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小说对“看客心理”的批判

2014-07-04 09:28戴卫婷
青年文学家 2014年9期
关键词:鲁迅

戴卫婷

摘 要:鲁迅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作家们中间的领军人物,同时又是获得了世界认可的新文学的典型作家。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众多作品曾经被郭沫若评为“现代文化上的金字塔”。他一生都在做着批判国民性的工作,而在这其中,对看客的批判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在他的作品中,“看客”这一群体以及“看客心理”都有涉及和详细的阐述,对于这些冷漠的看客,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对于这样的一种“看客心理”,鲁迅先生是厌恶的。透过他的作品,我们能窥见“看客”的身影,体会到他的哀愤。但是他却无力去改变,因为在这背后是整个社会的国民劣根性,病态的国民和腐朽的环境成为了妨碍国家前进的最大阻力。

关键词:鲁迅;看客心理;国民劣根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09-00-01

鲁迅先生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很久了,但是仍然有人深深地记着他,正如另一位作家所说的那样:有些人虽然生命停止了,但是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世人的心中。作为一个为了名族崛起而笔耕不辍的勇敢的革命者,他始终不懈地为了民族的进步而努力。鲁迅先生是一名爱国的知识分子,早期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就对国民性开始批判和揭露,他不仅仅是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作家,更是国际性的文学大家。他通过自己的文字严厉地剖析了存在于民众思想中的糟粕,为社会的进步标明了方向。

一.“看客心理”面面观

在了解“看客”一词之前,首先需要了解民众的思想状态和从在于民众思想中的糟粕。第一种是指国民性,也就是不受地域限制与阶级类型限制的民众的共同思想状态与文化习俗。鲁老先生对“国民性的分析”是以历史事实与民族的发展作为基础的,他能够深入剖析存在于民众身上的糟粕思想,并通过自己尖锐的笔锋将其揭露出来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觉醒中国民众的思想,从而实现国民性的优化。不管是从文学的角度还是从民众思想的角度出发,鲁迅先生对存在于国民思想中的糟粕的深刻揭露和犀利批判都深深令人折服。

在《(呐喊)自序》中,鲁老先生提到:一个国家的民众如果在思想上不够强健,那么不管他们的身体如何健壮那么他们也只能是用来做炮灰或者是愚昧的热闹的围观者,这样的民众就算都病死也不足为惜。所以对于鲁老先生来说,剖析存在于民众身上的思想糟粕,指出病态思想状态,并找出医治的方法,是他一身的奋斗目标。从鲁老先生的诗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忧国忧民忧天下。

所谓“看客”形象,是指鲁迅作品中一些普通的人,在鲁老先生的笔下他们貌似只是一群群围观的人,但是又和悲剧的发生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鲁老先生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个愚昧、麻木的面影,他們与主人公一起共同构成作品的形象系列,以画龙点睛之笔,对作品主题的揭示产生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

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揭示最深刻、对“看客”和“看客心理”描写最传神的作品当属《阿Q正传》,这部作品号称“旷代文章数阿Q”,确实当之无愧。在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活生生充满真实感的阿Q,他有血有肉,是当时落后中国的代表,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全民族的国民劣根性。在阿Q的身上,这种“看客心理”是最明显的。

阿Q是一个典型的通过自我麻痹来逃避现实逃避问题的围观者,在一开始,他从城里带来一套思想:认为只要是革命党就是反动派就该被处死,所以他便四处炫耀自己是如何杀死一个革命党人的事情,逢人便说看革命党人被杀是一件享受的事情,但是当革命党出现以后,他却又要顺从他们。从他对革命党人前后判若两人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他身上不但存在着想要改变的想法,同时在这种想要改变的想法中又有狭隘的报复心理。阿Q以冤死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死得糊涂,在他被处死之前,街坊邻居们挤挤嚷嚷地跟在他后面,走了很长的路不是为了给他送别而只是为了看热闹。可怜的他最后看见围观者狼一样的眼睛,在那一刻,他才开始真正地了解了所谓“看客心理”。再看看我们这些围观看热闹的人,他们还意犹未尽认为还是砍头的是形式比较能如得了他们的眼。其实他本身已经成为了他之前所看的那些人的悲剧的重演,他顿悟了,可他的生命却也走到了尽头。

透过以上对鲁老先生笔下阿Q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得出:鲁老先生对“看客”这一形象的描写看似轻淡粗糙,但所刻画出来的形象却是非常逼真,将那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人性的病态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鲁老先生通过自己严谨细致的角度与锋锐的笔尖,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丑陋的一面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丑之为丑的根源性,让我们看到了改变社会形态与取得民族独立的必要性与紧急性。

二.“看客心理”与传统文化的现实思考

存在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是“以民为本”、“孔颜人格”等等。不过也正是这些思想在教育国民的同时麻痹着他们,束缚着他们,欺骗着他们,毒害了他们。如果一味盲从,那么它将成为扼杀国民个体性阻碍他们发明创造性发展遏制他们生产力,影响社会发展进步的刽子手,在这样的思想制度之下培养出的国民只能永远做低眉顺耳没有生命力的奴隶。传统文化就像一条完整的铁链,在先秦时期基本已经定型至于之后的一些变化也是微乎甚微的。

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看客们,无不管是电影中观看杀人的我国民众,还是酒店里面的员工、店长还有喝酒的人们,或者是祥林嫂、鲁四老爷等,鲁老先生都是借助这些人物的悲惨命运,血泪遭遇来对当时那个黑暗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中的糟粕部分进行控诉,同过自己的文字将一幅幅让人不寒而栗的旧社会的杀人不眨眼的罪恶现实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警醒了那个时代无数的爱国者勇敢地站起来为民请愿,为革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同时也让我们这一辈的人更好地认识历史,珍惜当下生活的来之不易。

中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与统治阶级的对人民思想麻痹,造成了国民性的愚昧与社会的落后。面对眼前国家的衰落与即将灭亡,站在改革前沿上的鲁迅向国民高呼——拒绝“看客心理”,为祖国母亲的繁荣而奋斗。

小结

通过对鲁迅小说中体现出的“看客心理”的分析与研究,我们能够看到他的良苦用心:他通过揭露和批判民族的劣根性,希望为处于变革时期的中国找到新的出路。可以说,对看客心态的揭示和批判,是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他对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

[2]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鲁迅
鲁迅防窃
鲁迅,好可爱一爹
孔乙己
鲁迅虚拟(外一首)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阿迅一族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解读鲁迅《呐喊》内部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