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
摘 要:诗歌在文学领域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前特别是现代语体诗的发展让人喜忧参半,有些作品出现了严重背离主旋律的现象。应积极开展文学批评,辨清是非,搭建有益于诗歌发展的平台,引导作者创作优秀的诗歌作品。
关键词:现代语体诗;发展方向;误区;研讨
引言:诗歌在文学领域和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经典文学著作就是《诗经》,一个好的开端引出了大量的优秀的诗歌作品,发展到流芳百世的唐诗,宋词。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对西方诗歌文学的借鉴,我国的现代语体诗也在上个世纪之初应运而生,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诗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如:郭沫若 的《女神》,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由此可见现代语体诗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其广泛的群众性。
现代语体诗的正确方向与成就
从上个世纪的80年代(“文革”结束后)起,我国的现代语体诗像其他文学作品那样也涌现了大量的新人新作。 邓小平当时把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表述的更精湛,更动情。他说:“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按照邓小平同志的观点回顾我国现代语体诗发展的过程,还是令人欣慰的。爱祖国爱人民的主旋律越来越嘹亮。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与郭沫若的《炉中煤》那样的爱国主义作品一脉相承的。
上面说的是现代语体诗与时代的主旋律紧紧相拥的“政治标准”。
下面浅谈我国现代语体诗继承发展“艺术标准”即艺术性的可喜趋势。
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应该很强。首先诗歌的重要特点是有着丰富的想象,因为丰富的想象可以使诗人摆脱实际生活的拘囿,站在比生活更高的境地透视过去,审视现在和展望未来;丰富的想象也可以强化感情,增添作品的绚丽色彩。我国传统的诗歌理论就十分重视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为此特别强调比兴手法。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有《比兴》篇。苏轼的词《中秋》更是比兴手法的代表作。他为了写“人有悲欢离合”,先用浓墨重彩写“月有阴晴圆缺”,最后点题“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人之情与月之景融合在一起。比兴不是单纯的表现手法,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法。从思维方法的角度来看,比兴实际上就是联想和想象。屈原的《离骚》,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都是想象丰富、奇特的名篇。
我国现代语体诗的诞生既然借鉴了西方的诗歌艺术,我们也应该借鉴西方文艺理论家的理念。比如我国现代语体诗的代表作《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作者西川)就具有想象力丰富的特点。
诗歌的另一特点是强烈的抒发感情。一切文学作品都不能没有感情,这也正是文学作品和科学论著的明显区别之一。但在感情的强烈程度和表现方式上,诗歌又不同于别的体裁。一篇优秀的诗作,总是在诗人被现实生活激发起沸腾的感情时写成的,因此诗歌的感情色彩更浓烈。唐代大诗人李白为我们做出了激情的榜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需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可喜的是现代语体诗就有对李白积极地回应:如《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的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的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的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 /……
我国现代语体诗同样注意了诗歌语言和谐悦耳的音乐性。诗歌的音乐性主要表现在节奏和韵律两个方面。中国古代的律诗,是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的。新诗的形式虽多种多样,比较自由,但绝大数都押大致相同的韵,有一定的节奏。郭沫若谈诗歌的音乐美时曾说:节奏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就不是诗。诗的节奏是由诗的音节的长短、轻重、高低以及音节与音节之间的停顿所构成。由诗人对语言的精心安排而形成的。
当代中国文学的格局是一体主导和多样性的复合结构。对各种文学的理想性,理应提出不同的,更加实际,有效,合理和适度的要求。但不必局限和拘泥于某一种固定的模式,应考虑新时期后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新变化。对一些大众文化和休闲文学,应进行必要的疏导,使之更加有效的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尽可能地发挥“潜移默化”的功能,使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思想的意蕴和力量。
令人忧虑的发展趋势
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国现代语体诗的发展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发展趋势,而且比较严重,理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首先是有些作品主题与文学领域中开始滋生出的弱化、淡化和虚化思想性的势头相关联;而对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片面强调,也一定程度上淡化和削弱了对思想性的挖掘。诚然文艺创作是一种特殊的自由的个体的精神劳动。但创作个体作为现实中的人,必然与社会群体发生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完全孤立于群体之外,凌驾于群体之上的个体是不存在的。
“沙龙化”、“贵族化”、“精英化”、“纯审美化”的文艺观念会造成严重脱离社会、脱离人民的弊端。 因此,诗人只需把这种虚无复印到没经过理性筛选的世界(即他们所谓的纯粹的诗)。他们拒绝在诗歌创作中进行分析性思想过滤的裁剪和序列(即构思)。而推崇采取快速的自动语言,将个体的经验一成不变地从他自身的繁复芜杂中展现出来。在这种混乱状态下完成的诗歌,必然会导致晦涩。其破碎的经验、孤立芜杂的意象、时间和空间被打散、混乱多指的思想倾向给读者制造了一座迷城。读者可以从一千道门中进入,却找不到一个出口。
这也是令人忧虑的。因为优秀的诗歌必须拥有大量的读者,而通俗易懂和激情澎湃相结合的现代语体诗才是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
参考文献:
[1]《文心雕龙:神思》, 刘勰
[2]《陶行知文集》,陶行知
[3]《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陆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