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2014-07-04 12:55陈良平
商业2.0 2014年6期
关键词:就业人口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通过对安徽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问题,并通过对事实数据的解析,来找出阻碍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措施。本文旨在能更好的促进安徽省农村转移劳动力良性转移,为安徽省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并帮助缩小地区的收入差距。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就业

绪言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拥有近7千万人口,其中大部分为农村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安徽城乡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由于各种原因,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一些不合理,这也导致了许多问题,这也需要我们一一剖析解决。

一、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

(一)安徽省农村劳动力特征

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2006年末,全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24485万人。其中,12111万人为男性劳动力,占495%;12374万人为女性劳动力,占505%,2006年末全安徽省省农村就业人员217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数的886%。从数据上看,安徽省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就业状况良好,但仍有114%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需要去调配,去解决就业问题。这说明安徽省内仍有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没有得到就业,这部分的剩余农村劳动力仍然要鼓励去流动,去就业。

安徽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地区的非农业产业,将大大提高农村劳动力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安徽省生产总值。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安徽省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省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8%。另一方面,農村劳动力的流动也大大促进了安徽省内农业的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获得收入,有一部分再投入农业生产中,大大提高了安徽省农村农业的投入,促进了安徽省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特征

1.转移方向。转移劳动力大量去往外省,转移省外比例持续上升。从转移劳动力的去向看,2008年安徽省转移到外省的户均为059人,比转移到省内的023人多036人,所占比重达72%,比转移到省内的高44个百分点,且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地区;省内转移中,转移在省辖市区的占408%,其中在合肥市区的占194%,而转移在本县内的占559%,转移在其他县的占34%。跨省转移一直是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比重不断上升,2008年达810万人,比上年增长11%,比重上升57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安徽省转移劳动力遍布全国各地,重点落脚长三角地区的江浙沪一带,2011年在江浙沪的转移劳动力达650万人之多,占整个转移劳动力的7567%,此外,转移到珠三角广东的占773%,在环渤海地区的占744%。这说明在农村劳动力对外流动的过程中,劳动力会本着就近原则选择流向,因此离安徽省最近的环渤海地区所占的安徽省转移农村劳动力比例最大。泛长江三角洲地区所占的安徽省农村转移劳动力超过其他地区之和,一方面是由于这几年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中国人都有恋乡情节,都有在靠近家乡就业的意愿,因此,安徽省农村转移劳动力对泛长江三角洲地区情有独钟。

2.转移地区收入。从转移地区的收入看,在省内的务工收入人均为11537元,低于在外省的务工收入(为11724元)。此外,收入的性别差别比较明显,男女收入存在较大差距,男性劳动力务工收入为12677元,女性为10007元,两者相差2670元,比上年继续扩大。

3.转移劳动力性别。转移劳动力中男性比例远高于女性,但女性比例开始有所上升。调查中,转移的男性劳动力所占比例达到623%,高于女性比例246个百分点。女性转移人数和比例均有所上升。2008年,女性转移劳动力户均为031人,比上年增加002人,所占比例上升24个百分点。从近年的调查数据看,女性转移劳动力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2004年全省女性转移劳动力不到35%,近几年,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比例正以每年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

二、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的阻碍

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少,劳动力本身质量低,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思想保守,传统思想与文化影响部分劳动力转移。

对外出务工收入的预期不够,农村里面外出务工的人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种,一是赚到钱的人,一是赚不到钱的人。我们说外出务工不是说一定就能赚到钱,事实上农村劳动力中每年外出赚不到钱,甚至还要倒贴的现象很多。因此许多人基于对这一现象的了解,对外出务工的预期就大大降低了。那么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收入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来做简单分析一下。

2000年农村转移收入占人均纯收入4434%,2001年占4613%,而2006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收入在人均纯收入中已达到5119%,农村人均纯收入中已有一半以上是靠外出务工赚来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文化素质的提高,这种趋势还将进一步提升,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转移给农民收入带来的是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收入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农村劳动力进城的人数不断增多,出现过度转移的状况,农民工市场供大于求,农民工市场就出现恶性竞争,致使农民工的工资低于其劳动力价值,接近于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所以有部分劳动力选择返乡种地,这种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措施与对策

(一)促进农村教育

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由于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导致大部分农民工从事的多为体力工作。这些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技能要求低,工资收入低。因此,要加强安徽省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加强职业技能锻炼,增强安徽省农村流动劳动力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竞争力。提高农村劳动力,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的收入,给转移农村劳动力工作的稳定予以保障,而且受教育程度是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一个关键因素,且重视农村劳动力教育有利于安徽省农村劳动力有组织的进行流动。受教育程度低是安徽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自身缺陷,也是在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受到的最大制约,加强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方面减少了因为受教育程度不过对自身的限制,另一方面在就业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同时也可以提高收入。

(二)政策改革,消除歧视

进城农村劳动力是城市的建设者和财富的创造者,城市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限制和歧视,实际上是对城市本身发展的阻碍和限制。从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缓解“三农”矛盾、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基本思路出发,当务之急是实现有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首先,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社会地位的平等,打破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管理,取消对农村劳动力的各种限制,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其次,以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来带动非正规就业。非正规就业由于就业成本低、富有效率等特点,是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重要的就业形式,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政府应适当地发展非正规部门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努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条件。尽快完善有利于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为它们提供小额贷款。大力开展创业培训,为非正规就业提供信用担保支持,逐步形成创业培训、项目管理、开业指导、小额贷款、政策扶持相结合的促进非正规部门发展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2009年安徽统计年鉴.安徽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7

[2]安徽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安徽统计局 2008.4

[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0—2009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作者简介:陈良平(1991.3-),男,安徽天长,云南民族大学国际贸易学研究生。

猜你喜欢
就业人口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人口最少的国家
看看你是哪种隐形人口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