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人文培养的思考

2014-07-05 21:05:48张兰芳
俪人·教师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

张兰芳

【摘 要】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历程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搞好语文教学,不仅是教育问题,也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因此,语文教学不仅需要解读文本内容,更需要人文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人文培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1]语文教育要坚持语言训练和人文熏陶的统一。小学的学习是一个基础阶段,理应抓住工具不放,通过工具渗透人文性。这是语文教学的“本真”。在师生的共同学习活动中,双方平等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思想的交换更是不可或缺的。通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在这里就“语文教学应体现人文培养”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以读悟情,潜心思考

孔子曾指出要针对时弊提出改革之道,用尧舜的精神来治理天下。就人的个体成长而言,有了人文的加工,才能使人的精神生命得以提升,所以,他强调以塑造人格为目标的教育。孔子提出了“三十而立”的立命说,认为人首先要立自己的德,以此来让生命不朽。人文精神,就是要让生命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因此,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仅限于文本的解读,而应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渗入人文教育,让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有所收获。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自读课文,原打算用一个课时结束新课,然而,当我细读课文时才发现,它有太多的地方吸引着我。文章的内容很感人,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我花了三个课时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与交流。这篇课文以琳达一家三代人捐赠眼角膜为背景,赞颂其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在教学过程中,我摈弃了以往的教学步骤。在第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进行字词的练习,而是把大部分时间放在朗读感悟上,让学生进行多次朗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叙述文章大概的主题思想,并复述文章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以前未察觉的漏缺。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能力,不能较好地进行口语表达与交流,从而使得整堂课以静默岑寂收场。从四年级上期开始,班上的气氛一直很活跃,不管是课堂上还是课间活动,我班的学生总能以活泼的一面示人。每次上完公开课后,老师们的评价基本是课堂活跃有生气。然而,这只是对于某些情境而言,在平常的交流与训练中,我的着重点是基础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进行朗读练习与口语交际时,情况很糟糕,完全不如预期所想。

现在的学生对真善美没有太多理解与体会。在平常的学习交流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发展仅仅是局限于文本的解读,而未进行心灵的疏通与过滤。对于我班的学生而言,上课仅是为了掌握书本知识,根本没有想过自己该从文章中获得哪些心灵启迪。回想自己在上小学时也是仅限于文本内容的解读,根本没有往深层次进行深掘,老师更是没有这方面的要求。而现在,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文本的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深入地挖掘文章内容,并带上自己的理解与体会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与对话。但是在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收到的成效让我屡屡受挫。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交流、讨论,更不能走出文章本身的限架去进行深入思考。有时我在想,对农村小学的学生提出这种程度的要求,是我高估了他们?还是我的教学方法本身就存在问题?至今,我还不能找到合理的解释,唯有在教学中一步步地探索,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成效。

二、以行标新,自我反省

许多教育名家都曾提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能仅看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程度,更不能以课堂的“热闹”程度论成败,而是要看学生在活跃之余静心思考的能力有多强。由此看来,我失败了。虽然与学生的距离拉得很近,学生能够愉快、热烈地与老师进行交流、讨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亢奋程度偏高。老师未能及时进行深入地点拨与指导,一味地与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气氛中,从而使得整堂课在自认为的“教师教得开心,学生学得愉快”的假象中丧失了本真,使得整堂课缺失了一些灵动性。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那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使课堂具有生气?如何渗透德育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地心灵启迪呢?其实,教师的亲身实践,躬身必行比任何教育方法都有效。

三、以情动人,晓之以理

孩子们都是很感性的,你对他们表现出关爱,他们也会报以真情。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要留心观察学生的生活情况;既要严格要求学生,也要记得蹲下身来与学生倾心交流。要真正做到恩威并施。这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管理的艺术,也是各任课老师教学工作管理的艺术。

有一次我带病上课,在讲基础训练时,准备把部分难题的答案写在黑板上,结果粉笔一根接一根地从我手中滑落,连抬臂的力气都没有。学生觉察出了我的异样,一位同学关切地说了一句:“老师,这些题目我们都会做,你太累了,就别写了。”听了这句话后,心底微微一颤。紧接着,其他学生也跟着说:“老师,你别写了,我们都会做。”听着他们的话语,心里暖暖的,眼眶湿润了。平日里,他们都不是省油的灯,每天为了打扫卫生、抬饭菜的事情吵个不停;为了一两句不中听和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的话吵架斗嘴。为此,我经常把这个学期所学的第二组课文内容提取出来进行德育,尤其是第八课《将心比心》,还特意布置了小练笔,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的比喻义和引申义。希望学生在体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来。学生在学习知识与接受德育时都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要老师在课堂上对知识进行了整合,课后亲身实践、躬身必行,那么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将人文精神渗入到语文教学中,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教书育人,育人是重中之重。学生的行为习惯如何,这从日常的点滴小事中就可以得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花更多心思在教学设计与综合能力的培養上。最紧要的是,除了文本的解读之外,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与感悟,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12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