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鹏+周君红
摘 要 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为了避免误入“统一规格、批量生产”的雷区,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个性化学习风格”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某种(些)特定的方式和倾向得到经常的表现,并以特征的形式固定下来进而形成个性。因此,这就需要历史教师采用更多、更灵活的教学策略来适应不同类型的个性化学习风格。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教学 个性化学习风格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40-02
“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呼唤个性”。在对历史教学现实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塑造,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目标和理念之一。而无个性的共性化历史教学往往是毫无生气的“死寂”历史,无生气的历史便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窒息。因此,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大部分历史教师为了避免误入“统一规格、批量生产”的雷区,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方式、学习风格的个性化。然而,也有教师因苦于缺乏对学生不同类型个性化学习风格的认识而无从下手,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为此,我愿浅谈一些历史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的教学策略供大家参考并以求方家指正。
一、个性化学习风格的界定
“个性化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某种(些)特定的方式和倾向得到经常的表现,则形成学习风格并以特征的形式固定下来进而形成个性。以下面图表为例,简要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所蕴含的内容:
1.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引路者,学生应凭借自身的努力学会学习。
2.“自主学习”决不是“孤立学习”“封闭学习”,而是开拓学习,注重同伴互助,合作探究,并借助这种学习形成学力。
3.“自我学力”形成后以特征的形式固定下来,进而形成鲜明的学习个性。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必须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立足“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求得自主、自律、自信。在教学组织上,应明确各个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
二、个性化学习风格的类型
学习是一种生命体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而接纳的过程,也是一个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的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符合每个学生个体的需求和特点以至于形成风格。个性化学习风格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依赖型与独立型
依赖型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或对环境刺激进行反应时,易受外界的事物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依赖于他人的帮助和答案的提供;而独立型学生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轻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经过认真思考而认为正确的答案。
(二)思考型与冲动型
思考型学生擅长对信息细节进行加工,对各种可能性的答案加以评估,注重答案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冲动型学生擅长对信息整体进行加工提炼,给出答案的反应速度较快。
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方式和倾向,了解和掌握他们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风格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因材施教。
三、个性化学习风格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以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最佳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为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类型,历史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地调适、优化教学策略来组织教学。
(一)扬长策略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的教学实践中,我设计了“判断是非比眼力”这一环节,问题是:“请你从发展经济的策略角度分析,下列哪些政策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一组内容是:“政策A1:政府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征粮。政策B1:政府征收固定的粮食税,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的余粮。”第二组内容是:“政策A2:政府取消商品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政策B2:政府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促进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考虑独立型、冲动型、思考型不同类型风格的学生。冲动型的学生通过政策A1与政策B1的整体比较,综合分析,很快给出答案是政策B1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理由是政府征收粮食税后农民可以自由支配余粮,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样不但满足了冲动型学生的个性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也带动了课堂气氛;对于思考型学生,他们喜欢比较分析,善于分析各项政策的细节信息。通过对A1和A2政策的分析得出这两个政策的共同特点是政府在有计划的调配着生产,由政府统一来组织生产和分配,而B1和B2是政策的共同性是政府在减少对经济生产的过度干预。这样就满足了思考型同学的个性需求。当冲动型同学首先抛出答案的时候,思考型的同学就不能满足他们的答案了,认为他们的答案比较单薄,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提供的信息。这时独立型的同学就会通过全面分析和思考后给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了,这两项政策应该要放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来进行分析,这里需要教师给出政策的背景材料。这样,不仅为课堂的教学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使得课堂教学水到渠成,而且也使得各类不同个性的学生多有主体意识积极性的体现。
因此,作为教师能在课堂中采取扬长策略,让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同学都能够参与课堂其中,那么,课堂气氛就自然会活跃,课堂生成就多于灌输,教学效益就自然会提高。
(二)补短策略
补短策略是针对学生的短处或劣势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获得相对全面的发展,避免畸形发展。
依赖型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自己熟悉、喜爱的人的影响。课堂上,老师笼统地问“是不是”“对不对”,很容易使依赖型学生失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和掌握方法的机会。因此,我们应采用补短策略来弥补依赖型学生的不足。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构建和谐历史课堂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此,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时,我设计了一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合作探究任务单。任务单中,我提供了探究的主题:关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原因及效果的探究;探究的方法:多边访问法(访问老师与同学)、阅读提炼法、互相讨论法等;探究的一些辅助资料: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材料二: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其目的就是考虑到依赖型学生以及冲动型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搭建探究的平台,让依赖型学生可以独立操作,让冲动型学生可以全面细致的分析,从而弥补他们个性上的差异。
在小组反馈分享探究成果时,我适时、适当地改变了教学策略:(1)在独立型学生陈述个人见解时,要求冲动型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使他们能够较为具体地学习到思考型和独立型学生的优点,了解那些值得学习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对于依赖型学生有意创设多种认知情景,有意识地让他们去理解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的差异,通过比较,了解内部标准与外部指标的不一致性,逐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通过组织依赖型学生的小组讨论,逐步培养其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谈谈向他人学到了哪些较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依赖型学生的全面发展,弥补他们的差异和不足。
(三)鼓励评价策略
学生对地位和需要的意识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高中生很明显地意识到对地位和威信的需要,表现为从内心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尤其是别人对自己智力活动成果的赞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尊重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坚持评价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以“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三种不同层次的评价方式为手段,及时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对不同风格类型的学生任何有益的举动都要给予恰当的赞许。从而鼓励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形成学力、发展个性化学习风格、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史爱荣,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5).
[2]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
[3]沈怡文.学习方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endprint
摘 要 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为了避免误入“统一规格、批量生产”的雷区,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个性化学习风格”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某种(些)特定的方式和倾向得到经常的表现,并以特征的形式固定下来进而形成个性。因此,这就需要历史教师采用更多、更灵活的教学策略来适应不同类型的个性化学习风格。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教学 个性化学习风格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40-02
“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呼唤个性”。在对历史教学现实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塑造,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目标和理念之一。而无个性的共性化历史教学往往是毫无生气的“死寂”历史,无生气的历史便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窒息。因此,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大部分历史教师为了避免误入“统一规格、批量生产”的雷区,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方式、学习风格的个性化。然而,也有教师因苦于缺乏对学生不同类型个性化学习风格的认识而无从下手,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为此,我愿浅谈一些历史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的教学策略供大家参考并以求方家指正。
一、个性化学习风格的界定
“个性化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某种(些)特定的方式和倾向得到经常的表现,则形成学习风格并以特征的形式固定下来进而形成个性。以下面图表为例,简要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所蕴含的内容:
1.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引路者,学生应凭借自身的努力学会学习。
2.“自主学习”决不是“孤立学习”“封闭学习”,而是开拓学习,注重同伴互助,合作探究,并借助这种学习形成学力。
3.“自我学力”形成后以特征的形式固定下来,进而形成鲜明的学习个性。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必须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立足“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求得自主、自律、自信。在教学组织上,应明确各个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
二、个性化学习风格的类型
学习是一种生命体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而接纳的过程,也是一个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的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符合每个学生个体的需求和特点以至于形成风格。个性化学习风格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依赖型与独立型
依赖型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或对环境刺激进行反应时,易受外界的事物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依赖于他人的帮助和答案的提供;而独立型学生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轻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经过认真思考而认为正确的答案。
(二)思考型与冲动型
思考型学生擅长对信息细节进行加工,对各种可能性的答案加以评估,注重答案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冲动型学生擅长对信息整体进行加工提炼,给出答案的反应速度较快。
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方式和倾向,了解和掌握他们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风格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因材施教。
三、个性化学习风格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以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最佳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为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类型,历史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地调适、优化教学策略来组织教学。
(一)扬长策略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的教学实践中,我设计了“判断是非比眼力”这一环节,问题是:“请你从发展经济的策略角度分析,下列哪些政策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一组内容是:“政策A1:政府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征粮。政策B1:政府征收固定的粮食税,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的余粮。”第二组内容是:“政策A2:政府取消商品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政策B2:政府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促进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考虑独立型、冲动型、思考型不同类型风格的学生。冲动型的学生通过政策A1与政策B1的整体比较,综合分析,很快给出答案是政策B1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理由是政府征收粮食税后农民可以自由支配余粮,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样不但满足了冲动型学生的个性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也带动了课堂气氛;对于思考型学生,他们喜欢比较分析,善于分析各项政策的细节信息。通过对A1和A2政策的分析得出这两个政策的共同特点是政府在有计划的调配着生产,由政府统一来组织生产和分配,而B1和B2是政策的共同性是政府在减少对经济生产的过度干预。这样就满足了思考型同学的个性需求。当冲动型同学首先抛出答案的时候,思考型的同学就不能满足他们的答案了,认为他们的答案比较单薄,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提供的信息。这时独立型的同学就会通过全面分析和思考后给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了,这两项政策应该要放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来进行分析,这里需要教师给出政策的背景材料。这样,不仅为课堂的教学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使得课堂教学水到渠成,而且也使得各类不同个性的学生多有主体意识积极性的体现。
因此,作为教师能在课堂中采取扬长策略,让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同学都能够参与课堂其中,那么,课堂气氛就自然会活跃,课堂生成就多于灌输,教学效益就自然会提高。
(二)补短策略
补短策略是针对学生的短处或劣势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获得相对全面的发展,避免畸形发展。
依赖型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自己熟悉、喜爱的人的影响。课堂上,老师笼统地问“是不是”“对不对”,很容易使依赖型学生失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和掌握方法的机会。因此,我们应采用补短策略来弥补依赖型学生的不足。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构建和谐历史课堂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此,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时,我设计了一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合作探究任务单。任务单中,我提供了探究的主题:关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原因及效果的探究;探究的方法:多边访问法(访问老师与同学)、阅读提炼法、互相讨论法等;探究的一些辅助资料: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材料二: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其目的就是考虑到依赖型学生以及冲动型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搭建探究的平台,让依赖型学生可以独立操作,让冲动型学生可以全面细致的分析,从而弥补他们个性上的差异。
在小组反馈分享探究成果时,我适时、适当地改变了教学策略:(1)在独立型学生陈述个人见解时,要求冲动型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使他们能够较为具体地学习到思考型和独立型学生的优点,了解那些值得学习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对于依赖型学生有意创设多种认知情景,有意识地让他们去理解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的差异,通过比较,了解内部标准与外部指标的不一致性,逐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通过组织依赖型学生的小组讨论,逐步培养其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谈谈向他人学到了哪些较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依赖型学生的全面发展,弥补他们的差异和不足。
(三)鼓励评价策略
学生对地位和需要的意识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高中生很明显地意识到对地位和威信的需要,表现为从内心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尤其是别人对自己智力活动成果的赞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尊重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坚持评价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以“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三种不同层次的评价方式为手段,及时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对不同风格类型的学生任何有益的举动都要给予恰当的赞许。从而鼓励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形成学力、发展个性化学习风格、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史爱荣,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5).
[2]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
[3]沈怡文.学习方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endprint
摘 要 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为了避免误入“统一规格、批量生产”的雷区,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个性化学习风格”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某种(些)特定的方式和倾向得到经常的表现,并以特征的形式固定下来进而形成个性。因此,这就需要历史教师采用更多、更灵活的教学策略来适应不同类型的个性化学习风格。
关键词 新课程 历史教学 个性化学习风格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0040-02
“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呼唤个性”。在对历史教学现实过程中,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塑造,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目标和理念之一。而无个性的共性化历史教学往往是毫无生气的“死寂”历史,无生气的历史便是对学生创新精神的窒息。因此,在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大部分历史教师为了避免误入“统一规格、批量生产”的雷区,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方式、学习风格的个性化。然而,也有教师因苦于缺乏对学生不同类型个性化学习风格的认识而无从下手,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为此,我愿浅谈一些历史教学中针对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风格的教学策略供大家参考并以求方家指正。
一、个性化学习风格的界定
“个性化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某种(些)特定的方式和倾向得到经常的表现,则形成学习风格并以特征的形式固定下来进而形成个性。以下面图表为例,简要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所蕴含的内容:
1.课堂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引路者,学生应凭借自身的努力学会学习。
2.“自主学习”决不是“孤立学习”“封闭学习”,而是开拓学习,注重同伴互助,合作探究,并借助这种学习形成学力。
3.“自我学力”形成后以特征的形式固定下来,进而形成鲜明的学习个性。
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具体的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就必须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在立足“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求得自主、自律、自信。在教学组织上,应明确各个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
二、个性化学习风格的类型
学习是一种生命体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而接纳的过程,也是一个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建构的过程。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符合每个学生个体的需求和特点以至于形成风格。个性化学习风格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依赖型与独立型
依赖型学生在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或对环境刺激进行反应时,易受外界的事物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依赖于他人的帮助和答案的提供;而独立型学生在对事物进行判断时,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不轻信权威,敢于坚持自己经过认真思考而认为正确的答案。
(二)思考型与冲动型
思考型学生擅长对信息细节进行加工,对各种可能性的答案加以评估,注重答案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冲动型学生擅长对信息整体进行加工提炼,给出答案的反应速度较快。
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及其方式和倾向,了解和掌握他们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风格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进行因材施教。
三、个性化学习风格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以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指导下,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最佳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组织。为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风格类型,历史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应不断地调适、优化教学策略来组织教学。
(一)扬长策略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的教学实践中,我设计了“判断是非比眼力”这一环节,问题是:“请你从发展经济的策略角度分析,下列哪些政策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一组内容是:“政策A1:政府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归国有,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征粮。政策B1:政府征收固定的粮食税,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的余粮。”第二组内容是:“政策A2:政府取消商品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统一分配。政策B2:政府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促进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考虑独立型、冲动型、思考型不同类型风格的学生。冲动型的学生通过政策A1与政策B1的整体比较,综合分析,很快给出答案是政策B1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理由是政府征收粮食税后农民可以自由支配余粮,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样不但满足了冲动型学生的个性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也带动了课堂气氛;对于思考型学生,他们喜欢比较分析,善于分析各项政策的细节信息。通过对A1和A2政策的分析得出这两个政策的共同特点是政府在有计划的调配着生产,由政府统一来组织生产和分配,而B1和B2是政策的共同性是政府在减少对经济生产的过度干预。这样就满足了思考型同学的个性需求。当冲动型同学首先抛出答案的时候,思考型的同学就不能满足他们的答案了,认为他们的答案比较单薄,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提供的信息。这时独立型的同学就会通过全面分析和思考后给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了,这两项政策应该要放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来进行分析,这里需要教师给出政策的背景材料。这样,不仅为课堂的教学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使得课堂教学水到渠成,而且也使得各类不同个性的学生多有主体意识积极性的体现。
因此,作为教师能在课堂中采取扬长策略,让不同学习风格类型的同学都能够参与课堂其中,那么,课堂气氛就自然会活跃,课堂生成就多于灌输,教学效益就自然会提高。
(二)补短策略
补短策略是针对学生的短处或劣势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获得相对全面的发展,避免畸形发展。
依赖型学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自己熟悉、喜爱的人的影响。课堂上,老师笼统地问“是不是”“对不对”,很容易使依赖型学生失去进一步思考问题和掌握方法的机会。因此,我们应采用补短策略来弥补依赖型学生的不足。这是每一位历史教师构建和谐历史课堂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为此,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时,我设计了一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合作探究任务单。任务单中,我提供了探究的主题:关于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原因及效果的探究;探究的方法:多边访问法(访问老师与同学)、阅读提炼法、互相讨论法等;探究的一些辅助资料:材料一: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苏俄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材料二:1921年,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占领要塞,提出“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克”“立即取消粮食征购队”。(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其目的就是考虑到依赖型学生以及冲动型学生的个性,给他们搭建探究的平台,让依赖型学生可以独立操作,让冲动型学生可以全面细致的分析,从而弥补他们个性上的差异。
在小组反馈分享探究成果时,我适时、适当地改变了教学策略:(1)在独立型学生陈述个人见解时,要求冲动型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使他们能够较为具体地学习到思考型和独立型学生的优点,了解那些值得学习和需要改进的地方。(2)对于依赖型学生有意创设多种认知情景,有意识地让他们去理解正确答案与错误答案的差异,通过比较,了解内部标准与外部指标的不一致性,逐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通过组织依赖型学生的小组讨论,逐步培养其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和能力,让他们谈谈向他人学到了哪些较好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有效地培养依赖型学生的全面发展,弥补他们的差异和不足。
(三)鼓励评价策略
学生对地位和需要的意识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高中生很明显地意识到对地位和威信的需要,表现为从内心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尤其是别人对自己智力活动成果的赞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尊重学生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坚持评价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以“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三种不同层次的评价方式为手段,及时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对不同风格类型的学生任何有益的举动都要给予恰当的赞许。从而鼓励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形成学力、发展个性化学习风格、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史爱荣,孙宏碧.教育个性化和教学策略[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5).
[2]彭贤智.以学生为主——当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
[3]沈怡文.学习方法[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