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2014-07-05 13:31彭丽丽
课程教育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前导领悟文本

彭丽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073-01

阅读是改造灵魂的养料,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初中生阅读要求并不高,只是要求“有一定速度”“理清思路,理解 、分析主要内容”,以及“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从目前现状来说不容乐观,批判的声音此起彼伏。依笔者从教十八年的所见所闻分析看,主要有以下弊端:

1.老师对文本解读不够,学生对文本理解不够透彻,老师却又把时间交给课外拓展等。

2.课堂上真正属于学生支配的时间、空间不够,没有把主角给学生,学生读的不够甚至没有读。学生思考的不够,来不及思考老师就急于引导出标准而合乎规范的正解答案。由于没有足够的读和思考何来领悟?即使有领悟谈何深刻?

3.课堂面面俱到,课堂重难点太多,老师一番好心怕遗漏了重要知识点,可真正要突破的知识能力却未得到有效突破,而让学生日复一日重复着那些老师自认为的“重要知识”。

4.课外练习没有针对性,有的重复着课堂所教所学内容,有的脱离学生实际,有的练习没有系统性等。

看来,阅读教学深陷泥潭之中,像是戴着镣铐跳舞,严重阻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和高效。笔者认为,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要下功夫的,以下是本人的见解和探索:

一、改变观念,敢于放手,懂得放手。

所谓阅读首先重点在于读,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文体特征来读。如果是文质兼美的散文要放声读,如果是小说要略读加重点段落精读;如果是议论文要默读等。书读多了,意境和文意自然有所领悟,所以,学会“偷懒”, 做一个善于偷懒的快乐的语文老师,让学生多读是必须的。其次,要改变课堂面面俱到的做法,一课落实一个重点,一课得到一个知识,学会一种方法就已足够了。永远不要小看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或许你给他们一个支点他们就真的能够撬动地球。最后,对于阅读,老师没法取代众多学生的感悟,因而倡导多年的新课程依然存在老师唱主角的课堂。改变观念就需要摆正师生角色定位,在阅读教学课堂上学生是主角,老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阅读教学要实现有效将无法谈起。

有一首歌唱得好“ 有一种爱叫作放手”。爱学生就要改变观念,定位好角色位置,敢于放手。意识决定行动,行动前先改变思想、改变观念。

二、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掌握浏览、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

1.浏览。通过浏览筛选信息、提取信息、整理信息,浏览重点在于览,意即一目十行,快速扫课文。例如《南京大屠杀》要通过浏览了解文中几个屠杀的场景场面,体会作者对于惨剧所持的态度。

2.精读。精读不但要求读而且要求反复读;不仅要求把握文意體会情感,而且还要求抓住要点词句和个别词语边读边品边悟,掌握一些语言赏析的方法。例如《春》,学生不但要读 “春花图”“春雨图”“ 迎春图”等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图景,而且要善抓善抠重点词,“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个“闹”字写活了春天。只有慢慢读,细细品,让学生读中品,品中读,才能学会用精读赏析美文,吸纳文本的思想和艺术精华。

3.略读。略读重点仍是读,但要读得快读得粗略,而不需要抠字眼细读慢读。《差半车麦秸》就可以让学生略读,把握差半车麦秸的成长历程,理解经历让人成长的道理。

不管是浏览、略读、精读都着眼于读,形式各异,本质相同都倡导多读。如果能针对不同的文体,面对不同的课堂要求而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真正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实现阅读教学高效的目标。

三、深入文本,倡导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只有恰如其分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解读文本才能落实阅读教学的目标和突破重难点。英国著名作家、哲学家培根在《论学问》曾经这样说过:“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学问变化气质”。因此,阅读格调高雅的文章,鼓励倡导有个性的品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的学生读了《永久的悔》为“树欲静而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而感动,有的学生读了《大小猫洞》为 “以人为本”而拍手叫好;有的学生读了《孔乙已》为清高、迂腐、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孔乙已而感到可悲可怜可气可恨。

阅读欣赏美文,学生深藏于内心深处的个性意识被唤醒了,学生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陶冶了情操,锤炼了自己的品格,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思想意识,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确立了自己追求的目标。个性化阅读,提高了学生阅读和欣赏的能力和品味。而这样的课堂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才是有效的阅读教学课堂,也是师生毕生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四、做好预习布置,落实课前导读环节。

许多人提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我也认为阅读教学课前导读是必走的一步棋。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属于学生的时间不多;而课前导读正好弥补了这一缺憾,在学生还未得到老师的任何知识灌输之前,头脑还如一张白纸般纯净,如果学生能够有序地阅读文本,略加领悟文本,进而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将大有所益。从老师的角度而言,可以大大节省课堂熟悉文本的所用时间;同时,可以快速掌握学情、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文本的理解领悟程度,掌握学情后老师便可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行为,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目的进行阅读教学行为。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可在诵读基础上提出:作者所持的观点是什么?敌论是什么?双方各用哪些论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再如《石缝间的生命》可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去探究文本:对于石缝间的生命作者如何评价?写了哪些石缝间生命?写法上有什么区别?看到石缝间生命你有何感想,写下你此时此刻的感想、感悟。

新课程改革,很多学科都在有序推进、大力推广“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并且通过课题研究效果喜人。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可以借鉴和推广这课前导读方法。可能刚开始做时老师的工作量比较大,比较辛苦,但可以备课组分工合作,汲集体之长,发挥备课组集体智慧。

五、做好课后作业布置工作,利用练习再次巩固文本,提升阅读能力。

课后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没有重点泛泛而练的练习,会扼杀学生对课后练习的兴趣产生应付心理,更严重的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课后习题主要针对教材本身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反馈。如果是课前大多学生能够掌握、课堂上老师点拨下就能掌握的内容就不必布置课后练习了。老师应该顺应学生实际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进行反复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如学完《春》可让学生用画笔描绘“春花图”“春雨图”“春草图”“ 迎春图”等。学完《小男孩》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用第一人称来改写课文。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要想成就有效、高效课堂,首先老师要转变观念,教会学生阅读,倡导个性化阅读,做好课前导读和课后作业布置工作。当然,探寻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希望能用心寻找,慢慢摸索,切实有效进行阅读教学,真正全面提升学生阅读和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前导领悟文本
了解“SSA” 领悟全等形
多么痛的领悟
基于“三思而行”的数学章前导学课设计——以《数的开方》(导学课)为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种S模式ADS-B前导脉冲检测方法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吃“螃蟹”之后的领悟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文言文要诵读也要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