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教学片段及反思

2014-07-05 02:58曹志国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6期
关键词:竖线拉直条线

曹志国

“认识线段”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体”和“面”,现在再来认识“线”,体现出对图形认知的发展。如何使学生深刻体验、自主建构,掌握线段的特征?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丰富、立体的课堂教学环节,使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建构过程,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

片段:亲身经历,自主建构

教师出示一根弯弯曲曲的毛线。

师:谁能知道这根线段有多长?

生:将毛线拉直,就可以看出究竟有多长了。

师:怎么做就能拉直了呢?

生:用两只手捏住毛线的两端,用力一拉就行了。(学生活动,将毛线拉直)

师:现在的毛线与刚才有什么不同?

生:刚才的毛线是弯弯的,现在是直直的。

师:谁能在黑板上画出它的样子?(指名学生上黑板借助直尺画)

师:黑板上画的这条线和毛线一样长吗?你有什么办法验证?

(活动:将毛线和黑板上的线重叠在一起,发现学生画的线偏短或偏长)

师:怎么办呢?

生:将画的线延长一些(或擦去一些)。

师:这条线能不能再向两端延长了?能不能缩短了?想想办法,在黑板的这条线上做个什么记号就可以表示不能延长、也不能缩短?

生:写几个字;在线段的两端打勾做记号;在两端画两条小竖线……

(教师评价,并在线段的两端画短短的小竖线。)

师:现在这条线除了直直的外,还有什么特点?

生:两端还有两条小竖线。

师:这两条小竖线有什么作用呢?

生:表示不能随意地向两边延长或缩短了。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作线段,两端的小竖线叫作端点。

反思:如何帮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模型?教师引导学生比划毛线长短时感受将毛线拉直的重要性,在认识所画线不能延长或缩短时体验端点的必要性。在这样的自主活动中,学生充分认识到线段“直直的”特征。学生在“创造”端点的活动中,充分感受到端点的重要作用,也深刻体验到线段长度是固定的。

片段:联想推理,深化理解

师:这条线,被挡住了一部分,你能确定它们是线段吗?

出示:

生:图(1)不是线段,露在外面的已经是弯曲的了。

生:线段要有两个端点,图(2)露在外面的线虽然是直的,但左边没有端点,它也不是线段。

生:图(3)不一定是线段,如果挡住的部分是直的,而且右端有端点,它才是线段。

师:学习数学,有时候不能只看问题的部分,更要从整体上去观察、判断。

反思:开放的问题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的脑图,脑图的形成、辨析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线段特征深化理解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片段:角色反串,强化运用

师:如果你是一条线段,你打算怎样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呢?

生:我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生:我有时候长,有时候短;有时候是竖的,有时候是横的,还有的时候是斜的。

师:怎样才能把我画出来呢?在数学上哪些地方能见到我呢?

生:连接两个点,就能把我画出来了。

生:只要物体的边是直的,沿着边就能把我画出来了,但不要忘记我有两个端点。

生:在数学上,我的功劳可大了。正方形就是由四条像我这样的线段围成的,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

……

反思:一节课到了快要结束的时候,低年级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如果组织不当,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具有趣味性的角色反串——让学生扮演“线段”,作自我介绍,充分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迅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全面、深入掌握线段特征的基础上,用简短的语言进行介绍,去粗存精,有效提炼出学习的重点。学生在介绍“自己”的同时,升华了对线段的理解;学生“自我”介绍的过程,也是对本节课梳理、小结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亲身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初建模型、正反辨析、充分想象、深刻理解、自主介绍,建构了线段概念,对线段特征的理解层层深入,发展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宝应县桃园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竖线拉直条线
多种方法数角
可自动消除NG竖线缺陷的Mura检测机设计探究
海岸线
不同动压下双引导减速伞拉直过程的数值仿真
TFT-LCD彩膜工艺宏观缺陷自动化修补的探究
CAMERA RAW的引导拉直功能
象形文字走走看
有条有理填写数阵图
火星环境下降落伞拉直过程的动力学建模
北京地铁2014年底将开通4条线(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