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何超
摘 要:石雕兼具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石雕的艺术价值在于能把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机结合,使人产生美的享受,同时还能够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商业价值体现在能够提供不菲的收入,为继续石雕创作提供物质基础。石雕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要能取得平衡,不能偏废,应以追求艺术价值为第一目标。艺术价值是商业价值的前提,有艺术价值的石雕才有长久生命力;石雕的商业价值则体现在唤醒人们对美的追求与享受,而带来的对石雕艺术的物质回馈,两者不可偏废。
关键词:石雕?艺术价值?商业价值
石雕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两者之间如何取得一个平衡,笔者有过一段艰苦的抉择时期。刚从事石雕行业时,由于不适应环境、生活过得艰苦,一度出现沮丧气馁的情绪,后来在老师支持帮助下,安贫乐道,把石雕艺术价值放在第一位,努力提高自身艺术鉴赏能力,刻苦钻研和学习各种石雕技法,度过当初收入菲薄且单调枯燥的生活,到目前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与艺术成绩。以下是笔者作为石雕专业教师的一些感悟,权当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勉。
一、石雕艺术要能反映时代特点
石雕是一门艺术,而艺术常常是能反映时代特点。每个时代,都产生过反映该时代的伟大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又激发人们对时代美一种新的认识,推动着时代审美的前进。石雕作为一门艺术,反映该时代的社会生活,突出时代的主旋律,表现同时代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石雕把美固定在石头上,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华民族审美的历史。
诸如青田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如奎创作的《高粱》系列、原青田籍名师杨楚照创作的《亲切交谈》等,无不体现了当时年代的社会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如林如奎创作的《高粱》采用白黄相间的封门冻石为原料创作而成,以当时的主要农作物高粱为题材。据悉为创作出优秀作品,林大师拿起锄头,在山上种了许多高粱,自春到秋,他都泡在高粱地里,随着高粱穗由青转黄,林大师对亲手抚育的高粱的每一个成长过程渐渐了如指掌,经过夜以继日的辛勤工作,大师亲手“培植”的“高粱”终于问世了。
郑和是举世闻名的伟大航海家。他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7次远渡重洋,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七下西洋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进行睦邻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创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表现了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给所到国家和人民带去的都是加强交流合作的诚意,传递的都是增进友好情谊的心声,而这表现的是一种开放的国家姿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时代赋予我们要具备开放、兼容并蓄的气度。笔者为了响应时代精神的伟大号召,同时也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便有了《郑和下西洋》这个石雕作品(图1)。
该作品以一块青黄的冻石作为材料雕制而成,是一件依石形而布局、因色彩而取巧的作品。作品中的景物安排成近、中、远三个层次,使其富有深远感和空间感,层次清晰,又有机相连,浑然一体。作品色彩鲜明、动静交错,以深浮雕结合镂空雕的技法,层层深入。其中以帆船为主景,最大的一艘帆船中,郑和临风站立于帆船之上,举目远望,仿佛在憧憬着世界的和平未来,把人们的视线带进一个无限宽阔的场面。远空和平鸽欢快飞翔,亭台楼阁、树木,山峦起伏连绵,烟云缭绕,长城在云雾间若隐若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面向世界、喜迎天下客的宏伟气势。
二、石雕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有机结合
借助石头的天然色彩、纹理,通过大胆的构思,充分运用娴熟的技艺,渗透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最终体现的是石头的一种天然美。我国传统美学对天然美、自然美十分推崇,给予极高的地位。李白诗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代张彦远曰:“自然在上品之上。”明代谢榛《四溟诗话》认为:“自然者为上,精工者次之”。一提起天然美,人们脑海中便会浮现出一副艺术作品天然美的映象。在石雕艺术创作中,天然美与人工美两种风格是泾渭分明的,大凡追求天然美风格的石雕艺术家其作品的大多取材于自然纹理,色彩之美。在创作方法则采用虚实结合手法。
作品《淌河》(圖2)和《普渡》(图3)都是典型的巧用天然纹理与人为修饰高度融合的作品。例如作品《淌河》把那黑黄相间的自然纹理处理成头发,夹在中间有一块黄色的雕成脸和托着围巾的手,运用虚实有机的结合,使自然纹理得以体现,从而勾勒出了羞答答的美少女过小溪的情景。
作品《普渡》将两条黄色的纹理巧妙地做成是观音的佛光,石头下面的深黄色部分做成坐骑,运用俏色之绝妙令人惊叹。背景佛光没有经过任何修饰,体现了石头的自然之美,观音姿态优美,面部表情文雅俊逸,温柔慈祥,衣裙风带线条流畅,生动地刻画了观音的慈悲祥和形象。
三、石雕要做到有情有景
诗情画意的石雕,要做到有情有景,借景生情,虚实结合。如果有些具备特定主题的作品让人看了便一览无余,没有让思维有充分的想象空间,缺少必要的委婉含蓄,那么作品就会失去很多应有的独特韵味。
作品《月是故乡明》(如图4)是通过虚实结合手法。“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首诗表达的是作者在外思念故乡的一种情结。月亮其实无处不明,但杜甫偏说“月是故乡明”,从而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思念,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乡思共鸣。该作品在月亮的取色上很有特色,堪称绝妙,画面简洁,色彩鲜明,无论是造型还是创意都别具一格。诗美,是各种艺术门类的众多艺术家的审美追求。
四、石雕是艺术探索优良载体
石雕作品同样也应该具有商品的特性,在展现石雕技艺的同时,不仅给制作者带来经济回报,也给制作者提供更广阔的艺术探索条件。空着肚子谈艺术,这并不实际,比如战乱年代的人们,缺食少穿,肯定顾不上谈什么艺术。石雕艺术也一样,制作艺术类石雕作品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有商业类石雕产品的经济回报来支撑。要把石雕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有机结合,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有很强艺术直觉、时代使命感的石雕作者,他们的石雕作品会唱歌。除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还能带来不菲的收入,精雕细琢的昂贵石头做成的艺术类作品,或用于自身典藏,提升自身艺术价值,或用于供给高端消费者收藏鉴赏。一般石头则可以迎合普通人群对石雕审美的需求,而这些作品往往更具有生活寓意,也能够带来经济回报,改善生活及提供探索艺术的物质基础。
《一帆风顺》(图5)这一传统吉祥题材,经过笔者审慎思考,精心构思,终于化腐朽为神奇,极具个人艺术特点的此作品于2001年问世。诸如《一帆风顺》这类作品,由于其对原材料质地要求的降低,很多以前无人问津的石料都能够得到利用,大大提高了石料的利用率。因此石雕作者有更广阔的自由发挥空间,往往能够收到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上的双重惊喜。
现如今正值石雕市场里亟待输入新鲜血液之时,这一形式作品的问世,为众多正在彷徨着该着手制作何种题材产品的从业人员指出了生产的方向,由于其题材寓意吉祥,再则其经济回报对比率较高,市场需求量大,而成功成为广大石雕山水类从业人员的小、中、大型石雕模仿的主流商业产品。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笔者仅希望能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点、符合时代审美情趣的石雕艺术品,为这门具有深厚底蕴的民间传统工艺刻上时代符号,满足人们对美不断变化的需求,为其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献出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泰顺县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