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匡欢
摘 要: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小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育创新教学有何特征?应处理好哪些关系?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小学体育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思维培养
1.引言
教育不仅能改变一个人未来的命运,而且会改变一个国家未来的命运。素质教育的深化必须走创新之路,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何为创新?创新的字面涵义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换句话说,创新是标新立异,独树一帜,敢为天下先,而非因循守旧,陈陈相因,畏所不前。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2.传统体育教育与创新
学校体育是最能体现和培养人的创新意识的教育形式。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创新教学,体现创新,是摆在每个体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21世纪,教师更应该懂得创新。长期以来,体育教育停滞在技能传授与体能获得的层次上,体育教师只要在方法上使用得当,完成教学任务就是基本保障。一些學校采用了更简单的教学方法——“放羊式”教学,导致教学简单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教学的主宰,教什么,如何教,完全掌握在体育教师的手中,长此以往,体育课采用带有固定程式的几乎一成不变的单一模式。教师机械地教,学生枯燥地学,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应该说,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不利于人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彻底纠正。
3.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3.1教学模式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决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决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发展。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培养形式灵活化,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适合学生个性发展。采用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和理论教学等多样化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情操。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3.3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课、保健体育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多年来,在体育教学内容问题中,竞技运动项目占主导地位,小学、中学教学内容无大差异。有些教学内容的竞技性太强,不但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反而会产生很大的精神压力。
对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多样化趋势,内容尝试强度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4.学生创新思维的心理欲求
4.1好奇心是学生创新思维心理的普遍特征。
好奇心是人们对不了解事物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它是由外界信息刺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情感状态。好奇性强的人,容易产生发明与创造的动机和行动。我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和小学时期的好奇心最强烈,中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有所减弱,大学阶段急剧衰弱。但在我国教育体制下,从小学开始,学生的好奇心就逐渐磨灭,被应试教育取代。小学体育教师首要培养学生的好奇,让学生多问为什么,诱导他们有选择地、主动频繁地接触产生新奇感的客观事物,进而激励他们探索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应不犯“扼杀”学生好奇心的错误,为学生撑好“保护伞”。因为,这是创新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
4.2求知欲是学生创新思维心理发展的内驱力。
求知欲是一种带有强烈色彩的意向活动,表现为渴望知识、渴望参与的情结和情感,它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驱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的最重要的内在力量。当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时,就会主动学习,使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成为满足求知欲的愉快活动,反之,如果学生对学习毫无乐趣,就会觉得学业负担很重,产生畏难情结和压抑心理,必然学不好。可以说,能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也必然是高效率的教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就必须注意好奇心的培养,因为好奇心是激发求知欲的重要前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懂得创造适应的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问题情境、情结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重要性,善于创造一切有利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极大的热情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走上求知道路。
5.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的途径
5.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这样教师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努力创造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就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调动,创新意识萌芽会得到精心呵护,那么,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能力就有可能实现。
5.2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教师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先于学生了解现代体育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新动向,接受新观念,学习新事物,研究新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的课堂语言既要有浓厚的体育色彩,又要形象、深刻,更要风趣幽默,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加强交流式的探讨,评价要有发展性和鼓励性,学生各抒己见十分可贵,创造、创新的火花可能从中闪现,教师要在这方面及时放大,在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适应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
6.结语
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想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体育教学创新的新理念,既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突破和超越,又是对传统体育教学创新精华的继承和弘扬。因此,老师要作出更艰苦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青.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沉重创新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3,10(1):93-94.
[2]吴虹辉.再谈体育教學中的创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1):125-126.
[3]乐毅,朱雪雯.论创新教育与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6(1):48-51.
[4]胡雪勤,常化.体育教学中培养沉重创新能力的新理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3):62-64.
[5]施大均.体育教学中沉重创新能力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2):72-73.
[6]段福德.点击沉重的创新思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0.
[7]胡栋均.实施体育创新教育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1):74-75.
[8]张连江.论学校体育教学的多样性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4:30-31.
[9]陈显松,邓壁娟.体操教学中老师的主导性和沉重主体性探讨[J].福建体育科,2002,21(5):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