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

2014-07-08 07:53张艳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0期
关键词:有效提问提高语文课堂

张艳

摘要:课堂提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好的课堂提示,既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又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从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96-02

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能够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自觉开挖知识宝藏。那么如何理解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课堂提问方式。课堂提问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恰当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互相了解的主要桥梁。课堂提问运用的好,不但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之中,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提问要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是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深入钻研、认真思考学习内容的促进因素。而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好玩、好奇、好强。他们活泼聪颖,思维活跃,勇于探究事物的根源,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容易接受,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知识结构,适当考虑趣味性。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一些灵感火花往往就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教师巧妙提问、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研究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巧妙地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教学《狐假虎威》这一课时,我是这样问的:“孩子们,你们见过老虎没有?它们的脾气怎样呢?不用讲,当然是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但是今天老师要讲的故事却是老虎特别听狐狸的话,他不但不吃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大家说怪不怪?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狐假虎威》。”以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思维内部的矛盾,此时,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了。

二、提问要具有创造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义,有目的地创设一种能促使学生提出新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挖掘知识的疑点,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将自己对问题的新想法,独特的理解大胆展示出来,如在教学《给颜黎民的信》一文后,我是这样问同学们的:“你们学过本文后,读懂作者了吗?”其中一个思维活跃的同学就问:“这篇文章有矛盾,从头看,是写给一个人的,而结尾却用‘你们好。”我首先表扬了这位同学,然后让同学们讨论,有点认为这样写是作者粗心写错了,而有的同学认为作者是有目的的。经过点拨,最后总结得出:从鲁迅的信中可以看出‘严黎民是个假名,也许是指一些进步青年的共名,所以他在最后用上‘你们好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怀,而不是作者粗心,所以考虑问题应从实质上看,不能只看表面,这样不知不觉中教育了学生,也使鲁迅的高大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来。

常言道:“一石激起千层浪。”创造性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起学生探究知识本质的愿望。促进学生思维。创造性提问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如:在教学《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时,为了弄清那个人能不能到楚国,我是这样问的:“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如果有足够的盘缠,照这样一直走下去,会有什么结果呢?”好家伙,学生的思维就像决堤的洪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有的说:“即使能到楚国也要走好多弯路。”还有的说:“可以到,因为地球是圆的,走到最后就回到原点了。”众说纷纭,答案不唯一。我认为这样的提问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新颖、多变的有效提问方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促使他们想方设法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这样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问要把握好度

提问应巧设“坡度。”了解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设计问题要根据学生思维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借助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认识。引领学生思维不断向深处延伸。

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宽度”。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探究类的问题,让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究问题,可以活跃思维,更加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提问应选好“角度”。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提问应有适当的“高度”。课堂提问难易要适度,提问太易,学生乏味,无思考价值,引不起兴趣,不利于学生智力开发,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提问太难,不符合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学生会感到高不可攀,产生畏惧心理,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一定要把问题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探究价值。我们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为宜。即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后,能答得上来。如:在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这课时,请学生读题和看插图,提问:“你们看到什么?想说什么?”请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在雨地里有爸爸妈妈和两个孩子。”有的说:“我看到有两个小朋友穿着雨衣,其他人都没穿。”有的学生问:“为什么只有这一个小朋友穿着雨衣呢?”这一问刚好问到老师想要提的问题上,这比老师提出更恰到好处。

四、提问要把握时机

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的效果最好。最佳提问时机,是指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丰得,欲言而不能。”时,这时,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最佳提问时机,既需要教师敏于捕捉,准确把握,又需教师巧于引发,善于创设。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把握教学难点,用心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的关键。那些地方学生易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在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疑解惑?教师应精心设计。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时,抓住本文中心句是学习全文关键,围绕中心句我设计一些列问题:“课文的中心句是什么?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那些内容?重点写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杰出是什么意思?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让学生读懂中心句,明确课文中心,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内容,使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中心。

五、提问要把握频度

当前小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些新变化,“满堂灌”演变成为“满堂问”,发展为“满堂跑”。其实无论是“满堂问” 还是“满堂跑”,都是以“启发”、“互动”的名义进行的,其症结在于片面理解教学方式的变革,对于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毫无帮助。

从表面上看,“满堂问”下的师生“互动”似乎多了,其实,许多问题是不必要的多问,问题诱发“学生深入思考有关教学内容的目的和效果其实并不佳,同时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联不强,不能形成“问题串”,不能形成与课堂教学目标密切相关的应有问题系统。而“满堂跑”表面看学生似乎“动起来了”,但这种“动”仅仅体现在活动上,而未必是思维上的,真正有效的课堂“动”在于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强化学生对事实的理解和构建过程,丰富课堂学习的情感体验和过程体验,这种“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体现在学生手脑合一的协调发展上。

事实上,“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 “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文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问题要设置重点之处,关键之处,疑难之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经。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有效提问提高语文课堂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漫谈初中作文教学
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提问的研究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