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概念教学中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策略研究

2014-07-08 17:53孔琰
考试周刊 2014年38期
关键词:评价者昆山小数

孔琰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对于以后初中、高中的数学学习大有裨益。

一、突出矛盾激兴趣

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体系中属于比较抽象、枯燥的内容,要想让学生有自学的欲望并愿意深入自学下去就需要老师创设有“争议”的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一旦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后面的自学自然干劲十足。

例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我开始时出示两幅比例不同的地图,上面分别用彩笔描出从昆山到苏州的路线和从昆山到上海的路线,从图上看昆山到苏州的路线比昆山到上海的路线长。我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有学生回答:“昆山到苏州的路线比昆山到上海的路线长。”这时有这方面生活经验的学生立刻反驳:“应该是昆山到上海的路线比昆山到苏州的路线长。”大多数学生都支持第二位同学的观点。于是我问:“那图上怎么会昆山到苏州的路线长呢?”有学生开玩笑地说:“地图画错了。”我笑而不语地看着学生,期待某个学生能发现其中的小秘密。这时一个学生叫了起来:“这两幅图不是同一副地图上截下来的,第一幅角上标的数字和第二幅上的不一样。”听了这个学生的回答,我赞叹道:“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个叫比例尺,比例尺不同,所以造成了错觉。”通过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矛盾,并在交流中逐步突出这个矛盾。当学生知道原来是比例尺“惹的祸”时,对比例尺就会充满好奇,下面学习比例尺的知识时就会更有兴趣。

二、带着问题初自学

学生在没有明确指向的情况下看书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了事。所以在让学生初次自学前一定要提出明确的问题,学生自学完后要能回答出这些问题,这可以作为检验学生自学成果的依据。但这些问题如果是由老师出示,学生往往会觉得很被动,又回到以前那种老师要我学什么我就学什么的套路上。《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规律。”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提想研究的问题,老师再选择其中的一些让学生探究。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和读法》时,我先出示了很多小数(包括一位、两位、三位小数)复习完一位小数的一些知识后,然后让学生说说关于小数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说了很多,像出了一位小数,其他小数怎么读;它们表示什么意思;这些小数哪个最大哪个最小;为什么这样的数叫小数……我把学生的问题罗列在黑板上,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说:“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学书本,看看今天通过自学你能解决哪些问题。”

其实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是本节课不涉及的,但我并没有“一刀切”说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其中的哪几个问题,而是带着肯定的态度承认了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并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学。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自然能发现哪些问题是今天可以解决的,哪些问题是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无关的,然后他们的注意力自然会集中到相关的问题上。

三、掌握方法促成效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很注重自学,他们认为只有自求自得,自己钻研所得的东西才牢固,才能活学活用。而要让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关键是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自学的方法,而非知识本身。教师的职责是“授之以渔”,只要学生掌握了有效的方法就不怕学不到知识。

第一步:初步浏览。每节课都有例题、具体内容、概念和一些相应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先浏览一遍书本,大致了解要学的知识,并初步收集相关信息,为接下来的学习定好基调。

第二步:精细解读。概念教学往往书本会给出最后的结论,有些学生自以为学会了,其实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老师深入追问就会发现有很多问题学生并不明确。所以概念背后的深层含义需要老师带着学生精细解读。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书上关于圆的各部分名称有一长段介绍,在让学生初步浏览后我分段出示每一句话,如:“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我先让学生读一读,把自己认为重要的话圈一圈,再与其他同学圈的对一对,看看你认为重要的是不是大家都认为重要,训练学生甄选信息的能力。再想一想这些信息重要在哪里,如果没有它们概念还全面吗?哪里没看懂的可以用“?”标注。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知道这个概念中“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和“线段”都是组成半径这个概念不可或缺的条件。最后通过几道判断题巩固对半径的认识。

第三步:模仿内化。前面老师带着学生精细解读了一次后让学生像刚才那样自学后面的几个概念,自己找出关键词和例子。经过这样几次训练后,学生就能把自学的基本方法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觉运用。

第四步:尝试练习。学生自学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学到的知识独立完成尝试练习,检验自学效果。比如学生自学完“圆规画圆”的方法后,我让学生尝试自己用圆规画个圆。在画的时候我发现大多数学生总体方法是对的:圆规两脚展开,针尖固定,旋转有笔芯的一脚。但能真正画出一个比较光滑的圆的学生却寥寥无几。说明书上的方法学生是看懂了,但是一些隐藏的问题只有真正动手实践后才会发现。《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发现了问题,于是有的学生开始继续看书,有的学生请教周围的同学,有的学生静静地思考,不管怎样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激活,能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第五步:多元评价。更多地使用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方式,充分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就,而且要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全面成长,更关注学生的心灵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发展。倡导动态的、过程的评价,关注被评价者为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途径,关注被评价者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经历和体验,关注被评价者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取得了怎样的进步。

猜你喜欢
评价者昆山小数
黄问琴与昆山腔传承考
《昆山记》版本初探
黄旙绰与昆山腔考
小数加减“四不忘”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小数的认识
考虑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研究
基于评价信息满意度的群体信息集结方法
学习者为评价者的国际汉语教材评价标准预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