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婷
摘 要:本文以笔者学校职业心理辅导课程开发实施过程为例,介绍了笔者学校针对中职生的职业心理特点和辅导任务,积极探索和创新职业心理辅导内容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心理品质的过程,以期为中职学校开展职业心理辅导提供借鉴。
关键词:职业成长?心理品质?课程开发?案例
近年来,笔者学校在调研中发现,有60%以上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存在自卑心理;有40%左右的学生,到企业初期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有50%以上的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缺乏自豪感和工作热情;在影响学生择业的因素中,80%以上的学生把收入高、福利好、工作轻松、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等放在了比较重要的地位。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的问题亟待解决。为此,从 2011年9月起,笔者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由关注学生适应性心理健康辅导转向关注学生职业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路径是:制订方案—开展调研—开发课程—师资培训—课堂检驗—提炼成果。
一、深入调研,探索根源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学校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的职业认识、职场人际关系、职业适应、职业承诺、职业价值观和实习工作表现等基本情况,探究引发学生职业心理问题的主因,2011年10月,笔者学校制订了调研工作方案,并于2012年2月9日至2012年2月15日组织部分心理辅导老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研,对笔者学校及部分兄弟学校顶岗实习学生和毕业生代表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取得了学生职业心理现状的第一手材料,为之后设置职业心理辅导课程框架和内容提供了参考。
二、研发课程,培训师资
1.课程设计和研发
在职业心理辅导课程研发的过程中,始终秉承这样的设计理念,即:以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基础,关注学生当前的职业心理状态,以提升学生心理品质为主线,关注学生自身的职业成长为出发点,以学生学会自助为归宿。课程服务的主要对象不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是正在成长中的所有学生;课程的工作任务不是减少和解决学生的职业心理问题,而是要提升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帮助学生获得强大的心理资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同时,在心理课程教学过程中,首选合作课堂学习模式。由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参与学习和组织各个活动环节;老师只是其中的一名学习者和指导者,主要任务是通过有效的指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和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己感悟、做出选择。
2.教材编撰
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多次举行研讨会,一起商议设定了教材的基本框架(见下表)。每项内容由2~3名老师负责,各内容的负责人需合作编写教案。同时,为了校验老师们所编写教案的可操作性,每个教案完成后由设计教案的老师授课,其他老师当“学生”。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结束后,先由授课教师谈感受和体会,当“学生”的老师们再分别谈感受、进行点评,内容负责人收集、整理点评和建议,完善教案。
3.师资培训
笔者学校进一步优化心理辅导教师队伍,除了校园心理辅导教师,还将招生就业科工作人员和德育教师全部纳入到职业心理辅导师资培训中。在培训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有了新的认识和体验,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发展健全人格,增进心理健康水平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强调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学生情绪的唤醒,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心理体验;不是纯粹地完成教学内容,而是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参与体验、理解、感悟、自我认识,掌握自我调节的操作原理和方法。通过半年多的培训学习,教师自身也获得了成长,从设置有效的指导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进行教案编写到筛选案例,设置思考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日益提升。
三、走进课堂,检验课程
为了检验课程设置的这些内容能否满足学生的需要,授课模式是否受学生的欢迎,经过培训的教师能否胜任课堂教学,学校从一年级和二年级各选择了4个班级作为试点班级,开设职业心理辅导课,由教师根据自己所负责的内容轮流进行授课,其他没有授课任务的心理辅导老师则全部到场听课(课后进行评课,继续完善教案)。学生们对于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感觉很新鲜。因为在传统的观念中,文化基础课都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做配角,而现在担任课堂主角的是学生,老师只是一名指导者和学习者。教师引人入胜的指导语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小组对话、画图、日记等)让学生们每一节课都很投入,并用他们精湛的表演、积极的发言、独到的见解来阐释了他们对职业心理辅导课程的接纳和认可。
四、案例反思
首先,在这个高效率、快节奏、竞争激烈、充满创新的现代社会,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具有创新精神,具有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工作不应继续停留在通过心理咨询减少学生心理问题上,而是应该关注学生心理品质的提升,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人不但有潜在的自我冲突(表现为消极的情绪特征),同时也有内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表现为积极的情绪特征)。因此,一个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关注心理问题的减少(指向消极情绪的减少),同时还应关注心理品质的提升(指向积极情绪的增加)。同时,国内外大量的研究发现,心理品质的提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心理问题的出现。因此,中职学校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提升,帮助学生获得强大的心理资本,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产生的种种压力。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在心理咨询室里完成的,而是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应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心理咨询室的服务对象是来访者个体,受益的只是小部分学生;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服务的是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懂得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道理,培养自我认识、自我调节的能力,实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因此,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更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再次,职业心理辅导课选用合作课堂学习模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效果是事半功倍的。教师把“填鸭式”的教学不着痕迹地转化成了学生们的自主探索,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学生畅所欲言。当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时,学生就是在享受学习,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和骄傲,这一点对缺少成功体验的中职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作者单位: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