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悠”没白忽悠

2014-07-04 18:33张红阳
青年文学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忽悠

摘 要:自从2001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在小品《卖拐》中用上了“忽悠”一词后,“忽悠”两字火爆得家喻户晓,人尽皆知。“忽悠”一词系方言,虽说字典中很早就收录了这个词,但其中的意义与现如今人们想表达的意义是不同的。由于东北文化和名人的双重效应使得“忽悠”一词真的就要忽悠进普通话了。这篇论文中我想研究一下“忽悠”这个词在如今社会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东北方言;东北文化;忽悠;时下流行

作者简介:张红阳(1991-),女,朝鲜族,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专业2010级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 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1

一、“忽悠”一词的来历

要是追述“忽悠”一次的来历,从资料中查到的最早的就要说到《庄子》了,在《庄子·应帝王第七》中说道:“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在这个故事中说到,南海的帝王名字叫倏,北海的帝王名字叫做忽,中央的帝王名字叫浑沌。倏与忽相遇在浑沌之地。在这个故事中,最早的提到了“忽”与“倏”,大概是当时老百姓的都把其中的“倏”(shu)错读成了“悠”(you),于是最早的“忽悠”便出现了。虽说与我们现在说的意思与这个大相径庭,但是“忽悠”一词还是最早的出现了。

但是要说“忽悠”一词的盛行,距离庄子的时代可是太远了。假如时光倒流至2004年,如果给您如下几个新闻标题,试问全国除东北人以外还有多少人能看的懂。(1)少拿“喝油漆”忽悠消费者。(2)“主动防御,你在忽悠谁?”

但是现如今不同了,今天人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听到“忽悠”这个词,对于全国人民来说“忽悠”这个词已经不再陌生。自从2004年央视春晚中赵本山的小品《卖拐》中,赵本山连蒙带骗的把本是双腿健全的范伟给忽悠瘸了之后,“忽悠”这个词便一炮打响,红遍全国。“忽悠”好像一下子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无论是严肃的会议场合,还是轻松的朋友聚会,人们总可以自然的说出“咱可别忽悠了”。貌似玩笑的一句话,别说还真是说出了其中的韵味。“忽悠”一词不仅忽悠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连教授们也不得不承认“忽悠”一词已经进入了普通话之中。宁夏北方民族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晓亮在一篇文章中承认由于东北文化的传播和名人效应的双重作用下,“忽悠”进入了普通话。学者王晓岚也认为“忽悠”一词从东北走向了全国。

二、“忽悠”一词的含义

1988年出版的《汉语大词典》中,对于“忽悠”的释义是这样的,“忽悠”,晃动。在陶尔夫的《伐木者的旅行》中曾写到“忽悠一下栽下去,只见眼前一片乌黑。”管烨的《不要让汽灯灭了》中也曾写到“离火线三四里地,大炮咕咚咕咚,把房子震得直忽悠”,在这两段文字中提及的“忽悠”都是晃动的意思,人可以忽悠晃,房子可以忽悠晃。199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也把“忽悠”一词释义为“晃动”。“国旗被风吹得忽悠。”这里所讲的“忽悠”是指“晃动”的意思,形容物体和人的动态。与目前所流行的意思并不相同。

网络上,人们对于“忽悠”含义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人认为“忽悠”就是“骗”的意思。有人认为“忽悠”是喜欢漫无目的的胡说八道。新华网“非常语言要的就是这个味儿”中谈到东北方言时这样写道“牺牲了范伟一个人,赵本山把‘忽悠一词彻底地忽悠给了全国观众,一句‘别忽悠啊,既包含了一种怀疑、质问和试探,又不至于过于直白地表达不满,看来本山大叔真是干了件实事,不忽悠。”

说到“忽悠”的含义,其实它是个中性词,但是人们都喜欢把它归为贬义词。如《东方今报》2005年7月15日登载的《网络调查别“忽悠”人》中讲到某网站公布了一份不负责任的心理调查报告,报告中称,在十大城市排名中,宁波市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的百分比最高。这里的“忽悠”就是指不着边际的说话。再如《日本新华侨报》2008年11月24日发表《谨防“Chimerica”一词的忽悠效应》中提到的“忽悠”也是“欺骗”的意义。

关于“忽悠”一词目前所流行的含义,还没有准确的描述。但是人们好像已经很清楚它的含义,并以其“夸大事实,设圈套引人上钩、诓骗”的意义运用于正常生活中。这也就意味着“忽悠”以这个含义进入了普通话。其实,在我本人看来,“忽悠”一词是有着自己的韵味的,如果把它就简单的翻譯成“骗人,诓骗”是对“忽悠”一词的曲解,它并没有“骗”这个词这样重,如果我们想表达被人用花言巧语以不正当手段窃取走自己的大数额财物,这时候用“忽悠”就不合适,这是“骗”,是一种触犯法律的行为。而当我们自觉的选择使用“忽悠”一词的时候,一般带有一种玩笑的态度,很少会在正式的场合用到“忽悠”一词。而“忽悠”一词一旦说出口又不乏带着一种幽默的气息,“您可别忽悠我了。”总是比“您可别骗我了。”让人觉得轻松愉快。所以,“忽悠”一词本身带着它独特的气质出现在人的口头交际之中。就正如,一个外国留学生像我们询问“忽悠”的这一词的含义时,我们应该立刻就会想起“不太正式的骗人”等这样的意义并向其解释,那么“忽悠”一词是不是就意味着忽悠到了国外呢?

三、“忽悠”一词的影响

“忽悠”有两个含义,但它是以“夸大事实、闹腾、诓骗”的意义进入普通话的,其原因在于它是伴随东北文化进入的。东北方言具有它自身的特点,总是给人以幽默、实在、豁达、开朗、爽快的感觉,能够被人民接受和喜爱。东北人的幽默,不仅逗笑了全国人民,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塑造了一批著名笑星,正是这一批东北笑星演的小品和热播的东北电视剧所传播的东北文化特别是东北方言逗笑了人们,使广大观众都开始关注、接受并喜爱东北文化和东北方言。所以,像“忽悠”这样的东北方言也就火了起来。不仅东北人在生活中广泛使用,不难听到全国其他地区的人们也会操着自家的方言说起“忽悠”这词,还真是不一样的听觉效果。甚至连来到中国的外国友人们也在使用“忽悠”这一词,别管人家用的对与不对,“忽悠”这词人家知道。由此可见其受欢迎的程度,虽说“忽悠”在正式的场合不能完全的释义为“骗”,但是“忽悠”一词也确实为一些场合带来了一丝轻松,而使得“忽悠”一词的广泛试用,看来这“忽悠”一词真的没白忽悠,就这样忽悠进了普通话。

参考文献:

[1]. 张晓亮.《语文月刊》2007年1-2版《忽悠进了普通话》

[2]. 王晓岚《咬文嚼字》2006年2版《“忽悠”:从东北走向了全国》

[3].《重庆晨报》2006年5月26日《方言—非常语言生力军》

[4]. 莫邦富《日本新华侨报》2008年11月24日《谨防“Chimerica”一词的忽悠》

猜你喜欢
忽悠
哈佛教育的最大特点:敢问、敢说、会“忽悠”
管仲的“忽悠”
揭秘五大保健品的“忽悠”套路
比政见:谁更会“忽悠”选民
有多少“忽悠”成为房价高涨的借口
管仲的“忽悠”
允许自己被人“忽悠”,是一种智慧
李肇星:基辛格被“忽悠”去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