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防灾减灾教育

2014-07-04 06:57罗密
科教导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避震防灾减灾

罗密

摘 要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重视和加强学生灾害教育是提高自身保护和生存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本文分析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防灾减灾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善,培养学生防灾减灾素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关键词 地理教学 灾害教育 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LUO Mi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Strengthen students' attention and disaster education in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is to protect and improve their viability, implementation requires quality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eography teaching in disaster education problems in the ways and means of improving education through disaster prevention education in school geography teaching students literacy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survive.

Key words geography teaching; disaster educa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natural disasters

1 中学地理教学中灾害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校的防灾减灾是国家综合减灾的重要部分,但现在学校在防灾减灾的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知道读背防灾减灾中的“条条框框”;中学灾害教育课堂中,教师教学资源缺乏,在讲述灾害原因、预警和影响时缺乏现代的教学手段,无法形象生动的阐述灾害来临时的危急情况,无法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有的学校在考察学生是否具备灾害逃生技能时,仅仅采用发出警报→逃跑的简单方式,而且在教育过程中也将灾害教育的目标简化为了解相关的灾害知识,教育成效微乎其微。

2 防灾减灾教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善

2.1 课堂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讲解灾害的发生原因、发生过程及其影响等,例如世界火山地震带,中国地震带、构造地震如何发生,以及震源、地震波、震级、烈度等,其术语、概念都是有教学要求的。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但自然灾害发生有其规律性,只有在所需条件都具备时才会发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量运用案例,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等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灵活的运用案例,能激发学生对防灾减灾教育的兴趣,并且通过学生参与案例的讨论,加深学生对灾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2 课外活动

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举行防灾减灾方面的知识竞赛、主题班会、避难训练等,这些活动既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也可以通过黑板报、手抄报、广播电视多媒体、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等。学校应该每年组织一次逃生演习与救援演习,运用防灾减灾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自救自护意识以及紧急应变能力。

2.3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2.3.1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是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集声音、图像、视频和文字等媒体为一体,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创设了形象逼真的教学环境、声像同步的教学情景、动静结合的教学图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现代化教学能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进行立体的生动演示,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共同参与学习活动中,能增强学习效率。还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直接的感受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其强大的破坏力,从而使学生重视防灾减灾。例如: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台风、龙卷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災害的发生过程及其形成原因,还可播放一些关于地震、泥石流的灾前预警或动物在灾前的不正常行为的专题片,教授学生面对灾害时应采取的措施。

2.3.2 编制校本教材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各种自然灾害知识都有涉及,但学生灾害意识还是不强,所选的事例年代久远,地区差异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给学生似乎灾害离自己很遥远的错觉。编写校本教材,结合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为例,介绍其发生的原因、危害以及防灾减灾的措施,在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学校也可组织学生去灾害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写调查报告等,进一步强化灾害意识,提高学生对防、抗、治灾害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4 提高教师的防灾减灾的素质

教师是课程教学最终的实施者,地理教师更要在教学中承担防灾减灾教育的重要责任,在保证自身的防灾减灾素质的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在教学中教授学生防灾减灾知识的能力,教学要有感染力,做到言传身教。教师在教授防灾减灾知识时要利用教材中的知识并结合实际灾情进行,不仅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灾害知识,还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防灾减灾策略,在实践中引导教育学生。

3 实例教学分析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正在努力地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技术结合,使防灾减灾教育不止浮于表面,而是真正地深入广大学生的心中。以高中地理湘教版的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中第四节地震和火山为例,在上课之前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中国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地震确实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从而让学生从心理上重视地震;随后播放一小段日本地震前、地震时人们的应急反应和日本地震灾后的情况,通过两段视频的对比,让学生认识到防灾减灾的重要性。随后教师逐一介绍构造地震的形成原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的概念,并介绍震级和烈度,利用PPT演示不同震级和烈度造成的影响,教师讲述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分布都是有规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们多发生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就是这样的地区,利用课件演示世界两大地震带和其各自的名称。让学生看计算机的演示课件,考虑我国的位置与两大地震带的关系。

简介我国四个地震带的分布,详细介绍地震的预兆和避震方法。地震预兆可以用一首歌谣来说明:震前动物有预兆,密切监视最重要。牛羊骡马不进圈,猪不吃食狗乱咬。鸭不下水岸上闹,鸡飞上树高声叫。冰天雪地蛇出洞,大鼠叼着小鼠跑。兔子竖耳蹦又撞,鱼跃水面惶惶跳。蜜蜂群迁闹轰轰,鸽子惊飞不回巢。家家户户都观察,发现异常快报告。躲避地震的方法可以分为学校避震、家庭避震和户外避震。学校避震主要注意:在操场或室外时,可以原地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者危险物,不要回到教室,震后再有组织地撤离;在教室内千万不要跳窗,不要站在窗户旁边,不要到阳台上,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不要慌乱,躲避到各自的课桌旁,用书包护住头部,闭上眼睛,等待地震过后,在教师的指挥下向教室外面转移。家庭避震主要注意:要躲避在室內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包括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等待震后再撤离出房间,到户外开阔地。在户外避震须注意:就地选择开阔地避震,蹲下或者趴下,以免摔倒;不要乱跑,避开人多的地方;不要随便返回室内;避开高大建筑物、楼房,特别是有玻璃幕墙的建筑,过街桥、立交桥上下、高烟囱和水塔下;避开变电器、电线杆、路灯、广告牌、吊车等物体。

4 结束语

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频发。同时,人们灾害意识的薄弱,灾害知识的缺乏更加剧了灾情,基于现阶段的国情,对中学生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具有必要性,灾害教育有利于中学生认识到我国灾害多发的现实,提高灾害意识,增强学生在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健.中学灾害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综述[J].地理教育,2011(1-2):103-104.

[2] 王真,王旭.中学教学中防灾减灾教育的思考[J].学周刊,2011(10):68.

[3] 于秀丽.中学地理教学中防灾减灾教育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2003.

[4] 宋雪交.中学地理教育中的灾害伦理教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5] 王信文.谈高中地理选修教学实施的有效途径[J].地理教育,2013(6):47-48.

[6] 周秀琴.加强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学生防灾减灾能力[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3):69-71.

猜你喜欢
避震防灾减灾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防火防灾”大作战
家中最安全的避震地点
学校避震逃生指南
非弹簧式避震装置
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
农业减灾自救 刻不容缓
光有弹簧还不够 避震也有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