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 彭济根
摘 要: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的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和分类激励的机制,激发队伍创新活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是当今高校聘用制度改革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在创新队伍管理模式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我国高校在现行体制下激发数学基础课教师正能量,解决数学基础课教学“谁去投入,谁愿投入”的问题提供一种新模式。
关键词:数学基础课;教学;分类管理;正能量
数学与统计学院(以下简称数学学院)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的一所“基础性”学院,肩负着学校发展的两个方面的重任:一是数学和统计学的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二是服务学校其他学科的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与教学研究。这不仅要求数学学院具有一批有科研基础、担负学科发展责任的“教学科研型”教师,也需要有一大批教师投入到基础课教学任务中。然而,在现行的“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考核体系下,从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在职务晋升、考核分配等方面,与“教学科研型”教师相比存在明显的劣势,他们的教学工作热情受到一定影响。
当前,如何对不同特点和专长的教师提供不同职业发展平台与通道,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调动基础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正能量”,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问题。数学学院针对本学院数学基础课教师的现状,就这一问题,在创新队伍管理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西安交通大学数学基础课教学师资队伍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数学学院承担了全校的数学基础课教学任务,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分方程、数学物理方程、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这些基础课有以下三个特点。量大:全校144个大班,17421名学生,总学时达9216。面广:涉及全校所有院系。层次多:比如,“高等数学”一门课就有8个层次,“代数”有5个层次。这些基础课程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因此,这些课程的教学和建设任务很繁重,需要教师投入很大的精力。但是,在现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下,“重科研而轻教学”的问题日益凸显,教学—科研的天平已严重失衡,数学基础课的教学与建设受到了严重影响。“谁去投入、谁愿投入”,是当前我国高校基础课教学面临的普遍问题。
目前数学学院现有教师96人,其中有科研基础的教师约50人左右,其余40余名教师由于长期囿于大面积基础课教学工作,缺乏科研基础。这部分教师在现行考核标准下,难以同时完成“教学”与“科研”两个方面的结构任务。另外,由于学校下达给学院的基础课教学任务较重,许多科研基础较好的教师不得不承担大课时的教学任务。这又使得这部分教师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面对这样的问题,数学学院从解决“谁去投入、谁愿投入”的问题入手,革新教师队伍管理模式,以激发数学基础课教师的正能量。
二、改革教师队伍管理模式,实施岗位
分类管理
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对不同特点和专长的教师提供不同职业发展平台与通道。实行不同的考核方式和标准,使教师的发展可以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
为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增强队伍活力,数学学院对教师岗位开展了全员聘用工作,实行了“教学科研型岗位”和“基础课教学型岗位”分类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岗位分类
为了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数学学院首先对全院教师队伍进行了全面梳理,从教学科研型、教学型、科研型等方面对现有教师队伍状况进行了归类分析。按照 “任务导向、分类管理、弹性归属”的设岗原则,将教师岗位分为三类:教学科研型岗位(A类岗位)、科研型岗位(B类岗位)、基础课教学岗位,其中A类和B类岗位设在专业系,基础课教学岗位主要设在数学教学中心。
2. 岗位聘用
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坚持各类岗位的聘用标准,将现有教师分别聘用在“教学科研型岗位”和“基础课教学岗位。”
(1)教学科研型岗位(A类)。该岗位的聘用标准为:① 具有高质量授课能力,具有持续发表高水平论文、持续获得基金资助、进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与潜力。②第一聘期内的新教师。该岗位主要承担专业课程(包括拔尖学生试验班)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包括授课、承担课题、发表论文、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五个方面的结构任务。
该岗位的特点是科研和教学并重,并且不同结构任务之间不能替代。
(2)基础课教学岗位。该岗位的聘用标准为:① 取得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认证的授课资格。② 具有高质量授课能力。③ 教学效果良好(各项评教成绩不低于80分)。
该岗位主要承担大面积数学基础课、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与教学研究,也包括授课、承担课题、发表论文、课程建设、社会服务等五个方面的结构任务。不同的是,除授课任务外,其他任务可以当量的教学课时替代。
3. 基础课教学岗位实行团队管理
数学基础课涉及我校所有专业院系,不仅门类多,而且课时量大。为了凝聚教师力量,建设好这些课程,学院根据课程类别、性质、层次,将所有大面积基础课程分成七个课程组:高等数学(Ⅰ)、高等数学(Ⅱ)、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复变函数与积分变化、微分方程与数学物理方程。每个课程组设组长一名,全面负责相应课程的教师聘用和相应的课程建设,包括教材建设、组织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组织教学法活动等。目前,各课程组每周至少组织一次教学法活动,激发了教师投身课程建设的热情,调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各课程正向精品课程建设稳步推进。
4. 基础课教师的能力提升
为了快速提升基础课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数学学院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为数学基础课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资金投入。
(1)实行“教师授课能力考查”制度,尝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了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学能力考查体系,并引导教师注重提高教学能力,学院制定了《教师授课能力考查办法》,对教师授课能力进行测评,以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该办法的主要内容是:以学生评教成绩和学院进行的课内授课测评为依据,对于年度内各项评教成绩处于后20%,且经学院组织专家组评议后成绩低于80分的教师,学院要求其制定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计划,安排老教师进行一对一帮扶,安排其辅导、听课学习,或进入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接受培训,到国内其他高校进修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
2012年,学院对10位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水平进行了重新测评,其中有4位教师的测评分低于80。学院对其进行了停课处理,责成其递交了自己的提高计划,安排了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对其进行一对一帮扶。2013年开学初,学院委托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对他们进行上岗资格认定。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2)以培养教学名师为目标,启动“基础课程名校名师提升计划”。为了调动青年教师投身教学的积极性,以培养教学名师为目标,学院实施了“基础课程名校名师提升计划”:学院列出一批重点课程,每年选派若干名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外名校进行针对性的课程学习(要求取得相关大学的授课资格),切实提高授课水平,特别是英文授课水平。目前,学院已经派出两名青年教师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进行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
经过一年多的改革实践,应该说学院在队伍管理模式创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① 基础课教师的热情得到激发,“轻教学”现象得到扭转:如今基础课教师安心投入教学,主动每周组织至少一次教学法活动,进行授课帮扶、示范讲学等,主动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② 各课程建设团队逐步形成,正向精品课程建设稳步推进:“高等数学”、“复变函数”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和“数学建模与实验”课程已经完成了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升级工作,获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③ 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教师的评教成绩得到大幅提高,2012年全校大面积数学基础课的成绩得到大幅提升,不及格率大幅下降。
为了激发数学基础课教师的热情,为学校发展积聚正能量,数学学院在教师队伍管理模式改革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做法只是针对历史造成的基础课教师队伍现状所做的权宜之计。作为一位合格的大学教师,其教学、科研应该是并重的,而不是决然分离的。因此,长远地看,我们的队伍管理也必然要回归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但是,如何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许多问题有待探索。譬如,在现行的考核分配体系下,如何使考核不流于形势;教学是一件“良心活”,基础课教学更是如此。如何引导、鼓励教师安心地、凭“良心”做好基础课程教学工作。因此,只有通过探索建立一个教学与科研等效的、科学的评价机制,让所有教师获得同等的正能量,获得同等出彩的机会,才能建设一支适应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师资队伍,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责任编辑:文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