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霞
摘 要:新媒体使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形势下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传播特征与优势,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机遇与挑战,必须制定相关对策与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2
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学术交流的便利性推动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新与发展,带动了学生积极加强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与广泛认可。新媒体指的是以新型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的创新型媒体传播服务方式,其主要应用类型包括有博客、播客、维客等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电子邮箱、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报纸、手机广播电视、数字电视、IPTV、网络电视、虚拟社区、门户网站、简易聚合、网络文学、网络动画、网络游戏、网络杂志、网络广播和移动电视等渠道,新媒体以其独特的便捷性和实用性取代了传统的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和电视等信息传播媒介,逐渐演变成了大学生获取交流信息的关键性渠道。然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本土民族文化的发展,容易导致学生在信息选择上变得盲目,在人际关系处理上变得被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针对新媒体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情况进行了探究,只有不断创新媒介传播方式、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拓宽教育渠道才能全面提升其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机遇
1.新媒体的灵活性和快捷性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时期,以灵活性和快捷性为特征的手机短信、网络博客、微信、微博以及各大校园社区网络论坛逐渐取代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专业讲座、讨论会议以及社会实践等教育方式,新媒体传播方式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所要传播的资源信息及时发布给学生,以其独特的极具个性化的文字、语言、图片等传播内容方式提高了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从而使得目标信息更加直接、更具针对性。此外,大学生通过利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可以不必受到规定时间、规定地点的约束,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新媒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信息,从根本上丰富了学生的教育内容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方式。
2.新媒体传播的开放性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创了新平台
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较之传统教育方式出现了根本性的跨越,在资源信息传播、覆盖以及推广上展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特征,以其庞大的资源网络覆盖体系和较快的信息传播速度丰富了学生的教育交流研讨与传播工具。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教育模式来更好地继承与创新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还能够通过新媒体更加全面而准确地传播新思想与新政策,在更大程度上完善了教育传播手段、简化了信息传播程序,为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3.新媒体的平等性增强了师生间的互信度
大学生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熏陶下容易与老师产生一定的心理隔阂,常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對老师存有戒备心理,甚至尴尬于和老师讲真话,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实际效果。而当代大学生可以利用先进的新媒体传播手段以及媒体传播的虚拟性与老师进行积极的双向信息交流,从根本上增强师生之间的互信性,推动教学成果的发展进步。
4.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性
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传播途径手段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依据自己专业知识水平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图文信息资料,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受教育者能够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环境浏览更多的资源信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与教师进行更多知识互动与资源交流,使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能够增强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极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
5.新媒体的虚拟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影响下,师生间的正常知识交流往往受限于各个主体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和社会职业等特征,而大学生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可以以虚拟者的身份有效派遣内心的孤独和苦闷,学生可以通过短信、社区论坛、网络聊天等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从而有效缩短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隐性心理距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而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发现受教育者更多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教育模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传播信息的平民化、传媒机构的企业化、网络资源的虚拟化、不良信息的泛滥化,对大学生的行为规则规范问题、个人隐私的社会伦理问题、中西方文化融合问题以及舆论导向的虚拟化问题造成了不良影响,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广阔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挑战。
1.新媒体模式的自由性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不确定性
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断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促使较多校园思想文化理念呈现出了一定的自由性,加剧了一些腐朽落后思想、反社会主义文化理念、反马克思主义论调、资产阶级消极思想文化的泛滥程度,随之而来的诸多反社会公德的思想信息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对于完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以及政治、道德法制观念产生了消极作用,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性。尤其是新媒体教育模式引导下的一些道德观念在极大程度上冲击了传统的社会道德理念,抵消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教学成果,增强了难控制性和不确定性,给思想政治教育蒙上了阴影。
2.新媒体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人格信任危机
很多大学生在新媒体教育模式中都使用了匿名或者化名的虚拟交流方式,在利用手机短信、博客以及社区网络论坛进行师生间虚拟互动的同时,很多具有社会价值意义的真实言行无法得到切实规范,诸多传播信息存在着一定的虚假性和不确定性。新媒体传播中存在的此类人际交往信任危机对学生的正常人际交往造成了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自身真诚品质的培养。随着学生对于虚拟新媒体网络传播途径依赖程度的增强,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容易养成推卸责任的心理倾向,在新媒体交往中容易呈现出较强的真实性,这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种虚拟和现实之间的频繁转换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多重人格症状,甚至还会加剧人格心理危机的发生。
3.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了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传播与发展为大学生营造了更多虚拟空间环境,从而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和处事理念,使学生在接受新事物上变得非常被动,失去了一定的独立性,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性。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没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及时更新,在教育制度、教育理念、教育政策以及教育目的和手段显得比较滞后,没有在针对以大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对其管理制度进行创新变革,缺乏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4.新媒体技术的复合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要求
在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不断发展普及的校园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起着关键的决定性作用,需要其对校园不断更新的信息化平台以及信息传播运用方式进行熟练掌握。大学生在此过程中属于信息传播的前瞻者,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网络信息资源,而教育者往往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由于其拥有较差的新媒体运用技术、网络传播技术,从而导致其具备较为迟钝的信息反映灵敏性,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掌握更加全面的新媒体应用知识和技能,不断认真提高自身知识储备能力和素养,提升高校教育水平。
三、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1.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媒体教育模式的发展使得信息资源传播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同时拥有更多自由性和选择性,与此同时,新媒体还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创新型的平台,为教师与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互换角色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学生及时发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和具体要求,对其学会鉴别各类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有着积极意义。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能够通过积极传播先进的学习观念来创新学生的学习模式,对于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关系有着重要帮助作用。
2.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优化各种教育资源配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坚持优化学校教育体系的同时不断整合多种教育方式来积极构建大学生立体教育网络,多元化全方位地融合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自我提高为一体,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教育科研机构应该紧密结合当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具体特征对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进行适当调整,不断利用先进网络技术更新学校新媒体教材数据库,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配套理论体系建设的更加完善。
3.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媒介素养在以新媒体为主要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代表着学生对于繁杂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和思辨能力,同时也代表着一种新媒体媒介信息的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开展各项针对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讲座,有效将相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渗透到素质教育中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和遵守媒体规范道德的意识。
4.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监管機制,提高新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
新媒体信息资源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较大挑战,高校需要不断更新网络监控管理手段,积极开展各项信息产业立法执法建设渠道,加强新媒体相关的道德宣传和法制法规建设。此外,高校信息主管宣传部门要努力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根据新媒体的发展特征和传播技术特点对信息进行有效监管,形成健康合理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宝来.新媒体特征与大学生需求契合条件下的高校思政工作[J].中国报业.2010(16)
[2]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07)
[3]安仲森.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的新思维——基于手机媒体环境的分析[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