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Numbers and Omens”一文主要介绍了数字1-9在汉语语言文化中的深层内涵和功能外延。文章之中除大量运用俗谚和俚语外,还贯穿了不少关于中国民俗学的知识和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以及关于中国古代《易经》和占卜术的有关玄学知识,除此之外,还涉及了现代的一些关于数字的网络语言及文化。本文将以“Numbers and Omens”一文为例,重点探讨在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文化课的必要性,呼吁有关院校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数字;文化课 ;文化素养
作者简介:李菊英,女,汉族,籍贯:湖北天门,湖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2
引言
“Numbers and Omens”(数字与吉凶)一文主要介绍了数字1-9在汉语语言文化中的深层内涵和功能外延。数字除了表示事物的数量或次序外,在语言中的内涵和功能不断泛化,人们赋予了他们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不同文化中,他们虽有共同的规律,但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全文1986个单词,词汇难点多,而且文章之中除大量运用俗谚和俚语外,还贯穿了不少关于中国民俗学的知识和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以及关于中国古代《易经》和占卜术的有关玄学知识,除此之外,还涉及了现代的一些关于数字的网络语言及文化,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由此,笔者认为,从理解这篇文章看,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知识体系,重视学习文化课,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拓宽语言学习内涵。
培养人文素质绝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点滴积累。当前,学生普遍忽视中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完整知识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厚重的文化背景知识是掌握和熟练运用外语的强大后盾。外语专业的学生以文化为载体担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因此,培养人文通识型通用人才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耶鲁大学时重视人文教育的世界一流大学之一。基于“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生活”的办学理念,“开设人文教育计划课程培养学生宽容,尊重,公正和坦诚的精神;开设古代和外国文化艺术课程培养学生超越自己看时代的能力;开设社会科学课程培养学生思考人类命运的见识”(蔡达峰,2006)。我国也提倡人文教育。教育部在1998年2号文件《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人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教育部在2010年下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所谓的“信念执着,品德优良”正是凝练人文素质的精华。以笔者讲授“Numbers and Omens”一文的经历看,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对于这样一篇文化涉及面比较广的文章,翻译起来困难重重,理解颇费工夫,由此,笔者认为,大学英语专业必须开设文化课,使学生学好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1.要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
以“Numbers and Omens”一文为例。该文谈到西方人只对数字十三敏感,而中国人对于数字有一整套观点和哲学,而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必须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区别,这对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很有必要,也大有裨益。
2.要学习古代汉语。
在谈到数字五时,该文作者对五福临门中的五福解释为long life, wealth, health, ethical life and a peaceful death,有人把它翻译为“寿,富,康宁,修好德,考终命”,这么地道的翻译如果没有深厚的中国古代汉语知识做基础,是断然做不到的。
3.要学习现代汉语。
该文中提到作家肖敏和她的北京老家的新年习俗,作为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不能不对现代汉语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有所了解。不仅如此,该文还涉及了一些现代网络数字语言,如66大顺,8168(发了又发)。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对于眼下流行的网络数字语言也要有一定的了解,如886(拜拜啦),5201314(我爱你一生一世),77543(猜猜我是谁),1573(一往情深),9958(求求我吧),70885(请你帮帮我),55646(我无聊死啦),6785753(老地方不见不散)等等。作为学习者,也要与时俱进,学习一些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语言和文化,网络数字语言是其中之一。
4.要学习中国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
我们中华民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文化的历史性和文化的多样性,使其内涵奥妙无穷。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华地域文化以其独特的风土人情,语言词汇及文学艺术表现不同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的鲜明特色,可谓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具有极大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作为大学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历史性和多样性有所了解。从大处讲,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从自身发展的角度讲,广博的知识面和知识储备更有利于自己学习和理解事物。以“Numbers and Omens”一文为例。该文援引了大量的俗谚和俚语,还有不少关于中国民俗学的有关知识,来解释1-9这几个数字的内涵和外延。举例如下:“If the moon has a halo, it will be windy”(月晕知风础润知雨); “Three yang make good fortune”(三阳开泰)等等;娄祝匡教授在《中国民间习俗》中提到古代人结婚前送聘礼时,会附上一张礼帖,详细记录每一件礼物,其措辞颇有讲究,譬如鸡鸭会写成“four wings of poultry”(徳禽四翼),金手镯写成“金镯成双”,蜡烛写成“喜烛双辉”,决不允许出现单数。向女方问名,生辰八字或者互换庚帖时,写法就更讲究了,比如“The groom(or bride) i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six month of his (her) twentieth year, having been born in such-and-such an hour”(“男某某乾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時建生”以及“女某某坤造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某时瑞生”),所用字数也要凑成偶数,如果缺一个数字,就加一个吉祥的数字。除此之外,课文还提到中国人结婚送礼金不能是单数,还讲到福建地区的葬礼习俗以及老人做寿的习俗(69岁生日和79岁生日当70大寿和80大寿来过,因为9代表一个大数,是一个极限数字,越过了9就不吉利了)。
上面大量的例子证明要理解并翻译这么高深的文字,如果对于中国古文化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缺乏了解,是十分困难的。
5. 要学习老子的思想,孔孟之道以及毛泽东的哲学。
“Numbers and Omens”一文除了运用不少俗谚和俚语以及关于中国民俗学的知识外,还贯穿了中国古代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以及关于中国古代《易经》和占卜术的有关玄学知识,比如《易经》里1到10 这十个数字都有一定的意义,怎样理解?三阳开泰的说法也源自《易经》,是什么渊源?在谈到数字三时,该文援引中国民族学者黄博和的说法。他说,中国人一向青睐数字三。打开任何一本汉语词典,随处可见由数字三或其倍数构成的词组,各地的谚语和俚语中更是不计其数。他指出,中国人喜欢“三”字的一个原因是,三表示“多”。《老子》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无到有, 从有到无限,“三”起着关键作用。在解释五的内涵时,作者引用了五行之说和孔孟儒家的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的思想。
在同一篇文章里呈现出如此之多的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以及《易经》这么高深的学问,理解之难,对阅读者的知识面要求之高,可想而知。在笔者执教的大学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一人能完全理解并翻译“Numbers and Omens”一文。其原因在于,除了课文的难度之外,更主要是因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忽视自己的母语——汉语的学习,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一个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学习文化课,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就像沒有一个人能认全汉字一样,也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掌握中华文化。越是如此,我们越要广泛深入的学习中华文化,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更何况,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熟练掌握英语的人数与日俱增,英语专业学生渐渐地失去了竞争中的有力优势。面对新形势,笔者认为,构建完整性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大力加强人文素养,可以使所学知识内化,具备再学习的能力,迎接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乃银.英语泛读教程(第二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严轶伦.全球化浪潮下英语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应对性和完整性——对课程设置的调查与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01):143-146.
[3]弥沙,武卉昕.试论英语专业学生完整性知识体系的建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66-68.
[4]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重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9):49.
[5]胡文仲.英语专业“专”在哪里?[J].外语界.2008,(06):20-26.
[6]刘骏,傅荣.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