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裸跑弟”继续火,我们继续淡定

2014-07-03 01:05朱旭东
中华儿女 2014年11期
关键词:家教暴力爸爸

朱旭东

儿童节快到了,“裸跑弟”选择了一个适当的时机,推出了他的新书。

这位“裸跑弟”曾因一张只穿小裤衩在雪地里奔跑的图片而红遍网络,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这位父亲的做法,认为他对孩子够凶够狠,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便给了他一个“鹰爸”的称号。如今,这位“裸跑弟”似乎再次名利双收,有多少家长能够再次淡定?

几天前,还有一则新闻让很多人伤心。一位在杭州打工的父亲,因发现11岁的女儿抄作业,于是用草绳勒住她的脖子吊起来打,随后女孩被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透过女孩父亲平日接送女儿上学、陪两个孩子玩耍,以及事件发生后其两度跪地忏悔的表现,人们其实很难对其行为施以“恶意”解读。不过,这种动辄施以拳脚相加、捆绑吊打的家庭教育方式,实在太过愚昧无知。人们为此扼腕叹息,更在于此类棍棒教育悲剧的屡屡上演。究竟是什么让那些曾经被奉为“好爸爸”的父亲变得如此凶狠暴戾?家庭教育又该如何走出“狼爸”、“鹰爸”教育的魔咒?

为此纠结的人想必很多。

且不说“鹰爸”、“狼爸”的对与错,却又见那经过《爸爸去哪儿》节目的包装,四个孩子红了半边天。于是,不少年轻的父母恨不能也找机会上这样的节目,让孩子风光风光。但有多少孩子能像那四位“幸运的“孩子一般红呢?万般纠结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

埋怨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吗?还是恨自己没能像鹰爸那般狠?我们不是有权的“李刚”,也不是非常有钱有名的主儿,给不了孩子“钱”或“权”的“呵护”,无法让孩子貌似赢在起跑线上,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像“鹰爸”们那么狠心,企图用棍棒让孩子再往前走一步,或者靠博取眼球来争取一时名利。

你的是你的,孩子的,更多的要靠他们自己争取。或名、或利、或才、或德、或其他,但那些,都是应该等他们长大以后,等他们心智成熟以后,等他们明白这世界以及明白他们的职责以后。

上述父亲,也是为了孩子。但为了孩子,未必要走上述路径,因为上述路径,未必是捷径,甚至可能就是歧途。每个孩子有不同的成长路径,大道应是顺其自然,父母该做的,应该是呵护、陪伴、引导,不用拔苗助长,不用乱施肥料。

“裸跑弟”的爸爸似乎已经赢了;吊打女儿致死的父亲彻底输了。后者是一个悲剧,前者其实仍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这是相同的望子成龙的心理,是孩子共同的悲剧。

如何让家庭教育回归理性,是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剖析女孩父亲暴力家教的思维动因,“恨铁不成钢”的急功近利和焦躁冲动当属重要的心理支撑。而这种悖逆教育规律、摧残孩子身心的行为背后,却有着亟须矫正的家教认知误区。

科学家教当以尊重孩子人格为前提。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属父母所生所养,理应如私有财产一般的任由处置,或打或骂当属家庭事务,天经地义。让你裸跑就得裸爬,说吊打就吊打,只要是“为了你好”。岂知从法律的角度解读,孩子也属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同样享有受法律保护的尊严与权益。实施家教,家长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心态颐指气使,随心所欲,悖逆孩子意愿、罔顾孩子尊严的暴力管束,同样属侵犯人权的违法之举。

科学家教需守循循善诱的教育之道。少年儿童作为心智尚待发育完善的成长群体,其错误行为及不良习惯的矫正需遵循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教方式,暴力惩罚、严酷磨砺不仅无助对孩子的行为纠偏,也易导致孩子逆反心态的滋生,更会造成对孩子身心的伤害。

人生是一次长跑。刚开始跑得快,未必就能跑得最远。看着当前大红大紫的一些娃娃,姑且靠一点酸葡萄心理支撑。因为现实生活中,也就一个“裸跑弟”,也就那么几个能在电视上“寻找爸爸”的娃娃。祝愿这些孩子的同时,更多的父母,应该继续淡定。路在脚下,却不能忘了出发的目的。

责任编辑 王海

猜你喜欢
家教暴力爸爸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暴力云与送子鹳
我和爸爸
爸爸
爸爸冷不冷
可怜的爸爸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
家教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