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坤 王右磊
摘 要:一代贤相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历代传诵的名篇,其思虑之忠纯,言辞之恳切,俨然一代贤相忧君报国的正气之歌。《出师表》一文充分显示了诸葛亮对后主刘禅的明谏之切,然而透过其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读到他深深的隐痛。
关键词:诸葛亮;《出师表》;隐忧
作者简介:王亚坤,男,1987年生,河北省邢台市第二十六中学教师;王右磊,男,1986年生,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第一中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01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出师表》一文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北伐曹魏时呈送给后主刘禅的劝勉励志之辞,其思虑之忠纯,言辞之恳切,俨然一代贤相忧君报国的正气歌,遂成传诵千古的名篇。
“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凡读过《出师表》的人,无不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君报国的坚毅精神和耿耿忠心所感动。诸葛亮忠心耿耿,所以《出师表》一文对后主刘禅明谏之切,然而透过其字里行间,我们还可以读到一代贤相的深深隐痛。台湾著名作家、评论家李敖在谈到《出师表》时即指出“诸葛亮写《出师表》,我们只看到他明谏之切,却没有看到他的隐痛之深。”诸葛亮的隐痛在哪里呢?在李敖看来是“他所支持的,竟是不能成大格局的、不成材的阿斗。他在这样的情况下鞠躬尽瘁,当然是很痛苦的”。李敖之言确为的论,结合特定历史背景,我们不难发现诸葛亮的隐痛在于益州疲敝和刘禅闇弱。
《出师表》是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临出征时给后主刘禅的上疏。“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其篇即犀利地向后主刘禅指明了蜀汉政权所面临的险恶形势。刘备去世后,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形势已然形成,而蜀国在三国中最为弱小。益州疲敝是诸葛亮的隐忧,同时也是他执意出师北伐的原因所在。两者看起来矛盾,其实不然。我们知道,诸葛亮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战略路线是“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三国志·诸葛亮传》),这是其在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时就已明确提出的。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和进军路线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后来形势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猇亭之战,荆州被吴国夺取,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乘机发动叛乱;这时候魏国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中心地区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据明显优势;吴国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蜀国偏安于西南一隅,面临着内忧外困的险恶形势,所以诸葛亮直陈“益州疲弊”,就是指这种局面。这种局面之下,再想通过原定的战略计划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就十分困难。为此,诸葛亮用了五年的时间为伐魏做准备。与吴国修好,内政平稳,“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出师伐魏的时机相对成熟。其实,即便如此,蜀国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希望也十分渺茫。因为就魏蜀吴的综合实力而言,蜀国最为弱小,是最不可能吞并他国,统一天下的。作为一代贤相,诸葛亮对此当然十分明了,然而他为什么偏偏知其不可而为之呢?这正在于诸葛亮抱定有“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是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君报国的坚毅精神使然。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当然是有隐痛的,他的隐痛就是益州疲弊——蜀国弱小,国家前途命运险恶。
《出师表》一文之所以能明谏之切,其原因正在于诸葛亮对对后主刘禅有着深深的隐痛——“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於春秋,朱紫难别”(《三国志·董允传》)。刘禅为人闇弱,十七岁继承大统,诸葛亮上《出师表》时他不过二十岁,闇弱加上年幼,不善治国是自然的事。对外发动战争需要有稳定的国内环境做支持。诸葛亮出师北伐需要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才可无后顾之忧而专力伐魏。刘禅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诸葛亮率军出师而国内政局不稳,必然会影响前方战事。因此,国内政局是诸葛亮出师后最放心不下的问题。出师北伐是既定的战略国策,也是诸葛亮效忠先主后主的职分,如今时机相对成熟,可以说势在必行,既出师又不放心国内之政局,所以诸葛亮在《出师表》的上疏中不厌其烦地劝勉闇弱的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又向他举荐贤才,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刘禅是闇弱的,这是诸葛亮的隐痛,他心知肚明,但只能默默承受。虽然刘备托孤时有如刘禅不可辅佐诸葛亮可自立为成都之主的话,但作为忠心耿耿的臣子,诸葛亮断不会那樣做,而只能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去辅佐刘禅。隐痛所在,痛而不可言。诸葛亮只有通过表达自己的忠诚之心,来再三劝勉刘禅的暗弱不察,这正是诸葛亮上《出师表》的核心思想所在。“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上《出师表》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其中的涕零想必有隐痛的成分。我们读《出师表》不能仅仅看到诸葛亮对蜀汉的拳拳报国之忠,还应当深刻地体察到他的隐痛。
总之,《出师表》一文之所以对后主刘禅明谏之切,其原因正在于诸葛亮对蜀汉国势和后主刘禅有着深深的隐痛。读《出师表》,我们在感动诸葛亮的忠心报国精神之余,更应当深刻地体察到他的隐痛。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