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翔
【摘要】翻译学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因此对于语言的研究和运用必不可少。做好语言学的基础工作成为了翻译学的重中之重。常见的语言学基础多为言语行为理论,它能更好地表述清楚原文的含义,而且译者能够灵活地加入自己的理解,使译文更加适合读者欣赏。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语言学基础 翻译学
翻译学是人类发明的一种用于加强相互交流的重要学科,是日常活动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只要是人类存在的地方,就会有交流;需要进行交流,就必须应用到翻译学的相关内容。没有翻译的帮助,人们之间的交流会变得非常困难,更无从谈起进行文化传播乃至文化融合。随着全球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深入,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会变得愈加频繁,因此翻译学必将发扬光大。翻译学所强调的不仅是对原文进行准确而流畅的翻译,更要对原作者的思想内涵进行一定程度的解读,还要适当加入一些译者自己的理解,从而方便读者更好地阅读文章。想要做好翻译学的工作,首先要明白翻译学是以语言学为基础的,而支撑语言学主要框架的则是言语行为理论,因此如何理解这一理论直接关系到是否能够很好地学习并使用翻译学。
一、 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学的一种基础理论,是语言行为学说的主要代表。它主要描述人与人之间在进行交流沟通的时候所产生的行为及含义,它认为言语行为是人类用于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现代人类在进行交际交往的时候,必须依靠语言和文字,这些行为都被称为言语行为。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化,语言逐渐成为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具,对于语言本身的内在含义也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通常分为两种学派,既人工语言学派和日常语言学派。人工语言学派主张语言要服从思维逻辑,科学性地学习语言才能更好地使用它,要对语言进行系统分类,通过精确完善的管理来使语言更具传播力。而日常语言学派,也称作自然语言学派,认为语言只是人们交流时下意识产生的一种逻辑形式,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意义,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学习,对于语言的使用没有一定的标准。两种学派各有利弊,前者用词考究,表达准确有效,是常用的科学语言,也经常用于正式性的场合;后者多用于普通生活和日常交往中,虽然缺乏精确性但是更为简练直白,能够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二、将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言学基础的必要性
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尽管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较为科学的翻译,但是其先天存在的缺陷使得它越来越无法适应蓬勃发展的社会环境。人们打破了地域的限制,进行了更加频繁的交流,就需要一种能够弥补语言封闭性的理论,也就是言语行为理论。与结构主义相比,言语行为理论更加灵活,不会过于程式化,使人们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语种下能够进行最大限度的沟通,极大地拓展了交流的范围,使翻译学的领域进入了一片更为广阔的新天地。人们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语言规则,更符合人们的用语习惯,它帮助人们保持基本的礼仪,这些简单的规则就是语言系统的基本框架。但是过于遵守规则,很容易是语言生硬,缺少融入性,而失去了规则会导致交流无序,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因此,如何适当地运用语言规则而不被其束缚,成为了语言学的重点研究对象。言语行为理论恰好解决了这一看似矛盾的问题,既克服了结构主义只强调规则的片面性,又使语言不会陷入到无序的混乱状态之中,为语言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 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的翻译学的优势
1.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过于程式化,但是当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照搬结构主义的语言规则,把它当成解决生活当中问题的万能工具时,就会导致语言交流出现了很严重的不协调性,极大地阻碍了语言的发展演化,特别是在人文特色浓郁的领域,结构主义表现出了很强的不适应性,很多的翻译并不能非常恰当地传达原文的含义。比如,在翻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俗语的时候,按照结构主义的语言规则,应当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译文当中将汉语中的“天”直接翻译成了“Heaven”。初看之下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西方读者会觉得很别扭,因为在西方的文化背景里,所谓的“天”应该是主宰宇宙的神灵,而“Heaven”却不符合这种含义。应当翻译为“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这样才更加符合西方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心理。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的翻译学,能够在最大限度地保留理性规则的同时,建立起相对灵活的语言规则,这种强调两种规则同时实行的理论,很好地协调了语言学中出现的双重结构的问题,即语言的表达和语言的施为。两种结构在长期的演变中经常发生冲突,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需要不断的变化规则以协调两种结构之间的差异。传统的结构主义过于强调第一种结构,缺乏更加人性化的基础,而言语行为理论很好地弥补了这个缺陷,它使语言无论在社会制度还是道德理性下,都能够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使得交流交际更加顺畅,从而更好地为翻译学进行服务,使翻译工作在保持理性的同时又能兼顾人性,做到两者兼得。
2.传统的结构主义由于自身的缺陷,经常陷入一种固步自封,不知变通的境地中,无法跟上社会变化的形势。想要改变这一情况,首先就要打破封闭的语言环境,多了解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世界,接受并学习实践活动中的语言特点。翻译活动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加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之间的联系,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往的形式,要保证原文的精髓不会随着文字的变化而流失。但是社会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语言系统自我更新的程度,这就需要人工来进行语言的开放式转化。比如computer virus(计算机病毒);menu(菜单);mechanicalarm(机械手、机械臂)等词语,都是伴随社会变化而衍生出的新生词汇,传统的语言系统无法对这些新的词语进行准确的翻译,给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结构主义的语言理论只能单独针对某一个领域进行翻译,却无法应对综合性领域的翻译活动,因此它对于实践活动中的翻译工作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而言语行为理论能够将开放性与翻译活动紧密相联,将原作者的主体意向清晰地表达出来。同时它还能兼顾到人际关系的变化,对不同语言环境下的翻译活动有着极强的适应性。
3.传统结构主义对于词语的使用有着近乎苛刻的规则,每一种词语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使用规范。尽管这样能够很好地保持语言的精确性和科学性,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会给人际交往造成一定的困难。与之相比,言语行为理论就灵活得多,它并没有拘泥于一成不变的语言规则中,而是通过采用一词多用的方式来使语言表达更加口语化,从而有效减少交流造成的障碍,也为翻译著作特别是一些民俗文学减轻了负担。例如,英语中的concept一词并不完全等同于汉语中的“概念”一词,它还有“发明”、“样品”等其他的含义,与其他词汇组成词组,甚至可以表达更多的意思,如concept car就可以译为“概念车”。再有如resolution这个词,也并是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分解”,它还有“分辨率”、“清晰度”及“解答”等词义。结构主义只关注语句词汇的用法是否正确,而言语行为更多的是考虑人们在使用时候的感受。不同的侧重点造成两种理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两条发展道路。结构主义在社会发展的新浪潮下不堪招架,节节败退,以致于西方有很多的学者提出解构主义理论,要将结构主义完全消灭。反观言语行为理论,从最初的受人诟病到现在的大行其道,其发展壮大的道路正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日益频繁的真实写照。以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基础,能够使翻译活动达到一种简练但不简单的境界,用最少的词语,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原文精准翻译出来,这就是翻译学最高深的理论层次。
总之,言语行为理论使人们摆脱了传统语言学中的程式化,使翻译学走上了兼顾理性和人性的新道路,为构建新的翻译学说提供了最好的理论基础,對翻译实践活动有着更加直接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吕俊.建构翻译学的语言学基础[J].外语学刊.2004,(1).
[2]彭志洪.翻译研究的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