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聚成+董颖
中医,中华民族最为耀眼的瑰宝,它贯穿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并涉及到各种文化领域,作为一门古老的医学,至今仍然散发着它不朽的光芒。它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为基础理论的“辨证论治”的指导思想,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医学。
然而中医走向国际,并非一路坦途,既经历过“疑为巫术”的尴尬,也遭遇过不被认可的质疑。即便在国内,西医随枪炮进入中国后,不少国人也曾经以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对待中医文化,贬低、怀疑甚至否定中医。清末维新运动时,就有人开始否定中医。解放后,中央卫生部王斌等提出,中医是封建医,应随封建社会的消灭而消灭。毛泽东对此进行了批评,撤了两位副部长的职,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尽管国内再无人敢公开否定中医,但中医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处于被质疑、被验证、被改造的境地。
但是,中医药的伟大历史作用和重要现实意义不容否认,西医的科学性和普效性已成公认,两者各具比较优势。正因如此,我国政府提出了“中西医并重”和中西医“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方针,并将“发展传统医药”写入了1982年修改的《宪法》。“中西医并重”作为我国卫生工作的一项基本方针,一直指导着中医和西医享有同等发展的权利,保障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中西医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维护了群众健康权益,推动了我国医学的跃升,成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在讲话中提到中医,他在澳大利亚孔子学院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深入研究和科学总结中医药学对丰富世界医学事业、推进生命科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去年,他在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时强调指出要“促进中西医结合”,更为坚持“中西医并重”这一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增加了厚重的砝码,令中医药人备感鼓舞。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随着社会对健康养生的重视和需求,随着中医知识的普及和疗效的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与神奇,国人遇病不再迷信西医,很多国际友人也慕名来中国学习中医技法、体验推拿、针灸的奇妙魅力。中医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成为继“武术”后中国人的第二张名片。
“中医要走向世界”,在这种大背景下,201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成立国际医疗部,以“道法自然、德行天下”为理念,融中西医学之所长,集中医名家之大成,面向国际弘扬国粹。定位于“国际、国学、国医”的国际部,作为东直门医院对外的窗口,在发扬东直门精神,造福于人的同时,将推逐中医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开枝散叶,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国学文化、信赖国医魅力,为国医文化继续增光添彩,着力于打造成首都中医国际医疗的重要窗口和中医健康管理的示范基地。
国际部对专家的要求高,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符合现代人的就医习惯。很多外国人此前没接触过中医,对他们来说,理解中医需要一个过程,而国际部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窗口,5位国家级名老中医、2位全国名老中医及百余位名医坐诊,强大的专家力量展示着中医的魅力。本期,我们采访了东直门医院国际部多位科室主任,听听这些名医为中医走向国际所做的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