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华(宁波大学 图书馆与信息中心,浙江 宁波 315211)
“Outreach服务”是指为无法获得目标需求或者获得目标需求困难的群体,提供帮助所开展的各种服务活动。[1]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属性的“人”,应该积极开展Outreach服务,以满足入馆读者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美国学者高尔指出:“图书馆是一座心智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者治疗的药物”。[2]英国学者斯坦利·加斯特在《图书馆与社区》一书中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培养一种能够为病人“开药方”的医生式学科馆员。[3]这就与绘画艺术疗法(Drawing Therapy,简称DT)协调身心、抚慰情绪的心理康复效能相一致。DT作为一种治疗活动,利用绘画具有表征人格特质、心理世界、人际交往和社会影响等本质机能,将该艺术介质作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之间的沟通工具,达到缓解或消除情绪冲突,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完善人格的目的。设立DT工作坊,是高校图书馆开展Outreach服务的一个全新发展方向,它不仅使入馆读者能够通过参与DT工作坊活动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共鸣,也可以促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入馆读者安抚情绪、丰富内心世界的“精神餐厅”,这种深度人文关怀是图书馆传统服务项目以及数字信息服务项目所不具有的,应成为高校图书馆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工作方向。
使用与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 简称U&G)是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体,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4]技术接受理论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简称TAM)认为人们对新技术的接受缘起于两个关键技术因素—直觉有用度(perceived usefulness)和直觉易用度(perceived ease of use)。直觉有用度是指某项技术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提高自身的效能;直觉易用度则是指在某种程度上不费气力的使用某项技术能够达到轻松影响行为意向的目地。[5]人类行为的改变与这两个变量有着紧密的度量关系。社会交换论 (social exchange theory,简称 SET) 核心是“互惠原则”,主张人们应该通过相互的社会交换获得利益双赢。[6]本文以SET、U&G和 TAM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为指导,以TAM理论的直觉有用度和直觉易用度为视觉,以SET理论的 “互惠原则”为目标,探讨高校图书馆DT工作坊Outreach服务的使用满意(U&G)模式和可行性操作案例。
图1 SET、U&G和TAM结合模型
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 Art Therapy Association)认为DT是以绘画艺术活动为媒介,强调来访者享受绘画艺术活动的参与过程,而非注重其绘画艺术技能的掌握,更多的关注是帮助来访者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人格,调适情绪冲突的心理治疗服务。DT是在随性地涂鸦过程中,为来访者搭起一座通往内心世界的桥梁,因此具有较低的防御机制以及易操作等常态化的心理治疗特性,匹配了技术接受模型TAM的直觉易用度的性能特质;DT完善人格、抚慰情绪的效能则与TAM直觉有用度同步。通过参加高校图书馆DT工作坊Outreach服务,入馆读者的负性情绪得到了宣泄和缓解,情绪抚慰后的心理愉悦,则是与使用与满足理论(U&G)所指导的“受众对媒介的特定需求获得满足”一致。高校图书馆开展融合人本主义DT工作坊Outreach服务,有利于高校采集到来自社会四面八方的良言善策,为高校图书馆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服务奠定基础,而这也与社会交换论(SET)核心原则——“互惠原则”相一致。
DT研究主要包括绘画艺术评定和绘画艺术干预两个方面。从评定和干预两个角度审视DT操作技术,主要有非结构性的自发绘画技术和结构性的绘画完成、色彩探究技术两种。[7]以上技术均需要艺术治疗师给予来访者积极、真诚的关注,并为其提供支持性的、容纳性的环境(DT工作坊)。国外常用的DT操作工具,主要有房树人(house-tree-person,HTP)、家庭动力分析(Kinetic-Family-Drawing,KFD)、肖像面具(H Figure Drawing,HFD)等几种工具。DT评定技术常使用HTP工具,DT干预则结合 KFD工具较多。
DT操作流程主要包括热身、评定与干预、分享和交流、作品处置等几个步骤。这几个步骤可视来访者的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1)热身。创设支持性的、容纳性的治疗环境(DT工作坊),并尽早与受访者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2)干预与评定、分享和交流。以非结构性的自发绘画为媒介,分享、交流受访者隐秘的情绪表达,借助结构性的绘画完成、色彩探究干预技术,缓解或者消除受访者情绪冲突。(3)作品处置。前期参与DT活动的来访者作品留在工作坊内,并张贴在DT工作坊合理位置、巩固治疗效果。活动结束后,作品的去留权则归属于来访者本人。倘若留在工作坊备案的话,艺术治疗师只拥有借助该作品进行科学研究的权利,而并不享有著作权。[8]
借鉴DT心理治疗工作坊的设置布局方案经验,可以在高校图书馆较为安静、利于绘画艺术媒材运用区域,筹建并布置DT工作坊。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通过借鉴DT心理咨询中心艺术咨询师参与DT活动的服务途径和方案,以DT绘画媒材为中介,然后借助DT评定技术,与入馆读者进行交流沟通,以便发现其用语言无法表达的隐秘性情绪;借助DT干预技术,缓解和调适潜藏于入馆读者内心世界的情绪冲突。参加DT工作坊服务的学科馆员需要借鉴艺术治疗职业道德操守,不对来访者的绘画技能以及DT活动作品进行主观干预。同时以共情为基础,保持客观的态度参与入馆读者的DT活动,以来访者对自己参加DT活动作品阐述为主旨,融合人本主义DT理念,调适入馆读者情绪冲突,帮助其澄清情感创伤经验,传递目前情绪需求,缓解情绪冲突,改善自我人格,从而重建健康心灵。DT操作模式见图2所示。
图2 DT操作模式
DT工作坊场地可以选择在图书馆一楼大厅(内设独立封闭空间),这样不仅环境宽松自然明亮,而且私密性和开放性同时兼顾。DT工作坊操作活动可以设计为6周,每周1次,每次110分钟。选择高校图书馆具有艺术学科背景的学科馆员担当工作坊的指导馆员、协助馆员(各一人)。此外,DT媒材介质的摆放以及工作坊氛围的布置,应给来访者创造一种家的安全关系,借助非指示性的HTP、KFD技术工具,以非结构性的自发绘画和结构性的绘画完成、色彩探究操作技术为手段,在DT工作坊为来访者创建一个支持的、安全的容纳环境。DT媒材的选择有马克笔、蜡笔、油画棒、橡皮泥、水彩笔、雕刻、雕塑、陶艺、美术拼贴材料以及照相机等。
应用案例选择在长三角地区某副省级城市两所高校图书馆展开。案例操作时应该注意的是,协助馆员要明确告知来访者,必须采用手描的方式进行DT工作坊活动。不能使用尺子等线条描述工具,可以借助橡皮进行修正,可以自由选择色彩覆盖。
图3 王、李两位来方者初次HTP活动作品
如图3所示(王同学来自于单亲家庭、李同学来自于留守家庭,均为男性)画面中房子墙面的缺失,投射出内心自我的脆弱;门窗的比例较小和关闭状态,映射出两位同学潜意识中人际交往关系的内在防御;对树干的刻意刻画以及树枝描述的省略,则是对各自独立支配现实能力的一种消极认识。经过来访者阐述,画中人物是自己的生活现实像,画面中比例较小的男孩与以时髦女郎代替自我男性的事实,则投射出对自己生理身份的不自信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虽然主修工业设计专业的两位同学,成绩优良,但是相比成长于其他完整家庭的男孩子,两位同学主要存在自卑、消极、封闭等心理问题。
此外,在另一案例中,当指导馆员走进DT工作坊时,就注意到角落里的来访者——小梅,目前其家庭成员为4人,她和继母以及同父异母的弟弟的家庭关系最为紧张。当其余来访者已经开始画的时候,她只是默默的注视着窗外。后经过与学生辅导员和班干部的联络,发现小梅在生活、学习中的表现是沉默寡言、很少与同学交流,但是却喜欢挑衅出风头。画面(如图4所示)中沉闷的色彩投射出来访者抑郁、逃避的生活态度;突出屋顶的刻画,则映射出幻想空间与现实之间的一种距离,也是出风头伪装自我强大的一种心理投射。
图4 小梅DT工作坊初次评定作品
对于参与图书馆DT工作坊活动案例存在的情绪心理问题,笔者借助KFD技术工具,以非结构性自发绘画、结构性绘画完成、色彩探究手段,对有情绪冲突的来访者进行了心理调适,对于心理问题严重的个案提交学校有关心理辅导部门进行了疏导、治疗。
图5 王、李两位来访者参与自发绘画、色彩探究治疗作品
以上两幅作品(如图5所示),反映出经过一个周期非结构性的自发绘画以及结构性的色彩探究两种技术的运用,王和李两位同学在作品中展现出的内心宁静与和谐。作品中的黄绿、嫩绿、淡绿象征着青春与活力,投射出来访者迎接生活的积极态度;代表喜庆的红色,象征热烈、快乐与欢悦;光感最强的黄色光,映射出来访者敞开心扉接纳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另外,经过一个周期结构性的团体绘画完成活动的参与以及KFD技术工具的干预,两幅作品(如图6所示)投射出小梅温馨的家庭关系以及自己内心愉悦的精神状态。作品色调柔和温暖,作品中的家庭成员关系亲密,作品中欣赏音乐的少女(小梅自我的现实像)也流露出其尽情享受生活的状态,原本困扰自己的家庭情绪冲突已荡然无存。
图6 借助KFD技术工具参与治疗的来访者小梅作品
高校图书馆开展DT工作坊Outreach服务,对于调适入馆读者的情绪冲突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应用前景广泛。为了促进其推广,高校可以支持图书馆建立一种学分驱动机制,如通过与校教务处建立学分联动机制,为入馆参加一定周期DT工作坊活动的读者,给予一定的学分;也可如上海交通大学在本校图书馆引入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成功先例,[9]设置DT选修课程,给予1~2个选修学分。依照SET、U&G和TAM模型理论,入馆读者的“使用动机”条件刺激将会增强,由原来的“被动入馆”到“主动入馆”,在参加DT工作坊活动之余,还可以参加工作坊其他艺术资源的欣赏与创作,巩固DT抚慰情绪“疗效”,这不仅有利于馆藏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可为推进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责任担当进程做出应有的贡献。
[1] 美国图书馆协会 [EB/OL].[2013-02-21].boutala/offices/olos/index.cfm.
[2]叶英儿.浅谈学校图书馆与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2(10):290-291.
[3]龚杏娟.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浅议[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3):41-43.
[4]牛勇.“使用与满足”——基于读者观的图书馆[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0(1):58-59.
[5] Davis FD.BagozziRP&Warshaw User Acceptanceof Computer Technology:A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J].Management Science, 1989, 39 (8):989-1003.
[6]郭如心.浅析社会交换理论在知识分享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8):34-35.
[7]周红.表情达意与心灵润泽[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56-57.
[8]王登霄.知识产权法学[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149-155.
[9]陈进.大学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