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清 爱心军医再出发

2014-07-03 01:05李菡丹
中华儿女 2014年11期
关键词:永清血液科总医院

李菡丹

来自湖南农村、7岁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年、出现严重骨髓炎并多处骨坏死的患儿曾聪聪,10岁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3年、生命危在旦夕的乐乐,15岁被诊断为急性白血病的服刑人员子女普鹏鹏、患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15岁少年左延……近几年,每当关于血液病患儿的报道见诸报端时,文章中总会提到他们的主治医生——爱心军医张永清。

张永清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学博士,解放军总参谋部总医院(以下简称总参总医院)血液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骨髓库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淋巴造血组织肿瘤(淋巴瘤及白血病)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

“对于一些血液病,难治性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难治性白血病等,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唯一能够挽救生命的方法。儿童是这类疾病的高发人群,一旦患儿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时,制约着移植成功的两大难题:一是患儿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很难找到配型全相合的造血干细胞供者;二是30万元左右的移植费用,大部分家庭难以承受。”在总参总医院血液科门诊,记者见到了各大媒体笔下的明星医生张永清,这位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使者,待人谦恭平和,声音低沉有力,有着浓浓的陕北味儿。

为了挽救这些折翼的天使,张永清率领总参总医院移植中心血液科医护人员攻坚克难,熟练掌握了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使得每一名需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儿都能找到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供者。同时,为了解决患儿家属难以承担的高额移植费用,血液科与成龙基金会、天使妈妈基金会、中国太阳村慈善组织等多家社会救助组织结成伙伴关系,仅用一年即为贫困患儿争取到400余万元的救助经费,为15名复发难治的血液病患儿成功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成功率100%,张永清本人被成龙基金会、天使妈妈基金会授予“优秀爱心医生”。

45岁再出发

3年前,2011年,45岁的张永清已是第四军医大学精品教员、西京医院科室病房组长,爱人是同一家医院非常受欢迎的老年病科医师,女儿学习优秀,工作和生活都非常稳定,令人羡慕。用他自己的话说,“45岁,这是个找到了自我,知天命而又追求稳定的年龄。”然而,就是在这个年龄,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到北京去发展!

“2月7日,正月初五,我冒着刺骨的寒风,独自一人冲破各种阻力,提着行囊踏上了北上的列车,怀揣一个以全新的方式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梦想,来到了总参总医院这个大家庭。”时隔3年,张永清平静且简练地向记者讲述当时的情景。

然而,虽然早就做好了45岁再创业的准备,但是当他只身北上,面对现实时,准备却显得远远不够。合住公寓、吃食堂、挤公交……如果说这些对他来说都不算什么,那么最令他感到痛苦的就是总参总医院血液科严重缺患少医!

“全科当时只有35张床病床,每天空10张床并不希奇,入住的患者多半是熟人介绍过来的,或是其它医院不愿意收治、无床收容的患者通过关系介绍过来的。我初来咋到,没有熟人介绍,我的患者从哪儿来?”话到此处,张永清的声音略微高了些。“门诊应该是收容患者的主要来源,科室安排我与聘请的307医院著名血液学专家曹履先教授一同出周一上午门诊。第一个月,我俩最多的一次门诊量总共不到10人,80%以上是来门诊开药的慢性病患者。要收一例有治疗价值的患者真难啊,即使收进去了,下面常常是没有医生,一、二、三线由一个人兼在当时并不希奇。”

张永清清楚地了解,自己面临的挑战不是体力问题,而是心理的尊严和价值在接受挑战。一个月后,爱人从西安来看他,见到丈夫当时的工作和生活状况,眼泪哗地流了下来,心痛地说:“老公,这太难了,咱们回吧。”张永清坦言当时从情感上讲真想放弃,“可选定的事轻言放弃不是我的性格”。于是,他佯装笑脸安慰爱人说:“请相信我,用不了几年,这里的患者就会像西京医院一样,我坐在办公室里,人们排队求我来住院。”

很快,张永清就认识到比尊严更重要的是,解决科室生存问题。“一个临床科室,没有足够的病源,将如何生存?”他决定从自身做起,珍惜前来就诊的每一位患者,耐心解释、细致诊疗,不少患者说:“我在北京看了很多医生,您给我一解释,我这心里就亮堂多了。”

3年来,张永清坚持和普通住院医师一样值一线班,参加一线会诊。他说:“参与一线会诊,最大的好处就是能从全院1500余例住院患者中淘到许多有价值的血液病患者。”

通过多方努力,总参总医院的血液科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少年儿童慈善基金会的合作伙伴,张永清本人成为基金会特聘专家,符合救助的白血病及再障患儿将指定到总参总医院血液科接受治疗。他说:“这不仅改善了病源问题,还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全科同事的共同努力下,现在科室床位数扩展到近50张的情况下,很少有待患空床,病种的结构较前亦有明显提高。”

以教学促临床

“如果说临床工作是医院生存之本,那么教学与科研则是发展之道。世界上每个大城市中排名第一的医院全是教学医院,简单的数字却反应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医院与科室要扬名,教学工作非常重要。”张永清说。

当张永清刚到总参总医院时,便得知本院已成为十几所医科大学的实习教学医院,可那时绝大部分带教教师还不知道教案如何书写,教学查房如何做,此外,还面临一些大学对本院教学能力的考察和评估。如果不完成好该项任务,医院就有可能被摘牌。

于是,在完成临床工作的情况下,有着多年医学教学工作经验的张永清又多了一份职责——协助相关部门把医院的教学工作做好。

2011年的初夏,山西医科大学的领导及专家来本院考察,张永清代表医院完成了临床病例讨论示范教学后,考察团领队的教务处长说:“真没想到,这堂教学课与医科大学相比毫不逊色!”

但是,张永清慢慢感觉到,在这里做临床教学工作与大学附属医院相比有许多特殊性:学生来自级别不同的大学,基础不一,教学场地、设施匮乏,师资队伍不规范。为了适应这一特殊性,他很快摸索出了一套改良的PBL(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方法,首先在内科教研室对各教学组长进行培训、示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去年6月,当第四军医大学来总参总医院检查临床教学工作时,张永清用该教学方法在科室做了一次示教性的临床教学查房,全院有10多个科室派了教学组长观摩。做总结时,四医大负责教学的叶参谋这样评价:“这是我走这一圈(10个教学点)看到的水平最高的一次教学查房,即使在军医大学也莫过如此。”

回忆过去的3年,张永清称,教学中最艰难的一仗要数去年4月带实习生参加西北赛区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比赛中学生要抽签完成50个基本操作中的12项,对我而言绝大部分是非专科内容。对于教学病例少、教学意识不强、辅教设备基本没有的我院,要想带出基本功如此扎实的实习学生真的很难。”

于是,通过看录像、请教相关专科专家、研读相关教材等方式,他先让自己领会基本操作的步骤和要领,再教学生,并自制深部打结、模拟皮肤切开等多种操作的简单教具,通过近一个月的艰苦努力,最终获得了二等奖第一名的好成绩。

专却不束缚于专

从医22年来,张永清对每一位患者尽心尽力,每一位患者也都令他记忆深刻。左延,这个患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15岁少年,在记者的采访中,几次被提到。

2011年8月,张永清来到总参总医院仅半年时间,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说一个重症再障的小孩在某医院经过长时间治疗效果不好,想到总参总医院接受治疗,“我没多想就答应了”,当左延入院时,一同前来的还有各大媒体的记者与众多志愿者。如今,两年多过去了,张永清这样说:“左延的到来并不是我的选择,但如何对他进行救治,却是我无法回避的选择。”

左延患重症再障8年,辗转安徽及京、津多家大医院,可最终不仅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无效,还导致多个脏器功能衰竭,又先后住入多家大医院相应的各专科进行治疗,各脏器功能仍进行恶化,来到总参总医院时已经生命濒危。

在经过张永清及同事们的短短几个月的治疗后,左延不仅转危为安,受损脏器功能一个个得到恢复,而且多个血液病专家推断只能依靠造血干细胞移植方能发挥疗效的再生障碍性贫血也通过保守治疗获得神奇疗效。

记者问张永清:“别人都说治不好的再障,你怎么就把他治好了?”他说:“我只是应用了一个新的理念:由一个专科医生对左延的诊疗模式转变为整合医学的诊疗模式,即用多元思维方法对患者病情及诊疗经过进行仔细分析。”

张永清分析导致病情进展的这些原因何为主、何为辅、何为先、何为后,然后制订出系统的治疗策略,收到了非常好的疗效。

张永清说:“在当今分科越来越细的情况下,知识越来越精,越来越专,整合医学的观念在很多专科医生中越来越淡漠,这样的结果使患者成为器官、临床依赖检验、身体治疗与心理关注脱节、医疗与护理康复不能密切协调,如果在临床实践中思考问题也局限于这种越来越细的分科,这就违背了人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由各个器官组成,而各器官间又是相互关联的这样一个科学事实。如果专科医生没有整合医学的观念,左延的例子就可能在我们的实践中时常发生。”

谈到血液科的科室发展,张永清称:“科室需要稳定,更需要认可。凭什么将愿望变成现实,勇气和力量缺一不可。”

他提到难治性白血病患者王志祥,这是一位解放军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系统工程教学研究中心讲师。该患者在入院时,迅速进展的白血病及无法控制的肺部感染可能在3周左右的时间会威胁到他的生命。张永清率队很快深化了诊断,结果,他们仅用了18天的时间,就将两个多月未能控制的肺部感染彻底控制了。作为救治组组长,张永清深知,要争取这极高难度移植的成功,就必须把每个关键环节如清除骨髓白血病细胞、获得高质量足数量的造血干细胞、执行长疗程超大剂量清髓化疗方案时对其它脏器的谨慎保护等都要做成精品。“在院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兄弟科室的密切配合下,我们提前3天将不相合的干细胞植活了,正常造血的恢复即宣告患者结束了半年多来随进可发生的致命出血及感染的威胁。虽然,艰难移植的成功不等于将疾病彻底治愈,但我们毕竟在与凶恶肿瘤斗争的过程中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我们需要勇气打这样的漂亮之仗,但要想取胜必须有足够的力量。只有两者完美结合,才能将美好愿望变成现实。”在抗击血液病的阵线上,张永清,这位从黄土地走出来的爱心军医坚定地走在最前沿,用尽全力,为更多的血液病患者延续生命,再出发。

责任编辑 王海珍

猜你喜欢
永清血液科总医院
走近父老乡亲
兖矿新里程总医院简介
我院血液科近几年革兰阴性菌的耐药性分析①
下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简介
医科大学总医院
PDCA循环管理在血液科基数药管理中的运用
Dust Aerosol Effects on Cirrus and Altocumulus Clouds in Northwe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