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颖
凡是在国内航班上享用过飞机餐的旅客,都跟伍淑清有着联系,因为她是中国第一家航空食品提供商——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创办者。5月8日,在首届北京市华侨华人“京华奖”颁奖典礼上,伍淑清获得了“特别荣誉奖”,她说要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北京市政府、感谢这么多年来默默无闻服务侨界的工作人员、感谢北京市民航局。
与媒体见面时,伍淑清依旧是样式简约的米色毛衣配黑西服、除手表外再无任何配饰,虽无珠光宝气,倒是光彩中多几分凝重。这是她多年来最常见的打扮。作为《中华儿女》20多年的老朋友,她微笑着对在场媒体说,闲暇时自己喜欢“看看书、看看电视、看各种杂志,尤其是《中华儿女》啊”,几句话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我不是富二代”
眼前的伍淑清瘦弱、温和、儒雅又不失幽默,香港口音的普通话,优雅的语音中透着干练和爽朗。熟悉她的人都说,这个小女子不简单。的确,集“十大拿破仑商业奇才”、“香港优秀青年企业家”、“香港十大杰出青年”于一身,她的经历被赋予众多传奇色彩。
每每接受采访,总有人问,作为一个富二代何必这么拼呢?这次也不例外。当有媒体抛出这个问题,伍淑清摇头笑着说:“我不是富二代。”身为西饼伍家的长女,伍淑清常常开玩笑说:“我可不是接班的”。
在她看来,家境如何只是个标签,家庭的环境才更重要,用伍小姐的话说,就是父母言传身教、子女耳濡目染。“父母尤其要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1948年中秋,伍淑清出生在香港。父亲伍沾德甚是开明,不仅对儿女平等相待,而且鼓励伍淑清要念好书。1967年,受过正规教会学校的严格教育后,伍淑清前往伦敦St.Godrics 进修秘书课程,后又赴美国柏克莱Armstrong 大学读工商课程。
去国外留学前,父亲对伍淑清说,不学好就不能回来。她不负期望,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四年的学业。而且远远超过父亲所盼,美国岩士唐大学还破天荒将每学年只有一个名额的“杰出学生”荣誉授予了这位来自中国香港的女学生。
同时,她边打工边学习,除了注重观察国外餐饮业和超级市场的经营管理外,还在皮鞋店做过事情,也帮人看过小孩,卖过保险,只要是正当的事情,什么都愿意去做,积极融入当地生活。英美等发达国家人民朴实、简单的生活和作风,让她很受启发,并养成简朴生活的习惯,贯穿一生。
“通常是父母做成什么样,孩子也就会成什么样。”伍淑清说,“看到爸爸妈妈工作辛苦,自然会懂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凡事必须要付出才有收获。”对于父亲创业初期的艰难及努力,伍淑清虽然当时还小,但也是印象深刻。20世纪40年代,父亲伍沾德在电影院工作的同时,还与伯父伍舜德一起经营餐饮生意。虽然是老板,但初始阶段,很多事情还需要两兄弟亲力亲为。“每天早上爸爸7点起床到电影院上班,到了下午5点就要赶到餐厅,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2点才回家,晚上只睡4个小时就要开始第二天的工作。”
伍淑清说,那时候父辈创业,都是实实在在地干出来的。做生意用的都是自己的钱,再加上从奶奶和朋友处借的钱,压力很大。一步一步走出来,可谓从无到有,做得很辛苦。
受父亲的影响,伍淑清从小就不喜欢过那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家大小姐生活,希望在人生不同的阶段接受不同的挑战,也从挑战中学习更多的东西。虽然是别人眼中的千金小姐,但她从无富家小姐的娇气与傲气,成长过程中也并非别人想象般诗意。“父亲也是捱出来的,他深知世界艰难,不让我们有机会沾染浮夸习气。”
从国外学成归来,伍淑清立即投入到父亲在日本万国博览会香港馆开设的餐厅工作,从服务员做起,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1点,拉门、擦桌、收盘碗、洗刷、下单、点账,事事亲自做15小时连续不断,一干就是半年。每天晚上,她都会选博览会上一个国家的展馆去参观交流,学到了许多餐饮业之外的管理知识。回港后,她协助父亲经营餐厅,经营管理的才能不断显露。
“爸爸的中国梦”
很多人知道伍淑清,都是从001“天字第一号”的故事,1980年她就来到内地,协助父亲创办了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作为最早北上的港商,30多年来,她与公司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我们的食品公司是我爸爸的中国梦”,伍淑清说。将中华民族经典食品送上蓝天,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是家不简单的公司。这家已有30多年历史的公司,最初的诞生是源于伍淑清从广播里听到的一则消息。
1978年12月10日,新华社香港分社带领包括伍淑清在内的12位港商到四川成都考察访问。“当我初次踏上中国大陆时,像是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终于找到了一个中国人的真正感受。”伍淑清回忆说,在从武汉到广州的火车上,她听到了广播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先生的声音,“我清楚地记得他说,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欢迎外商到中国投资。”
因自己的家族在经营食品方面颇具经验,伍淑清忽然有了一个念头。中国打开国门之后,将吸引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前来投资。但在内地的飞机上吃饭,空姐送来的食品竟是冰凉的,为什么我们不可以在内地成立一家航空食品公司,来改变这种状况呢?回到香港后,她即找父亲商量,如何把做食品的经验和中国航空服务业的发展结合起来。
很快父女俩就敲定,到北京去,看看能不能为祖国做点什么?那时候交通还不方便,他们从香港乘火车到广州,接着从广州飞到北京,早上10点从香港出发,到北京已经晚上11点,差不多13个小时。“当时我不会讲普通话,我想作为中国人,我做一点事情,等于是对自己的挑战。”
伍淑清和父亲伍沾德一起,和中国民航总局谈合作做航空食品的可能。因为没有先例,谈判过程显得漫长。1979年6月,双方谈了三次,过程十分费劲。“我们不会讲普通话,就用表情、用纸、用笔沟通,写繁体字。有一个人懂一点点广东话,也帮我们沟通。”她回忆说:“那时,中国刚刚表示要开放,合资企业还没有先例,前途未知。”对于中国政府方面,因为是第一批合资企业,所有的部门要研究研究再研究。一直很难有明确的结果。
当时北京什么法律都没有,也不晓得什么是不合法,什么是合法。伍淑清他们就把香港的合同、意向书等各种文件翻译成中文,带到北京来。不到两个月,就到民航总局去见局长,那个局长人很好,说“对中外合资还未审批好,但希望先开始施工而后望开业前获批复。没有委托书和合同,就是跟局长握个手,双方的意向就算敲定。源于对邓小平先生很有信心,伍家父女回香港就先买设备,“1979年,爸爸在香港筹备了500万港币,跟现在的500万港币相比是很多钱,我们购买设备先到香港,因为不可能先运输到北京。从1979年到1980年2月份进行安装,3月8日他们才打电话告诉我们,邓小平说OK了,一句话就批准了。”
198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了京港合资经营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其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的注册编号为001号。因为前期已将所需的食品机械安装好,批文下达的第二个月,公司就正式开业投产了。曾任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总裁的徐柏龄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1980年5月3日下午,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首都国际机场宾馆西侧的广场上,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合资企业诞生了。时任中国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的江泽民也莅临祝贺,为历史性的“001”号剪了彩。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成立填补了中国民航航空食品生产的空白,开启了中国引进外资和兴办三资企业的序幕。人们风趣地称伍淑清为“天字第一号”。
“没有想到可以做成,就是靠大家的忠诚合作。”至今,当年的经历还历历在目,“我们希望做一个为中国人争气的企业,当时不是为了做生意,而是为了解决中美通航的问题。1981年中美通航,北京飞机飞到了美国,我们在飞机上准备三顿饭,早饭、午饭和晚饭。”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结束了中国航空餐只是凤尾鱼加煮熟鸡蛋的历史,不仅以高质量的供餐和良好的服务,提高了中国航空食品配餐的质量和水平,更赢得了许多国际航空公司的信赖,赚取了外汇。
“天字第一号”之后,伍淑清又相继在上海、成都、深圳、大连、青岛、海口、厦门等多个城市兴办了航空食品、航空地毯、饮料等几十家合资或独资企业。
中港的使者
伍淑清的工作时间很让人惊讶:凌晨1点多回家,6点半起床,她还总说一个星期该是9天而不是7天。其实,多年来,她将时间“对半分”,一半为企业忙碌,开拓市场,将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条,此外,满怀家国之念,热心公益事业的她,在我国青少年教育等慈善领域广结善果。
虽是香港土生土长,伍淑清的祖国情却是打小便萌生在心。她告诉记者,自己儿时读的意大利修女学校,教学生中国历史、中国古文,三年级的时候,孙中山、岳飞的故事深深感染了她,从那时心中就有了中国梦。因为一路有梦,到外国读书的时候,她总是自豪地对别人说:“我是中国人,我是在香港长大的。”在外国读书的时候,“家信必须是中文书写,要不会被拒绝收”,这是母亲对孩子们的要求。
伍淑清在内地和香港的穿梭之中,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香港的青少年多年来没有接受太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还没有像老一辈香港人对祖国怀有坚定不移的热爱之情。香港人心的回归并不会随着五星红旗和紫荆花旗飘扬起来一蹴而就,而恰恰是刚刚开始。如何让香港的青少年更多地了解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悠久丰富的历史,培养他们“爱祖国,爱香港”?
为此,在首任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的支持下,伍淑清亲手建立了香港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作为基金执行委员会的主席,伍淑清以极大的精力和心血投入到工作中,从1998年起至今,她每年都带领数十个代表团的千名学生回到祖国内地进行交流,十几年来举办大型活动上百次,数万香港青少年分赴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解国情,认知祖国”的交流活动。活动之密集,规模之大,坚持之持久,在两地青少年文化交流中无出其右。
在伍淑清的感染下,香港和内地许多有识之士加入其列,形成了推动事业的合力,这更是赋予了伍淑清无穷的力量,让她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雪域高原,投向了那里的生态和孩子。从雪域高原的盲童,到世博园世贸协会展馆,一个又一个项目,倾尽了伍淑清的全部心力。
做了很多事情的伍淑清非常“低调”,她无数次到中国的西部,可是她的家人并不知晓。直到2004年10月,伍沾德有一次通过媒体报道得知,女儿居然5年内踏足西藏30多次,很心疼。他劝告伍淑清:“你这样不行,普通人去一两次已经很紧张,你虽说是为了工作,但怎能不顾身体呢?”
伍小姐去西藏,大部分是为了公益。她很早就在香港发起成立了“中国西藏儿童健康教育基金”,从海外及民间的渠道为西藏儿童筹款,改善那些西藏残障儿童的生活状况。并在西藏的农村建立健康中心,给小孩体检,为白内障儿童手术,以此保证儿童的健康。
“我跟别人做慈善不一样,我觉得慈善不是光给钱,而是要根据当地的发展,配合当地实际情况。”为此,伍淑清的时间安排非常充实,每到一地,她就跟当地的朋友多沟通、多接触。30多年来,她穿梭于神州大地,无论是在雪原之巅,还是沙漠之遥,总能看到华发渐生的她的身影;在孔圣之乡,在京城重地,她率领千百学子慎终追远,抚今追昔,帮香港的年轻一代厘清历史的脉络,了解国家发展,建立爱国情怀。
必要的转型
如今,经过30多年的发展,北京航空食品公司由原先作坊式的生产、日配餐量几百份的状况,一跃发展为拥有几千名员工、日配餐量达十几万份的大型航空食品公司。特别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始终将抓优质服务和特色产品作为中心工作,牢牢占据着市场的半壁江山。
“未来3年到5年,航空事业将面临重大转型,我们已经去欧洲学习,怎么用IT来管理,不能总局限在劳动力密集型,要将企业转型成为现代化模式。”伍淑清对记者说,富裕出来的劳动力,要为他们安排新的工作,不会推给社会,“这个转型很不容易,但是必须要做,这也是行业未来的发展方面,不改现代化不可能迎接未来的竞争。”
根据多年来对行业的了解,伍淑清预计,未来航空食品的发展会跟现在大不一样,有可能上飞机前给乘客一个食品袋或者一个三文治,采用半自助式服务,因为空中人员成本大了,要减少飞机上的服务。还有可能不在配餐楼做餐,而是外包,找到口味好的面包店或者其他食品店,定好标准由对方来做,“不容易的,航空事业有往上走、平稳和往下走的过程。航空现在市场化了,北京的可以到上海搞,上海也可以到别的地方,这就给大家一个竞争,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企业生存能力。会有一个淘汰的过程。大家必须优化自己的结构、服务,控制成本。我们要根据航空公司的发展来配合他们。”
看到电商的迅速崛起,伍淑清深感未来是年轻人的方向,“已经不属于40岁以后的人,而是要交给下一代,就是最有梦想的二三十岁的人,他们没有资本没关系,只要有思想和理想。”伍淑清说,“我知道一个女士,在天猫开了个店,头一年一个月挣1万,现在已经翻了40倍,还请了8个人,很不简单。”
目前,伍淑清在大力培养年轻人,做他们的后盾,“不是我们在创业,我们只在后面提供思考,他们在前面。”伍淑清说,最近有计划,找知名大学的教授推荐,给有想法的年轻人做孵化器,“创业最难头三年,有些很好的概念,没有资金做不下去。所以我们在各方面支持他们,为他们提供资金,提供一些建议,像内地学生英文不好,我们也找人去配合他们。”
作为香港企业家北上发展的领头羊,伍淑清欣喜内地近年经济飞速发展,市场不断规范,不过她认为,兼有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仍然相当缺乏。她说,要让学生可以有一技之长,可以把自己的爱好作为一生的事业,因为从事热爱的行业,才会全力以赴,才会有成绩。
她明确地讲:“香港是中国的香港,大家都有一颗中国心。只有中国强大了,才可以提高香港人和一切海外华人的地位。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包括港澳和海外华人在内的全体中国人的努力。”
责任编辑 吴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