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来国内“日本中国观”研究综述

2014-07-04 22:24邓宗伟
青年文学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日本研究

摘 要:中国观,简单来说即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识。分析日本中国观,不难看出日本带有一种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动机。纵观中日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日本的中国观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日本的外交决策和中日两国的关系。所以研究日本中国观对于开创两国外交关系的新局面有着特殊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日本中国观;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邓宗伟(1983-),男,湖南醴陵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中外关系。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2

随着日本中国学热潮的掀起,日本中国观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重视。这一领域国内外已产生了不少的成果。有从宏观的角度论述日本对中国认识的著作:如吴光辉的《日本的中国形象/世界的中国形象研究丛书》有从个人的微观角度论述的:如揭侠的《夏目漱石的中国观》等等。以下本文将主要对近二十年国内日本中国观研究现状进行叙述。

一、国内日本中国观的研究:

按照时期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日本对清和清代以前中国认识的研究(1911年及以前)

论述日本中国观对其外交政策和中日关系影响的有:史桂芳通过分析福泽谕吉的《脱亚论》和冈仓天心的《亚洲一体论》观点,认为“近代日本的亚洲观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一个有着必然逻辑联系的事实”。[2] 安善花认为近代日本之所以能确立东亚强国的地位,首先在于其在文化价值观和国家定位上确立对中国的价值自立。[3]

以日本的思想家、政治家或者文学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对福泽谕吉、冈仓天心等人。如:徐静波选取了村松梢风作为研究对象,认为“与中国割舍不断的文化情结和日本人的意识构成了日本文人中国观的两个基本层面”。但是往往“日本人的意识”要盖过其对中国文化的情结[4]。牛建科选取了19世纪的荷田春满、贺茂真渊等四位日本国学家为研究对象,认为当时日本国学家通过贬低中国文化而抬高日本文化,滋生了其狭隘的民族主义[5]。

从普通人的视角考察这一时期日本的中国观,如:王明星以一个比较普通的日本群体“漂民”作为研究对象,认为锁国时代的日本漂民对中国有一种崇敬和感激之情,其中国观不仅是幕府时期的重要情报,且成为日本近代化的巨大推动力之一[6]。冯天瑜介绍了自日本幕府体制被打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日本使团对上海社情、风俗及典章制度等等各个方面的考察状况,并概述了日本中国观的演变[7]。

以中日游记或者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如:曹国伟的硕士论文认为日本游记中的中国印象一经形成,在晚清以后的中日交往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影响中日政局的发展。这是一篇对晚清日本游记的整体宏观的研究[8]。

2.日本对民国时期中国认识的研究(1912——1949年)

民国时期日本对中国的认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国内与中国的辛亥革命相关的人物和团体以及中国赴日留学生群体的研究等方面。

专题著作有:李廷江对日本经济界对华的认识做了细致地分析,一方面开拓了研究的视野,另一方面得出了一些较新的结论,对于研究中日关系史和日本中国形象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9]。

相关论文也不少,如:王美平通过分析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日本浪人北一辉独具一格的辛亥革命观,惋惜于他拥有较正确的对华观却不能改变其帝国主义国际观局限[10]。从比较的角度来分析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的有:周颂伦从石桥湛山与吉野作造对“二十一条”的不同态度来分析二人的中国观及其实质[11]。

论述日本中国观和中日外交关系的有:龚咏梅通过分析近现代日本中国学的发展,认为日本近现代中国学为日本的侵华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想舆论。反过来,日本侵华政策的制定、实施又刺激了日本中国学的畸形发展[12]。万鲁建认为日本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正是因为日本陆军对中国一贯持轻视观念的结果[13]。

还有关于留学生的研究:菜建国的《近代日本对中国认识——特别以辛亥革命前后的留日学生问题为中心》,这是一个新的课题研究。沈海涛的《大正时期日本外交的中国认识》(日本雄山阁出版社,2001年)也涉及到日本對中国赴日留学生的看法的研究等等。

3.日本对新中国时期的认识(1949至今)

这一时期的日本中国观研究相对要少些,论著并不多见,以论文为主。如以传播学作为研究视角的有:屈彩云以《中央公论》作为主要的原始史料,认为“战后绝大多数日本人从战前的蔑华、侵华的误区中走出,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认识、理解中国”。[14]诸葛蔚东通过分析部分日本的综合杂志,总结其中国的形象和现实的目的之间的关系[15]。

以日本的政治、文化界的中国观作为考察对象的有:诸葛蔚东通过对战后日本中国学的解析,勾勒出日本中国观的形成和变迁[16]。殷燕军通过对一些调查资料和日本中国学家的言论进行研究,认为冷战后日本学术界、舆论界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负罪感逐渐消失,并将在之后日本对华的政策中体现出来[17]。

对个人的研究也不少,主要集中在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家、文学家等。如:汪平以1999年在中国出版的《东史郎日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军国主义和大正时期的民主主义对东史郎的战争观、天皇史观和中国观的双重影响[18]。尚一鸥从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中探讨其中国观,认为“他笔下的中国形象,既是为创作规律所制约的产物,也是日本文化立场和价值的翻版”,“未能超越近代以来日本人的傲慢和偏见,充满了复杂感情和矛盾心理”。 [19]

结语:成就和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研究日本中国观论述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综述文献中关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语言、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认识;第二,分析中日交往史上的主要人物、历史事件;第三,以日本与中国相关的机构、团体等做为观察对象,剖析其所反映的中国观。

国内研究较为深刻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日本的亚洲主义思潮,日本中国学对中国的认识以及其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日本游记、日记等原始史料中反映出的日本浪人、文人对中国的认识等等。并且从日本个人或者群体的文学作品、日记中发掘线索的研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但是比较大的问题是史料的发掘和实证研究不足,难以形成系统的体系。

参考文献:

[1]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12.

[2]史桂芳.近代日本的亚洲观及其对中国的侵略[J].长白学刊,2002(5):42.

[3]安善花.近代日本中国观的变迁及其东亚强国地位的确立[J].日本学论坛, 2008(3):21.

[4]徐静波.村松梢风的中国游历和中国观研究——兼论同时期日本文人的中国观[J].日本学论坛,2001(2):41.

[5]牛建科.试析日本国学家的中国观[J].延边大学学报,2007(8):23.

[6]王明星.锁国时代日本漂民的中国观[J].日本问题研究,1998(3):33.

[7]冯天瑜.日本幕府使团所见1862年之上海[J].近代史研究,1999(3):27.

[8]曹国伟.日本游记中的晚清中国印象[D].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8.

[9]李廷江.日本財界和辛亥革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124.

[10]王美平.辛亥革命时期北一辉的对华观[J].南开学报,2012(1):22.

[11]周颂伦.石桥湛山与吉野作造的中国观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9.

[12]龚咏梅.试论近现代日本中国学与日本侵华政策的关系[J].湖南社会科学,2001(1) :23.

[13]万鲁建.抗日战争前日本陆军的中国观[J].军事历史研究, 2007(2) :35.

[14]屈彩云.从<中央公论>看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日本人的中国观[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2) :31.

[15]诸葛蔚东.日本综合杂志中的中国[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1.

[16]诸葛蔚东.战后日本知识界与中国[J].开放时代,2004(1):43.

[17]殷燕军.冷战后日本舆论界学术界对国际形势和对中国的认识[J].日本学刊,1995(2):27.

[18]汪平.东史郎日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5.

[19]尚一鸥.村上春树的中国观[J].国外社会科学,2009(3):28.

猜你喜欢
日本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日本元旦是新年
探寻日本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黄金时代》日本版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美哭了的日本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