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隐喻视角下的诗歌翻译

2014-07-04 18:33郝鑫
青年文学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主题意象

郝鑫

摘 要:诗歌作为一种再现人类思想情感的文学艺术。诗人一般将抽象的情感以具体的物状表现出来,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之为隐喻。故笔者认为在实际的诗歌翻译工作中,异化策略比归化策略更有利于传达源语文化信息,更忠实于源语诗歌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诗歌隐喻;异化策略;隐喻结构;主题;意象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1

一、诗歌与隐喻

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歌的美在于它的曲折和含蓄,能给人以感心动耳之魅惑。而诗人则常常借助于众多具象的物状将自己抽象的情感世界表现出来,这一表现过程就是一个隐喻的过程,因而也有人将隐喻视为诗歌的“生命原则”。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实现诗歌意象传达的最佳手段则是隐喻,并以此营造出清韵悠远的诗歌意境,因此意象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隐喻思维的特征。所谓“拟容取心”、“以少总多,情貌无遗”都说明了诗歌与意象的关系。比如,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当中“人”、“黄花”,取其相似之处,将情感寓于可感的物象之中,更添了些灵性和美感。再比如《红楼梦》林黛玉的“咏菊”,表面上是咏菊,实则以“菊花”这一文学意象表达自己孤高自芳的君子情怀。如此诗人总是通过“意象”隐晦、含蓄的表达自己的情感,稱之为意象隐喻,与诗歌的隐喻结构共同构建成“诗歌主题”。这种意象隐喻,同样广泛地存在于英文诗歌中。

从一定程度上说,理解诗歌的关键是对诗歌隐喻的把握。因此,基于诗歌隐喻观,诗歌翻译应以主题思想的传达为主要目的,如何取舍诗歌翻译策略主要以是否有利于主题的传达为依据。

二、归化与异化

归化法和异化法可以说是20世纪翻译策略发生文化转向的产物,且呈现出不同文化态度,反映了译者对源语言文化语境和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反应和取向。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响应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言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但仅就诗歌翻译的特点而言,诗的格律、音韵、以及诗的离合特征等都是不可翻译的语言现象;相反,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与隐喻结构所创作的主题思想是可以通过意象和结构转换来传达的。

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诗歌翻译应以异化策略为主,以利于更加忠实地再现诗歌意象和隐喻结构所构建的诗歌的主题思想。例如:关于《红楼梦》第六回“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翻译:

“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杨宪益译)

“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Hawkes译)

作为译者,杨宪益的目的是想尽可能地多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是以想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为对象的,因而基本上遵循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即采用了异化的方法;Hawkes是以一般英美读者为对象,采用了归化的方法,使译文更加贴合译入语读者的思维跟语言习惯。

总之,由于诗歌意象翻译的约束性,异化翻译策略更能保持源语的文化特质,有效的促进文化交流,因此诗歌意象翻译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

三、诗歌的异化翻译与翻译的差额分析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性,中英文诗歌中意象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很多时候对双方读者来说仍是一种异质的文化。因此,在采取异化翻译策略进行诗歌翻译的过程中,为保留源语语言文化的特征,很有可能会构建起一个异域的语境,而这对目的语读者来说是一种新奇且陌生的文化。同时如何尽可能地减少文化信息流失,实现低差额翻译仍然是诗歌翻译的一大难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异化翻译策略,是将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当中去,它不仅强化了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差异,而且保证了传译文本的能力。基于这种认识,如果以诗歌隐喻观来讲,那么诗歌翻译的等值内涵应该是“如果原文的概念隐喻被成功移植到译文中,可以说译文成功地表达了原文的主题,反之则失败。”下面以庞德对《玉阶怨》的翻译为例说明这一观点。

玉阶生白露, The jewe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te white with dew,

夜久浸罗袜。It is so late that the dew soaks my gauze stockings,

却下水晶帘,And I le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

玲珑望秋月。And watch 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贵妇久盼所爱不至,寂寞和惆怅的心情。庞德运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几乎保留了原文所有的意象,体现中国文人的“心即是物,物即是心”的审美观。而这些意象叠加形成的意象隐喻—“玉阶”、“白露”、“水晶帘”、“秋月”营造出一种清冷幽怨的氛围,投射到“人”身上,则体现出其愁怨之深,完整的转化了原作的概念隐喻,再现了诗歌的主题思想。由此可见,异化翻译策略是在实现“传译文本”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了翻译差额,实现异域性文化的传播。

四、结语

诗歌是一种饱含情感且韵律优美的高级文学形式,与隐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把握好诗歌隐喻便可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故在诗歌隐喻视角下,我们重新构造了诗歌翻译的等值内涵,充分考虑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以实现诗歌主题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转化。由此看出,诗歌隐喻观为诗歌翻译工作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为译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年7月

[2]张沛:《隐喻的生命》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3]季广茂:《隐喻视野中的实行传统》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4]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1999年

[5]杨岸琳:《意象:作为中外诗歌艺术中的存在—庞德之“象”与北 岛之“意”》

[6]徐韬:《诗之魅惑》

[7]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年

[8]周胜蓝:《论庞德<华夏集>翻译中异化策略的运用》 重庆交通大 学学报 2009年12月

猜你喜欢
主题意象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意象、形神
浅谈中国侠文化背景下的武侠电影
《风雨哈佛路》的主题评析与文化解读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五步走”
岩井俊二的青春片摭谈
近十年武侠电影主题的新探索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