皮革特的回答似乎与我的问题没有直接相关,她对我的问题是一种不合作的态势,这也导致了双方第一轮的会话戛然而止。皮革特的排斥与不合作也体现在第二次的话轮转换模式中A—B—A—B—A—B—A—B—A—B 。我仍然是这次话轮的发起者,而皮革特总是处于被动回应的状态,而且回应的内容也没有遵循关联理论,从发话者我与回应者皮革特话语数量对比分析可发现我的话语数量要比皮革特的话语回应数量要多很多,从话语形式特征来看我多用一般疑问句来征询皮革特的意见,而皮革特回应的话语多是简短或者省略句甚至是带有挑衅意味的疑问句。第二次话轮转化模式与第一次话轮转换模式呈现出相似的趋势即A---B这种模式,但第二次从话轮转换的次数和话语的数量上都超过了第一次,话轮转换频率较高,这说明皮革特在被动地参与会话,似乎以讨论的方式开始介入。多年以后当我与皮革特在酒吧偶遇时,双方有了有生以来的第三次会话,而这次的话轮转化模式无论是会话的发起者和话语的数量上都与前两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第三次话轮转换模式皮革特则始终是话轮的控制者,成为积极的发问者,话语的数量也比我的话语数量多,而我却成为被动的回应者,话轮转换模式以如下模式进行B—A--B—A—B—B—Silence—B—A,这说明皮革特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拒绝与白人接触到主动介入,而我的被动回应多是出于本能,甚至在话轮转换中出现了不对称的现象,我对于皮革特的示好与主动询问曾保持沉默不回应,呈现出不合作与排斥的迹象。综上所述,话轮转换模式能够有效地实现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的功能,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写作主题更加精确。
参考文献:
[1]张汉熙.高级英语1[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丰国欣.话轮转换与话题转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3]韩东.话轮转换[J].文学界(理论版),2011.
[4]屈聪.从话轮转换看《简·爱》片段中的权势关系和人物塑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