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文言文教学要返璞归真

2014-07-04 04:30刘志刚江明霞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现状策略

刘志刚+江明霞

内容摘要:中职生古文读得少,文言知识储备少,怕学、厌学情绪较严重。文言文教学比较被动,效果不太明显。教师缺乏成就感,学生缺乏自信心。针对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从“夯实内功,激发兴趣”“重视朗读,指导务实”“模糊翻译,领悟大意”“做好归纳,掌握规律”四个方面探讨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文言文教学 现状 策略

一.中职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方面

古文在生活中使用较少,对学生来说实用性不太强;语意和白话文相去甚远,以学生现有的文言知识储备,读懂确有难度。学生认为“无用”又难懂,所以不爱学。

文言文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字词句的知识,还应该背诵一些课文。而背诵没有足够的时间,每周轮到一二个早自修读语文,那二三十分钟可以说是杯水车薪,况且“齐读”,大部分学生“和尚念经”。无意识的朗读,有什么效果呢?语文课上教师忙于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读的时间不够多,学生能在三四天中背一篇古文,不容易。读得少,背得少,对课文生疏,学过了也没多大印象,收效甚微。

(二)教材方面

4册语文课本,每册要求学的文言文只有1—3篇,整个高中学下来,不到10篇,覆盖面何其小!学得少了,对文言文知识的熟知程度自然要大打折扣。比如在高一下学期学了《劝学》《鸿门宴》《谏太宗十思疏》,半年之后才会学到《项脊轩志》《游褒禅山记》《赤壁赋》,刚熟悉了文言文的5种现象,过半年早忘光了,再碰到文言文又得从头再学,始终进行着“学——忘——学——忘”的循环。

(三)教师方面

厌学抑或是职高生的“积习”,一些教师过于“悲观”,对学生不够自信,有时觉得讲得再多再好,他们就是木瓜脑袋学不进,他们自甘“堕落”、不学无术,我们何必硬要“逼鸭上架”,非得让他们把文言文学好?况且统考都是考练习册上的原题,背背答案即可,于是文言文教学相当“宽容”:朗读、背诵、识记、理解等环节并不实抓,学生掌握得怎样就可想而知了。文言文教学的使命从大的方面来说是为了引领学生读懂古文,了解古代文学,学习并汲取祖先遗留下来的文化精华,继承丰厚的传统文化,显然只应付统考的教学是很悲哀的。中职文言文教学要返璞归真,提高实效。

二.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的对策

反思学生、教材、教师三个方面,学生学不好文言文的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客观的如教材,现在刚刚改版,变原来的单元学习为分散学习,减小压力,但篇目仍然显少。教师应摆正心态,不要抱怨学生基础差、态度差,应牢记肩上的责任,对学生充满信心,用心经营文言文教学,提高实效,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我们这里多“拿”一点去。

(一)夯实内功,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牛不喝水强按不低头”,如果我们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好的讲解和引导也是白费。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举行古诗文朗诵会、文言知识竞赛,组织观看《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荆轲刺秦王》等影视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学习文言知识。本文仅从教师夯实内功方面加以阐述。

1.精心准备,认真做好朗读、查阅、背诵的“作业”

要求学生读课文,教师必须在课前认真地吟读。把握准字音、感情、语调、语速等。查找与课文有关的材料,吃透教参,对文章创造性地理解。以教参为唯一标准,照本宣科,变教学为搬教参是不行的。上《鸿门宴》前,可阅读《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网上查阅了有关资料,全面地了解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物。教参把项羽的失败归结为他寡谋轻信、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为了引导学生明理做人,我们可对课文进行大胆解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人和事,培养他们主动积极地读文章、去思考的习惯和大胆质疑的精神。

2.吃透文本,充分挖掘文字、人物、情感的美感

大纲要求学生“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备课时,要充分发掘文字、人物、情感、思想之美;课堂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文章迸射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欲望,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大部分文言文故事性很强,在导入新课或讲解人物形象时,可穿插讲述与之相关的人物或情节,教学《鸿门宴》时,可讲述与刘邦有关的人物故事,如吕后、韩信、蒯通、张良、萧何等,还补充刘邦和项羽的其他故事,使学生对刘邦、项羽等诸多人物有比较立体的认识,充分感受到人物形象的异彩纷呈,也能更全面、更深切地了解楚汉这一段历史的形貌,拓宽视野。讲解《鸿门宴》情节的三起三落,项羽由主动变为被动,刘邦由被动转为主动,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曲线美”。

“有情人”铸就华章,每篇文言文都是先贤的心血凝成的,都具有独特的个性。教师不要拘泥于对文本的解读,可适当地拓展文本的外延,课内与课外互通,倾力挖掘文本中蕴涵的美的因素,吸引学生主动去“拿来”,牵引学生乐学。当然过分地强调对文本内容美的挖掘而忽视了对文本词句知识的掌握也是不行的,要处理好文和言的关系。

(二)重视朗读,指导务实

诵读法是中国几千年来语文教育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古人喜欢吟读,一天到晚手不释卷,不少人“读”出了学富五车之才,经天纬地之能,足见读的功效。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少读、多读、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他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学生文言基础较差,文言语感较弱,文字意义生疏,停顿断句等常识陌生,“读”能改善这一消极状况,应该摆在文言文学习的首位,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课堂上指导读、训练效果更好,教学中采取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小组读、全体读、领读;情景读、配乐读、表演读……形式应多样,“读”,出感情,出语感,出词义,能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弥补学生文言文“先天”的不足。

在教学中范读、教读也必不可少。通过老师的范读、教读,使学生掌握字音,正确断句。不少教师忙着赶任务,常常省略了范读和教读。我发现,老师没教读的课文,学生读错的字音和句读,后来怎么纠正仍会读错,而这一错也许就是一辈子!

读是学生直接接触文本的开始,要找出生字、通假字、异音字,弄清字音、字形,对照注释,约略知道大意。读多了,能理解大意,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大纲要求学生熟背一定数量的名句、名段、名篇,扩大积累,增进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背诵应是学习的升化,每学完一篇古文,可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把它背下来,教给他们背的方法和窍门,如果难背,示范、鼓励、指导、促进多管齐下。背也可分层进行,根据记忆力的差异分配背诵任务,全文、几段、一段或名句,不论多少能背就好。

(三)模糊翻译,领悟大意

教师应把翻译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训练他们对古文的语感。

翻译要求不能高,应讲求模糊性。所谓模糊性就是翻译时只需把握文本大意,不求甚解,因为学生对全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精确地翻译出来。运用模糊思维的方式,采用“组词法”大胆地“猜”词义,不必计较哪个词句读不懂,只要译出文章内容的大致轮廓即可。

大纲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在范读、教读、自读之后,可布置学生课下参照注释,自行翻译。上交译文后,逐一批阅或抽阅,“大肆”表扬译得好的,让他们获得成就感。

讲析文章前,或者先指名翻译,而后订正补充;或者让学生跟着一同翻译。自行翻译、指名翻译、老师点拨或串译难点,学完课文再行翻译,四个回合下来,学生对文章内容就会比较熟悉。

(四)做好归纳,掌握规律

“做一只箩筐锁一个口”,在教学中做好了读、译、学、背的工作后,要进行整合归类,不是为了应考,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并运用所学的文言常识,从而形成文言文阅读的良性循环。

学完之后,可先让学生把课堂上做的笔记,按照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句式、古今词异义这五个方面进行整理,然后,教师对他们的归纳予以分析、评价和补充,还可印发出来,让他们比较系统地进行识记。为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可以开展抢答、小组赛、有奖竞答、演板、抽查背诵、书面短试等形式的活动。如果还想进一步地巩固所学,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句式可使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词句,举一反三;古今异义,则要把古义和今义对照、比较、加深印象。

光让学生识记归纳的知识还不是最佳办法,词句那么多,记不过来。若要减轻记忆的负担,还应找规律。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那是唱高调,他们还没有这个能力,教师得教他们规律,以不变应万变,这样读文言文的难度就减小了。虚词、实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虽然常随语境不断变化,但在古文这一大环境中仍然有一定的稳定性,能找出规律,如虚词用法看位置,词的活用看成分,文言句式看特点或成分变化。应精心挑选典型题目进行训练,巩固和运用所学文言规律和知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需要慢慢积累,教师应在不同的学期制定不同的古文学习目标,在学习新课前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文言知识,温故知新。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最基础的环节,以激发兴趣为大前提,朗读、翻译、拓展、归纳要脚踏实地,不能为完成任务而教学,更不能仅为统考而教学。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课堂上宁可“朴实”些,不浮躁激进,也不“急功近利”,把内容的丰富性、趣味性与词、句、章的知识性、实践性完美地统一起来,返璞归真,达到让学生读懂古文,继承传统文化的根本目的。

(作者单位:浙江平湖市职业中专)

猜你喜欢
现状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