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诸城模式”,从诸城模式的起因开始,重点剖析了诸城市中小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以及政府在改革进程中的角色问题,并对改制后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了诸城模式的一种文化上的缺憾。客观地分析了诸城市改革发展的道路,论证了诸城市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积极意义,对今后县域经济的改革发展提供一种借鉴。
【关键词】
中小企业;产权改革;政府角色
诸城市作为山东的一个县级市,自从在1992年以来对市属中小企业进行改制之后,已连续多年入选国家百强县。观之进程,诸城市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开创了中小企业改革的先河,全市企业经营状况逐年好转,改革的形式和做法被誉为“诸城模式”。尽管改革引发过诸多争议,但时隔二十多年,诸城人至今还以走在前头而自豪,并不断健全和丰富着“诸城模式”的内涵。对“诸城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诸城模式”以及政府在改制的作用,为我们当下的改革提供借鉴。
1 诸城模式的起因
1.1市属企业亏损严重,清算结果令人震惊
1992年诸城市对150家市属独立核算企业进行了清产合资,并对其中部分企业进行了资产评估,其结果令诸城市地方政府官员震惊。1992年4月对市属150家独立核算企业进行了审计,结果103家明亏或暗亏,占企业总数的68.7%。亏损额高达1.47亿元,相当于当时全市一年半的财政收入;企业管理不善,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在32户市属企业的评估结果来看,国有资产流失近1亿元,流失率达63.7%(不包括土地方面);企业的呆账、死账上千万,占应收款的10%;绝大部分企业负债率偏高,平均高达85%左右;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缓慢,职工收入低,造成了企业工人的生产积极性降低。这种状况使地方政府官员产生了危机感。
1.2重要的政治环境和精神支持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们国家开始在农村和城市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形成的改革气氛,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鼓励了人们进行改革的勇气和信心。1992年7月,江泽民总书记来到诸城视察,鼓励当地干部进行大胆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加了诸城市改革的力度,对诸城的改革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 诸城市中小企业改革的三个阶段
2.1从1992年10月到1997年,是改制阶段
“先出售后改制,内部职工持股”为主要形式,在市、乡企业中全面推行股份合作制改革。在这一过程中,全市288家乡办以上企业,有272家完成改制。其中210家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初步实现了政企分开,转换了企业经营机制,大多数企业由死变活,由亏转盈。
1992 年 10月,由分管市长牵头,组成专门工作组,选择了国有小型企业——市电机厂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诸城改革是胆大而又谨慎的,先搞了两套方案:一是个人股不得超过20%,国家完全控股;二是将企业存量资产出售给职工,国家以土地作价入股。但这两方案均遭到职工反对。随之广泛征求意见,请来北京的一些专家前来论证,最后形成了第三套方案:由全体职工以企业内部股权证形式集资270万元,将企业资产全部买下,成立诸城市开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把这个国有企业变成由277名股东共同拥有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改革后效果良好。于是市委、市政府于1993年4月做出决定,以“先出售后改制、内部职工持股”为主要形式,在市、乡企业中推行。市里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股份制改革领导小组,抽调市直部门近百名领导干部组成35个小组, 后又扩大到150人, 经过培训后,进驻市属企业和乡镇现场指导。
1994年7月,改制工作全面完成。其中实行股份合作制的企业共 210 家,占改制企业总数的77.2%,这是主要的改制形式。其股权设置办法是:企业净资产确认后,企业内部职工就开始认购股份。采取配股认购和自愿认购两种方式。政府将出售经营性资产的收入部分以借贷形式留给企业有偿使用1~2年不等。对一些资不抵债或生产经营性资产很少的企业,采取职工募股形成净资产, 补充流动资金。
改制的同时建立了相应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改制后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是:无论是所谓的股份制企业, 还是股份合作制企业,都按股份制企业规则,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政府不定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框子,不提候选人名单,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由全体股东一股一票直接选举产生,由董事会聘任公司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不过总经理及副总经理一般都是董事长及其它董事兼任。在企业内部,党组织起保证监督作用。原国有企业债务, 包括对国家银行的债务全部由改制后新的法人企业承担。
在改革的同时完善了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建立了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了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进行了住房制度改革,政府职能改革,培育发展劳动力市场等配套改革。
2.2从1997年到1999年,是股权调整阶段
在初步实现政企分开、转换经营机制的基础上,大多数改制企业由死变活、由亏变盈。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光靠职工入股筹资已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而且由于企业做大与个人股本份额相应变小,产权对股东的约束力明显减弱,职工对企业的关切度下降。特别是由于平均持股,经营者所持股本份额太小,缺少足够的责任感和压力感,新的“小锅饭”局面形成,改革又开始陷入困难。
改革不得不进入调整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改革的深化阶段,即所谓的“二次改制”阶段。这一阶段以调整股权结构为核心,诸城将“二次改制”的主要内容概括为“四扩一调”。“四扩”是:(1)内部职工增资扩股,即发動职工认购公司新股,向公司注资,以部分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2)将银行贷款转变为职工股权,鼓励部分效益较好、但资产负债率较高的企业,采用“四达公司”将银行贷款转为职工股权的做法;(3)明晰量化新增资产扩股,对改制以来由资本积累和劳动积累形成的新增资产,明晰量化到职工个人,调动职工积极性;(4)吸收社会法人资金扩股,即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吸收社会法人入股,并在吸资入股过程中,将不规范的公司改组为规范的有限责任公司。“一调”就是调整股权结构,由经营者控股。
据诸城市体改委提供的数据,到1998年末,全市210家股份合作制企业,有201家实行了所谓“四扩一调”,新增股本6亿元,其中增资扩股1.5亿元,申请银行贷款转股2.5亿元,新增资产量化扩股1.6亿元,吸收社会法人出资扩股4000万元。通过调整股权,扩大了股东间的持股差距。这一步改革,累计增加股本7.5亿元,全市三分之一的企业实现了经营管理层控股,多数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
2.3从1999年至今,是升级阶段
这一阶段企业升级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有的成为上市公司。规模大、实力强的骨干企业,通过吸收社会法人参股和进一步推进股权流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部分中小企业,通过募股重组转化为有限责任公司,也有的变为少数人持股的合伙企业或独资企业。最初210家改制企业中,现90%以上已变为经营管理层持大股的规范公司。
目前诸城市工业企业中,董事长平均持股比例达到31%,企业经营管理者持股比例达到58%。我们认为这一股权结构比较合理,体现了2+3>1的原则。经济界一般认为,第二位的大股东和第三位股东(非一位的确指)持有的股权,合起来大于第一大股东最佳。第一大股东是法人代表,如占51%,那么其他的股东就没有发言权,不利于调动其他股东的积极性。今天的诸城已没有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作为股份合作发源地、首倡者的诸城,最终终结了“股份合作”。
3 政府在诸城中小企业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或角色
3.1政府主导企业改制
从上述几个阶段可以看出,诸城市在中小企业改革前期,政府起着明显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可以说是“政府主导型”或“自上而下型”改革。在改革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由于政府意识到企业问题的严重性,对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阶段政府是改革的发动者、设计者、领导者、主导者和实际操作者,自始至终在政府操纵下进行。企业和职工是处于被动地位的。当然,也有在细节问题上主动的时候,例如: 市电机厂股份制改革时,市政府提出两个方案, 职工建议采取另外的方案。
3.2深化改革后,政府的主导作用下降,企业自主作用上升
“二次改制”中改革主体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企业自己的作用强化了,而诸城市委、市政府的作用明显地弱化。企业对政府倡导或推动的二次改制有不同态度。有些是积极推行,深化改革,这主要是一些效益较好的企业;有些虽然也改革,但是改革幅度不大;有些處于观望中,特别是准备买断企业的经营者和职工,感觉对政府尚把握不准,因此动作也不大;有些则应付市政府的改制要求,只是将企业前几年的积累在账目上作了调整,上报讲量化到职工名下,实际上没有在企业内公布,职工也不享有新增的股权。
在“二次改制”中,政府的推行面远远没有第一次改制那么大,改制成效短期内不是很明显。政府推行改革的权威大大降低了, 企业自主权大了。职工对“二次改制”也没有像第一次那么热情。
4 诸城模式的效果:企业改制、政府职能转变
4.1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
1993年全市企业改制,第二年全市企业综合效益指数比上年提高16.9个百分点,资金利税率提高4.1个百分点。改制6年后的1999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12.2%,实现利税7.1亿元,资金利税率达9.3%,资产负债率下降到 67.3% ;改制前市属国有企业累计亏损1 亿多元,而改制后的1995 年则无一企业亏损;时至1999年,当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8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428 元。
4.2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增加
诸城的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造本身没有导致职工下岗、 失业。并且,随着一部分企业的发展壮大,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增强。在地方财政收入上面,1992年为1.09亿元,改制后1994年为2.1亿元, 1995年为2.6亿元;时至1999年财政收入达5.7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3.3亿元( 而且免除了对亏损企业的财政补贴)。
4.3成功保全银行债权、 化解企业债务
诸城对中小企业的股份合作制改革,没有逃避银行债务, 而是由新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来承担了过去的债务,对银行债权予以保全。尽管不是改制伊始就全部偿还债务,但是改制后企业经济效益的普遍好转,企业债务清偿能力增强,提高了债务的清偿率,有不少企业甚至成为无债企业。
对于诸城市的这些改革措施,我认为更为重要的绩效,是在于机制变化和体制上的变化,主要是政企关系向良性化方向发展,政府职能相应转变,撤销了各行业主管局,减少了对企业的干预;企业治理结构向现代公司制靠近;企业激励机制变成以产权激励为主;国有资本进退机制形成等。
5 诸城改革的“文化缺憾”
自古以来,诸城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被称为是“山东的绍兴”,绍兴出过大禹、王羲之、陆游、秋瑾、鲁迅等等历史文化名人,人文荟萃,得天独厚。而诸城文化,用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增坡的话来说,分为五大文化系列。大舜文化独标高格,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出生地就在诸城;名人文化群星璀璨,《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李清照丈夫赵明诚、清代丁惟宁、刘墉、窦光鼐,近现代的共产党创始人王尽美、文学家王统照、臧克家、王愿坚、陶钝、崔嵬……,无一不是诸城人;恐龙文化世无其匹,诸城是世界上最大的鸭嘴恐龙墓地;东坡文化风流四射,苏东坡在诸城任密州太守虽仅2年,不少传世名篇作于兹,白发变黑在于兹。诸城堪称一块被文化“浸透了”的土地。
然而,如此富集、如此高品味的文化资源,却远远没有得到挖掘和开发,不得不成为诸城改革的一种“文化缺憾”。
诸城改革是从不回避矛盾开始的,“不回避”也是诸城市委、市政府所秉承的精神。诸城改革二十多年,工业经济上去了,企业的发展模式更加规范化,但第三产业一直处在徘徊之中。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这是工业化国家的必然趋势。第三产业要想有大的突破,文化旅游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区域竞争上讲,短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长远看,必是文化的竞争。诸城要想打响县域品牌,目前文化还是一条“短腿”。这是今后诸城改革和发展的又一着力点和增长极,也是诸城市改革亟待补充的一项内容,所以诸城市的改革还要继续深入下去。
【参考文献】
[1]张大伟.《加快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的步伐——诸城市国有中小企业改革调查与分析》[J].山东:山东社会科学,1997
[2]黄少安,魏建《国有中小企业产权改革及政府在改革进程中的角色——山东诸城国有中小企业改革》[J].北京:《经济研究》,2000
【作者简介】
李达,(1991-),男,山东德州,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