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泽人 献血24万毫升的台胞

2014-07-03 01:05梁伟
中华儿女 2014年11期
关键词:献血者血液

梁伟

2014年6月14日,第11个世界献血者日。

这一天,台湾同胞陈泽人在江苏省血液中心宣传“无偿献血与成分血”,或许,在这一方面,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因为就在前一天,他在这里献出了自己在大陆地区的第300袋血小板,相当于全血240000毫升,是他全身血液的59倍。

陈泽人说:“病患可以因病死亡,但不能让病患因缺血而死亡。人因为无法治愈的疾病而死亡,这是正常的现象。但如果病患是可治愈的疾病,却因缺乏足够的血液供应而死亡,这是极其冤枉的事,我们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献血有众多好处”

作为一名台湾同胞,他在上海工作生活了11年,很多事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没有变化的就是这些年来他一直坚持义务献血。

他是上海市的献血冠军,上海市献血促进会副会长,连续数次获得上海市义务献血的白玉兰奖,还获得了全国义务献血奉献金奖,对于这些荣誉他不愿意多谈,但是说起无偿献血,陈泽人兴趣十足。

说到无偿献血,很多人的脑海中会有种感觉,就是用血者得利了,献血者身上少了一部分血液肯定是吃亏了,甚至有些人会担心献血后会不会缺血引起身体的不适,对于这样的说法,陈泽人坚决反对。

陈泽人说:“献血者同样也获得许多好处,而且是用钱买不到的。我一岁的时候,因为一次小感冒未彻底治疗好,父母认为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痊愈,结果事与愿违,我的免疫力与抵抗力变得很差。即使炎热的夏天,突然吹风就会哮喘病发作,我是急症室的常客,三天两头要去那里报到。上小学时,每天上午升旗典礼时,站立时间稍微多一会儿,就会两眼冒金星,两腿发软,接着就会晕倒。每天下午会定时偏头痛,有时实在太难受了,会抱着头在地上打滚。因为身体总是不舒服,常吃药,因为副作用的伤害,又造成胃肠不适、消化不良。身体就是这样恶性循环,没有办法吃东西,只能以少量稀饭补充,更加影响身体对营养的吸收,因此那段时间总是骨瘦如柴。”

就这样,陈泽人吃了近40年的药,身体却没有什么好转。说起最初献血的经历,他说是偶然,只是在身体状况相对不错的时候偶尔参与一下,但是神奇的是:每次献完血后的那段时间,他的精神总是很好。就这样,他养成了一种“习惯”,隔段日子就去献一次,又过了半年,陈泽人感觉自己身体的免疫力与抵抗力都在逐步恢复,虽然停止服用一切药物,但也没有什么不舒服。而后即使每14天捐一次两袋血小板(共520毫升),血液的检验也都能达标,就这样,从此每到捐血间隔期满,就再也未缺席过。他身上的一些疾病也不知何时开始逐渐消失。

2003年初,因为工作原因,陈泽人来到上海。南方的冬天总是湿冷,很多人把自己裹得像粽子一般才会出门,而陈泽人却只穿内衣衬衫及外套三件衣服,同事们都说他穿得太少了。这时他才知道,自己的身体已经完成了一次脱胎换骨,同时意识到长期定期每两星期捐520毫升血液,不但可以促进新陈代谢,还能彻底改变体质,强化免疫力、抵抗力与耐寒能力,固疾反而不药而愈。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按照他的献血量,他全身的血液已经换了好多次。

“就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两百余个国家及地区,得到的结论是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六岁。女性与男性身体构造没有不同,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女性每个月血液都有新陈代谢,而男性每个月血液没有大量的新陈代谢。如果无偿献血会伤害健康,那么女性寿命就应该比男性短,为什么反而较长寿?”陈泽人说,“男性就是因为新陈代谢不足,所以应该藉无偿献血,加速新陈代谢,增进身体健康。这是从科学的角度证明的,献血有益健康。由此可知,无偿献血既可助人挽救生命,同时也助自己增进健康。既然是双赢的事,何乐而不为?”

“让儿子终生泽惠他人”

陈泽人祖籍河南。1947年,陈泽人的父亲陈贻成被上海商务印书馆派赴台湾分公司,从此在台湾落地生根。靠着自学,陈贻成在台湾的多所大学中担任教授、教务长,并以乐善好施著称。那时陈泽人兄妹五人,只有父亲一人工作养家,但父亲仍时时接济贫困生、贫困家庭。父亲给他起名陈泽人,就是希望儿子终生泽惠他人。而他的母亲方倩芸虽然没读过四书五经,却用言传身教向子女践行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助人行善的思想。陈泽人至今还记得小时候一次邻居“借饭”的故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的一天,陈泽人与哥哥姐姐们从学校放学回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几个孩子都饥肠辘辘。母亲刚刚把饭做好,忽然传来邻居敲门声,母亲轻声与邻居耳语几句后,急匆匆走进厨房,把一锅饭连锅端给了邻居。陈泽人看着别人把饭端走了,特别不解,母亲说:“邻居家来借饭,咱们先把饭借给他们,我们自己再煮”。陈泽人嘴里嘟囔:“有听说借钱的,借米的,哪有借饭的!”母亲立刻呵斥了他。几天后,母亲拉着他来到台北郊外,看着路边农民刚收完的红薯说,“你看农民收番薯为什么只收离路边远的,离路边近的这两垄地不收?离路边近的红薯是农民故意不收,那是留给路过此地没有饭吃的贫困路人。人要有惜福、感恩、分享的情怀,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这件事情让陈泽人一直铭记于心。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陈泽人的姐姐成了台湾最早的无偿献血者,而陈泽人也在台湾还没有推行无偿献血的年代,就第一次无偿献血,那一年,他才19岁。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熏陶,父母的言传身教,姐姐的榜样,让陈泽人成长为一个把献血救人看得与生命同等重要的人。

“1997年的时候,我就决定把做为副业的捐血工作当做经营一个事业般对待。我那时候主动向台北捐血中心预约了一辆流动采血车,在工作日停放在我们企业集团的大门口,那是一个办公楼密集区域的街头,而非人来人往的车站、商业区、游乐场区或旅游景点,有经验的人都不看好这个位置,认为这个地点一天下来采不到几袋血液。”陈泽人说,“但是当天从上午9点半至下午4点半,一共采集222袋全血,至今仍是最高纪录”。

陈泽人认为,会有这样的成绩,主要是信仰传播的力量,如同种田一般,不只是要努力耕耘,而是要不断深耕,才会结成丰硕的果实,达到丰收的目标。在组织捐血活动当天,陈泽人让有爱心、愿意付出的员工带头捐血,引导附近有业务往来的相关企业高管与员工,甚至十来家银行行长与员工相继来捐血,好像落于人后会丧失颜面一样,采血车旁出现排长龙的现象,路过的行人也随之加入捐血行列,最终达到了这样的效果。要知道在上班时间,银行员工可以上街头捐血,这是万万想不到的事情。

十一年来从未间断

献血分两种,一种是全血,二是成份血。全血是献血者直接输出的鲜血,而成份血是献血者的血经过密封安全的机器分离,把救人急需的血小板和血浆留下,把其他成分仍然还回献血者体内。陈泽人献的就是成分血。献成分血由于需要专用设备将血液体外循环分离,所以一般都要到血站进行,按照有关规定,献成分血者每28天可以献一次,每次1至2袋,每袋260毫升(一个治疗量)为一次。陈泽人不仅一献就是两袋,而且常常是走到哪献到哪。

为了每次能够捐献宝贵的成分血,陈泽人不抽烟不喝酒,吃自己发明的“生血早餐”。不论春夏冬秋,只要在上海,他都会每28天去捐献双份的血小板,这一献就是11年。

2011年的6月14日,是第八个世界献血日,这一年的主题为“捐献更多血液,挽救更多生命”。凌晨,陈泽人突然接到大姐从台北家中来的电话,告诉了陈泽人一个悲痛的消息:最疼爱他的父亲去世了,老人终年91岁。

陈泽人泪如泉涌。他想起了父亲从小要求他做慈善,每当知道他献血救人,都高兴地夸奖他的场景。但他强忍悲伤,对电话那端的姐姐说:“请你告诉爸爸,今天是世界献血日,我已答应参加两场献血宣传活动,今天回不去,明天一定赶回家为他老人家尽孝。”

当天,陈泽人强忍悲伤,在参加由长宁区血站在中山公园组织的宣传招募活动中,忘我地奔波,晚上还要参加上海市血液中心组织的晚会活动并登台演讲。这时,更让他心中不安的是,他悄悄打电话给航空公司订票,却得知上海到台湾的机票不仅第二天没票,而且连续四天都没票。这天,上海下起了大雨,陈泽人的脸上分不清雨水和泪水,人们只看到他忙碌地向过往的行人宣传献血知识和劝募献血。

中午时分,徐汇区血站的钱主任打电话请陈泽人参加16日的献血宣传活动,陈泽人只好告诉他父亲早晨去世的消息。钱主任大吃一惊,听说还没订到台湾的机票,马上请人与航空公司联系。陈泽人的事迹感动了航空公司工作人员,他们用最快的速度为陈泽人解决了机票。

第二天,临上飞机前,陈泽人先带着来上海出差的儿子一起献了成分血后,离飞机起飞只剩三个小时了,才匆匆离开血液中心奔赴机场。

陈泽人回忆起这段往事说,在上海中山公园,平时一般能劝募15袋血,那天还下着大雨,我们从早上10点到下午3点却整整劝募了38袋血,38袋啊!这也许是靠着父亲的在天之灵。父亲一生都教育我牢记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美德,我用这种方式来怀念老人家,父亲九泉之下也会感到欣慰。

陈泽人说:“我们学习如何经营生活,却没有建造生命。生命不是为了存活,而是一连串愉快的事件组成的链条。如果您曾经想过,等到有一天会去捐血救人,我建议您千万不要保留任何特殊的事情,到特殊的场合才做,诸如等到生日或情人节那一天才去捐血。因为您活着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场合,每一天每一小时都是特别的,而且人世间无常,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最后一刻,我们要把握当下,下定决心实时行动。 如果您想‘等到有一天或‘有空时,我可以告诉您,‘您或许没有机会去捐血了。”

“不要小看随手之劳的善举”

在上海血液中心的墙上,装饰着一支献血者照片组成的“温度计”,陈泽人的照片就放在显著位置。如今,陈泽人正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带动着更多的人加入成分献血队伍。他的太太和孩子也都献过血。大女儿在台湾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出差到上海来为台资企业审计,专门到血液中心献了成分血。儿子到上海来参观世博会时,也献了血,现在已经有近百次的记录了。

因为献血者的人数太少,血源基础的规模太小,导致血液供应的压力极大,为缓解缺血压力,这些年来,他走出上海市,到各省市通过各家平面媒体、广播电台、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呼吁大家加入捐血行列。此外,他还对各省市的献血者、召募志愿者、从事采供血从业人员等进行培训工作。

陈泽人说,推动无偿献血,是整个社会的长期任务,需要凝聚更多人的力量,是一项异常艰巨的工程。所有参与在采供血过程中的每个人,对于献血服务应具备正确的精神、观念、心态与方法等,这就是所谓的重建基础设施。由于基础设施太薄弱,甚至被歪曲了,以至于后续的工作难以推动。为了要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让相关人员拥有正知、正见,因此重新培训所有志愿者等相关人员,包括灌输正确的观念、建立行为的规范、养成奉献的精神等。培训后的成效就以上海市为例,初期同比增长由20%,一路攀升至88%,不但创造历史记录,更创造了奇迹。

陈泽人坚信面对面进行宣传与招募,较能达到沟通的针对性、有效性及效率性,所以街头召募很重要。他2013年起担任上海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总队第一支队队长,负责街头的宣传与召募,开始着手重建现有招募队伍,并订下一个目标:“病患可以因病而死亡,但不能让病患因缺血而死亡”。11年间陈泽人已为八个省、直辖市以及逾百个省会城市、地级市从事培训、召募、宣传工作,因此而增加的采血量已超过一百万袋。

因为这些年的献血经历,陈泽人说自己积累了“两亿”资产,这“两亿”就是“回忆”和“追忆”。 来到上海这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工作,无亲无友,不完全靠经济和生意往来,却能因无偿献血、成分献血(血小板)迅速结识各行各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成千上万的朋友,受到了各方的尊重、照顾和关怀。这些年来,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人、事、物,有生之年不会觉得很无聊和寂寞。财富并不在于金钱的多与少,而是在精神方面有所收益,它是广义的,帮助别人,快乐的经历,许多朋友的关怀和尊重,这是金山也买不到的财富。陈泽人愿意成为一个点灯的人,点亮人们的心灯,号召有爱心的人士加入到无偿献血、成分献血(血小板)的行列当中,让爱的光辉照耀大地。

陈泽人说:“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您知不知觉,承不承认。做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善行,就像一粒种子,总是在我们遗忘的时候,悄悄地成长、茁壮。善行,时常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就算没有得到任何回报,也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满足与快乐,而这种满足与快乐,是再多金钱也买不到的幸福滋味。因此,善行总有发芽的一天,不要小看自己任何随手之劳的善举。”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献血者血液
[聚焦6·14]世界献血者日来临前,了解一下无偿献血流程吧
影响单采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因素分析
多彩血液大揭秘
神奇血液
一例机采频繁报警献血者的护理
血液列车
给血液做个大扫除
分析重复献血者与初次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比较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
血液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