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雪
时常听到一线教师讨论“开放式教学”,下面我就美术课的一节课堂实录阐述我对“开放式教学”的理解,重在相互交流学习,望同行多多指教。
一、课例
上七年级下册“特殊的肌理画”一课时,当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讨论懂得课本介绍的“拓印法”、“吸附法”、“抗水法”的制作过程后,都开始实践起来。
生:“老师,拓印法一定要用玻璃吗?”
师:“你认为呢?”
生:“小时候我印过硬币,不知道这算不算拓印?”
师:“你的问题提得不错!有同学帮老师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不是拓印,因为课本上介绍的拓印法用的是没有图案的光滑玻璃,而硬币本身就有图案,一个光滑一个粗糙。”
生:“用玻璃挤出来的图案每张都不同,硬币不管谁做,做出的效果都相同。”
生:“老师,是拓印。拓印不就是拿纸印在别的东西上吗?”
生:“对呀!效果如何,并不是判断是否是拓印方法的唯一标准,一题还有多解。”
生:“老师,不是拓印。”
学生争得热火朝天。
师:“你们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其实,你们上书法课时用的大部分字帖都是通过拓印的方法在碑文上复制下来的。拓印起先称‘拓石,也就是现在的‘碑帖,即把石碑或器物上的文字、图画印在纸上。也可用纸紧覆在物体如硬币表面,将其纹理图案拓印在纸上……”
生:“老师,我知道了,拓印玻璃方法还是从拓印字帖那里引过来的,是吗?拓印法用的工具不只有玻璃一种,硬币、石板也可以,现在我知道我的作品应该用什么来拓印才会与众不同了,哈哈哈……”
师:“说来听听?”
生笑说:“保密,要不就不能与众不同了!”
师:“的确!拓印的工具真的远不止玻璃、硬币、石碑。现在你们不妨动脑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看看谁的作品能做得与众不同,有新意!”
学生都饶有兴趣地忙活起来,有的拓印鞋底,有的拓印墙头上的瓷片,有的拓印杯子上的图案,有的拓印羽毛球拍,有的拓印树叶,有的拓印指文手掌,有的拓印水磨地板,还有的纸对纸拓印等,可以说五花八门,让我大开眼界。
不多久,有个女生哭着向我报告说:“老师,他弄我的头发。”
我看了看女生的红头发,面向男生,大笑地说:“哈哈哈,老师都没想到头发都能拓印,而且效果那么好!”
学生都大笑了起来,只有那位女生不高兴。
师:“但是,你的‘聪明是建立在同学的痛苦上的,你说是吗?”
男生:“对不起,大小姐。”
女生:“大你个头!你才是大小姐了!”
那女生骂了一句后,也跟着不自觉地笑了。
师说:“知错能改,很好!现在你能不能再想想,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找到另一样东西代替头发,做出跟这作品相似的效果来?”
生:“假发”、“线团”、“玉米丝”、“米线”、“拉面”。
那个男生想了想,说:“我想扫帚可以吧!不用花钱!”
……
课后,该男生拿着作品跟我交流了他完成的过程,还教我说:“老师,您知道吗?拓印扫帚的时候,首先要把扫帚洗干净晾干,颜料最好不要加水或者直接挤到扫帚上去,不要用手压,而要用脚踩,呵呵!这样手就不会脏了,还能顺便拓印到鞋印,一举两得。记住,踩时要轻轻地,最好不要移位,这样拓印的效果最好!”
我认真耐心地倾听着,并向他点点头说:“受教了,谢谢!”他笑着调皮地说了句:“嘿嘿!我跟您谁跟谁呀!不过,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二、我的做法
在美术课堂上实施“开放式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开放”新型的师生关系(前提)。
老师必须放下“身份”,让自己与学生平等地、朋友式地友好相处,给他们发言、表现、思考的机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的发展”,只要让学生各方面更好地发展,教师做什么都无怨无悔。
(二)营造“开放”的教学氛围。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一节成功的美术课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只有教师“表演”,学生只是“观众”,“画匠”教学只能算是“假教学”。
(三)“开放”学生自由言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只有真正拥有“自由言论”才能让他们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当老师提出问题后,部分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喜欢在第一时间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这种情况老师称为“插话”),于是就会出现多个同学各说各的,课堂肯定会比较吵闹。为了维护课堂秩序,大部分老师会要求学生“发言先举手”,但是却不知如此一来,学生在受到约束后表现欲会大打折扣甚至消失,无意中限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老师要求“发言先举手”后,班上鸦雀无声的原因。对此我的观点是:1.鼓励允许引导学生“插话”即是“自由言论”;2.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传授给学生“插话”的艺术,如“插话”要符合内容,要适时,要响亮等;3.教师要善于听取、总结、利用学生的有效“插话”,让“插话”成为自己教学的资源。
(四)“开放”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七年级美术教师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接受的小学美术教育多以临摹或学习简单绘画技法为主,他们画的房子、太阳、树等位置都一样,存在思维定势,思维极其不活跃。若让学生画一张想象画,那是难之又难。面对这种情况,在日常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一个事物,学生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培养思维发散能力。如当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时,老师最好不正面直接给出答案,而应该引发学生思考,并逐步促使学生走向成功,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