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问题及原因探析

2014-07-04 00:15:39罗萌
科教导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罗萌

摘 要 当前的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并不高,具体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造成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实效性问题的责任主要在于高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组织和教育者自身的原因。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信仰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Marxist Belief Education Practical

Issues and Cause Analysis

LUO Me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330013)

Abstract The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Marxist faith for the current university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high, which concretes in the aspect of education target, education contents and education methods;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belief education inefficiency lies mainly in the education idea, education organizations and the cause of the educators themselves.

Key words Marxism; belief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信仰表達了人们(个人)对整个世界包括对人生的终极性的理念和追求,它回答了世界和人生“应该是如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自诞生100多年以来,其科学性已经为人类历史的发展与当今现实发展现状所证明,它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大学生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培育。

1 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目标没有实现应然与实然的统一

信仰固然更多地体现在我们对未来的一种追求,对“终极目标”的设定和向往。但如果离开了现实的基础,再理想的“理想”终究是水中花、镜中月而已。应然性的价值追求必须具体化为具体的实然性目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由于它的创始人基于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人和现实的需要,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性的分析与批判。如果没有现实的基础,只是空喊人的解放,空喊人的自由与平等,那它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人本主义思潮就没有什么本质有区别了。既然马克思主义是建立于现实基础上,并立足于解决现实问题,那么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既有应然性的价值追求,更要有现实的支撑点,从而实现应然与实然的统一。然而,从目前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来看,我们在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

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只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教育,没有很好地做到因材施教。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例,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对象目标往往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为节省资源,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是采取大班化教学,班级人数至少是70~80人,有很多班级多达200人,甚至还有一些教学班级多达300人,这样一来,没有层次性划分,缺乏针对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这种教学组织模式基本无法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教学,谈何实然?

另一方面,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更多的是以坚定大学生的马思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目标,而对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急需的一些东西,如健康人格塑造以及现实的理论疑惑等方面关注少。这样一来,学校教育和社会氛围塑造多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社会政治性功能,侧重于对其政治社会化教育。结果,不少学生感觉到,学校和社会一直在教育他们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但是这些目标似乎离自身的现实需要距离很远,很难引起自己的共鸣。

1.2 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并不完全一致

一方面,教育内容更新相对滞后。目前高校通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四部教材和大纲都是由教育部直接指定,形势与政策课专题也是由各教育主管部门直接指定。这样一来,教材内容和大纲的更新必然要经过相当复杂的程序,与变化较快的社会热点与时事相比,其更新就经常显得滞后。尤其是在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及理论难以及时出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而大学生通过网络等新媒介已经提前接触了这些相关内容,又不甚明了,急需教师的理论解释和引导。这种矛盾必然会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另一方面,教育内容与学生许多实际信仰问题存在脱节的现象。作为一种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应该能满足受众在精神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应与时代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科学社会主义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自信时,应该将这些内容的灌输渗透于回答和解决大学生实际理论困惑和需要的工作当中。但不少教育者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多是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授,对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策性解读,对于学生实际关注的众多理论困惑,如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发展,如何看待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诸如腐败问题、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要不就是绕开不讲,要不就是轻描淡写地讲。这样必然难以解答学生因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矛盾而产生的困惑。

1.3 教育方法比较缺乏多样性

一方面,重课堂理论教学,轻实践教育和社会生活教育。针对于大学生相对薄弱的理论基础,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坚持以理论灌输为主体。但是在理论灌输的同时,许多高校基本忽视了实践教育,忽视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的结合。适当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许多在课堂上接触不到的东西,能让学生直接了解社會、了解国情。但是,目前,“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①出于经费和资源及安全原因的考虑,除了几个规定动作如每年的“三下乡”等活动外,不少高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不热心,实践教育法运用不多,即使勉强有,也多是流于形式,缺乏有效性。

另一方面,在教育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再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必须得到学生的认同和真心吸纳。但不少高校只是注重教育者对学生的系统地、有组织的教育,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尊重和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氛围营造不够。如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娱乐性活动多,信仰教育相关活动少。专门性的信仰教育活动一般以演讲、征文比赛等形式进行,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缺乏自我教育氛围。

2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分析

2.1 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认识高度不够

如前所述,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如何,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更是一个战略性问题。但受功利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我国不少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热心。因为,对于高校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属于隐性课程,其社会效应要较长时间才能看出来。从功利的眼光来看,许多高校师生都认为抓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就是为了学校的维稳,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专业课教学、提高就业率、提升科研能力相比,其重要性无法比。正是这种定位不准,导致一些高校领导、教育者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以致对教育目标定位不够科学,对教育内容把握不够准备,对教育方法运用不够合理,校园文化建设对营造有利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和引导的氛围关注不够,导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识模糊和情感不足。

2.2 教育理念相对滞后的影响

目前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念相对滞后,直接影响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有效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方面,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一些教育者片面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培育的价值取向定位于对学生的政治教化、道德教化,而忽视其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忽视了对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功能,导致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实际需求有偏离,不能真正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他们的现实发展需求。

另一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将教师组织与引导作用无限放大,学生的主体性被无情地消解,本应为引导性的说服教育变为命令的传达与执行,忽视了大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独立、没有自主、缺乏创造性的教育客体,挫伤了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自我教育的作用基本没有发挥,教育实效性可想而知了。

2.3 少数教育者本身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存在问题,更是直接给大学生起了一个不好的带头作用

“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接近,与学生接触较多,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影响更直接,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导作用。”②虽然说目前整个高校德育工作者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素养较好,积极健康向上,信仰马克思主义,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自信,但少数青年教师确实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一些青年教师包括一些高学历教师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盲目信仰西方倡导的“普世价值”,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示怀疑;有的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不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和道路选择缺乏自信。不仅仅他们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素养存在不足,更致命的他们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自身的这种政治倾向传授给学生。有的教师甚至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非毛化、非党化为时尚,在课堂上肆意向学生传播一些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和观点,严重地误导了大学生政治倾向和信仰选择。

总之,受各种原因影响,目前高校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工作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教育实效性并不令人满意,从而直接影响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生成与选择。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主要责任者,高校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关措施,改革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注释

①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http://www.tech.net.cn/web/articleview.aspx?id=20120221231547016&cata_id=N231.

② 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方网站.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21:00:34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21:42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