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数学课堂的新主人

2014-07-05 12:33牟俊
考试周刊 2014年25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小学数学教学

牟俊

摘 要: 本文从“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有勇气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使其发现问题主动质疑;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寻找答案”四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得到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学生主体地位 质疑能力培养

想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就要在课堂教学改革能否取得实效上下工夫。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方式不断改善,因此我们在实践中对“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有了新的领悟和感受。要想在数学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建立民主、自由的活动式教学模式,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并参与到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我从以下方面入手在小学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摸索和研究。

一、积极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和家长经常议论:现在的孩子太懒了,不爱动脑思考,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无论怎样启发引导,学生就是不问,即使不会也不问,教师该如何做呢?传统○ 数学教学与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盲目崇拜,当学生面对问题的时候就会不积极思考,等待答案。一旦形成依赖,学生就会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即使教师给出了错误答案,也不会有学生站出来否定教师的答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更不要奢望学生会在课本的固有答案上附加自己的思路。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和质疑中获得学习需要。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在经历一系列有效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体验和感悟形成时,就是学生错误的认知活动开始向数学活动经验转化的过程。只要学生学会了独立思考和实际应用知识,那么一节高质量的数学活动课就成功了一半。

如在提出“估计一枚硬币有多少平方厘米”这一问题之后,学生头脑中一片空白,思维杂乱无序,此时提醒他们“你估计这枚硬币的面积比谁小,又比谁大”,既引出了面积,又暗示了可以通过在硬币上摆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确认估计是否合理。在估计一张纸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时,他们已经初步会用比谁大和比谁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估计结果,思维便会更加活跃,思维水平也会有明显提升。

二、想方设法营造氛围,使学生有勇气提出疑问

思维活动的经验在不断地改造和提升,旧经验在不断地被新经验所代替,已有经验的形成关键就在于经验主体对已有的相关具体经验的反省、评价、归纳、抽象和应用。但是教师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到发展不被局限呢?不断提出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关键。只有这样学生也才能够真正完成活动经验的高质量积累。

学生在课堂上放松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程进度,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的速度,使得课堂气氛活跃轻松。与此同时,教师的热情和对工作的积极态度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活动质量,因此教师要以最好的状态面对每一位学生,当学困生遇到难题或者不懂的知识时教师更应该倾注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如母爱般的厚爱和关注,消除学生的自卑感。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经常要求学生自己找到1个面积单位的物体,与此同时将其和其他的面积单位的物体相比较,得到相比结果并自己总结,最后要求找到与1个单位面积物体大小相近的物体,使学生在活动经验中掌握1个单位面积的大小。但是,由于不断重复使用,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在不断降低,教学进度就会比较慢,学生的厌烦感逐渐增强,活动效果自然不好。之后,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要求学生以重复单一的形式进行数学活动,而是要求他们自己动手剪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并作比较。数学活动方式改进后,学生的动手能力更强了,对单位面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活动本身变得更富有趣味性,学生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获得的活动经验更丰富。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使其发现问题,主动质疑

大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数学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学生各种不同的活动经验的辅助,既要有动手操作的经验,又要有主动思考的经验、积极探究的经验和相互交流的经验。充分和有效的数学活动,不仅能够将学生吸引参与到活动过程中,而且能够体现数学内部及数学与实际生活或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进而使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参与其中。

1.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状态时,学习效率一定不会很高,所以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并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内驱力,使数学教学顺利进行。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许多学生的思维只停留在课本的推导方法上,不主动思考问题,没有创新。这时我向学生提出疑问:能将圆拼割成你以前学过的其他图表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学生顿时欢悦起来,把圆转化成了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多角度的思维模式一旦开启,学生将会从很多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索和创造,自然而然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且印象深刻。

2.问题解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后,我帮助学生分析:“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你会想到什么性质?”当学生思维受到启发时,踊跃发言,“我想起了商不变性质”。“小数的基本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联系吗?”在学生的质疑声中,我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给予帮助,学生对自己得到的正确答案会记忆深刻。这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而且能牢固地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四、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寻找答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进步需要教师教学活动的不断改进,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问。当学生认识到有疑问却不知道怎么问时,学会知识是比较困难的,此时教师应教给其正确的方法,使学生“会问”。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就是问题的引出、讨论和解决,使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算理的推导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等质疑。

总之,数学活动直接影响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首先,学生的数学活动形式不同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全面、更完整的数学活动经验,能使一些难以解决或模糊的问题逐步得到清晰的答案;其次,不同形式的活动能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避免因活动形式单一而引起厌倦情绪。数学活动内容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经验的质量和层次。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

参考文献:

[1]周仕荣.数学课堂规范的讨论和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2.02.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地位小学数学教学
浅谈学校体育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探究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高校学生工作开展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论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创新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