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波 赵媛 韩琳 刘霞
摘 要:按地域和操作对象、联接方式概括出中国农业循环经济近年来发展的模式。今后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可推广减量化生产模式、再利用运作模式、再循环链接模式,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从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创新、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创新等三个方面促进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9-0022-04
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如何寻找一种新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其必然选择。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农业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农业资源—农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当前,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理论上还不成熟。尽管学者们对于农业循环经济概念的表述不一致,但是基本内涵基本相同,即农业循环经济是把循环经济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其基本内涵包括五个方面:生态化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精确化农业、循环化农业。
中国各地在实际生产中,发展了各式各样的农业循环经济方式,总结起来可概括如下:
首先,按地域进行模式划分。一是在南方以基塘复合模式为代表的种养殖业的复合系统。包括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桑基塘系统、蔗基塘系统、果基鱼塘系统和南方水网地区的稻鸭鱼系统。二是中西部地区以沼气为纽带系统模式。包括北方寒带地区的由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组合的四位一体的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系统模式。西北贫水地区以沼气池、果园、暖圈、蓄水窖和看营房组合的贫水地区“五配套”系统模式。以及普遍适用的林、草结合的“猪—沼—果”系统模式。三是以农区农业产业化模式形成的“市场+公司+科技园+基地+农户”的系统模式。
其次,按照操作对象和联接方式进行模式划分。一是农林复合型模式。该模式是指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人为地把多年生木本植物与栽培作物和动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组合的土地利用和技术系统的综合。二是农牧渔综合种养型模式。该模式将相应的人工养殖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群有机地匹配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减耗型食物链生产工艺体系。三是以沼气为纽带资源利用型模式。主要有“沼气池—猪舍—鱼塘”、“沼气池—牛舍—果园”、“沼气池—禽舍—日光温室”等“三结合”模式。还有“沼气池—猪禽舍—厕所—日光温室”或“沼气池—果园—鱼塘—大田种植”等“四结合”模式。四是农业生态恢复型模式。该模式有土壤改造、植被的恢复与重建、防治土地退化、小流域综合整治、土地复垦等。五是农村庭院型模式。该模式是把种植、养殖、加工、住宅建筑、园林化等多业的有机结合上,形成不同循环型的村镇庭院生态系统。六是畜禽粪便利用型模式。该模式将畜禽粪便通过一定的技术处理变成资源化,在种植、养殖等之间进行循环利用。七是农作物秸秆利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实现秸秆资源化,消解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
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今后应在各地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循环经济的发展层次和水平,实现更高水平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可概况为减量化生产模式、再利用运作模式、再循环链接模式。
(一)减量化生产模式
减量化是指为了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而在农业生产全程乃至农产品生命周期(如从田头到餐桌)中减少稀缺或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农用能源和其他化工类农用资料,或使用新型生产资料和技术来代替常规生产资料和技术。中国以推进“五节”高效农业为重点发展农业减量化生产形式。
1.农业节水。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完善建设以节水为重点的大型灌区工程,构建旱作区资源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旱作区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提高降水利用率。平原地区,在平原地区和山前平原水资源紧缺地区,加快新建灌区节水工程;对原有灌区加快节水灌溉设施配套改造。丘陵山区,在旱作农业区,大力发展旱粮生产,发展鲜食型旱粮作物,实现“水田旱种”、“旱粮下山”。依托农技部门建设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推广集雨灌溉农业节水技术,选择适宜地区支持建设雨水集流工程,包括集流面、水窖(池)、输水管(沟)和蓄雨水、深耕蓄水墒等农业蓄雨利用技术。
2.农业节地。推进土地集约利用,加强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标准农田管理。推进耕地地力建设,开展土地整理和低产田改造,以“沃土工程”建设为载体,推动耕地综合培肥改良。加强标准农田地力培肥改良,制止耕地常年抛荒。推进标准农田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建立标准农田质量档案和数据库,启动标准农田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推广立体种植和间作套种技术。以中西部区域为重点实土地整理工程;以中国大型农业生产基地为重点改造中低产田;加强标准农田耕地地力调查,按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对标准农田进行分等定级,提出相应的培肥改良和利用保护措施。建立省级标准农田培肥改良综合示范区。
3.农业节肥。全面实施“肥药减量增效工程”,抓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省、市、县土肥化验测试体系,全面普及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控制氮肥施用总量。进一步调整优化用肥结构,大力提倡增积增施有机肥,推广配方肥、专用肥、掺混肥等,推进全国优质有机肥应用。以南方为重点推广水肥耦合一体化施肥技术。
4.农业节药。大力推广节约型施药技术,推广新型植保器械和低容量喷雾技术,全面淘汰老式施药机械。加快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的应用。大大提高合理施用农药的农田比例。强化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扩大生物农药、有机农药的使用面积,推广农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技术,建成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区。建立一批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示范区。建设农作物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体系。endprint
5.农业节能。加快农业机械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广节能增效农机设备、技术,加快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引进,加快省工节本农机技术的应用,提高农机应用水平和农业生产效率。进一步研究和示范推广农机节油新技术新产品。加快节能增效农机技术应用。
(二)再利用运作模式
再使用是指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中国以推进“三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重点发展农业再利用运作模式。
1.推进畜禽粪便沼气化肥料化。探索“区域大循环、村庄中循环、农户小循环”模式。一是区域大循环模式。在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加大力度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加强区域协调,探索沼气利用的新模式,突破沼气规模化利用难题,扩大沼气应用用途和范围,实现沼气的工业化应用,实现“养殖基地集中制沼气,沼气供应加工业作为清洁能源,沼渣、沼液用于效益农田”的镇域范围内的大循环格局。二是村庄中循环模式。在村庄养殖小区,以大中型沼气建设为重点,在村庄开展集约化沼气工程,建设大中型沼气站,实现“养殖基地集中制沼气,沼气供应农户,沼渣、沼液效益农田”的村庄中循环。推进以村庄为单位的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提升处理水平,改变中国畜禽粪便处理层次低、资源化利用方式落后的现状。三是农户小循环模式。推广“农户自建小沼气池,沼气用于农户,沼渣、沼液用于农田”的农户小循环。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综合利用技术,将沼气池、畜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有机组合,实现产气、积肥同步,发展“一池三改”、“四位一体”和“畜—沼—果林菜”循环链,形成“小康示范田园型”基本模式,建立家庭厕所—家庭养殖—庄稼秸秆—沼气—农用有机肥—农作物生产的循环经济模式。
促进畜禽粪便制有机肥。支持养殖基地和小区建设有机肥厂,使畜禽粪便达到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目的,利用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三维生物有机肥等新型绿色高效复合肥。
2.推广秸秆“四化”模式。一是秸秆肥料化模式,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机械化直接还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机械化,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二是秸杆饲料化模式,针对中国建设畜产品生产大省的需要,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生产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大力发展秸秆青贮氨化,形成“种植—秸秆—养殖—粪便—还田—种植”的循环模式,实现循环经济和能流、物流的大循环。三是秸秆原料化模式,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产业,形成“种植—秸秆—食用菌—菌渣—还田—种植”的循环模式。积极发展秸秆编织业。四是秸秆能源化模式,支持相关企业建设秸秆发电厂,鼓励支持企业和个人开发使用秸秆压块技术,为秸秆气化、秸秆发电提供服务。发展秸秆沼气,适宜建设秸秆发电机组。推进秸秆气化示范点建设,推广秸秆炭化技术,发展以镇为中心的秸秆碳化基地。同时,要加快建设秸秆收集体系,建立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县、乡(镇)人民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
3.支持林业剩余物材料化。以豫西地区为重点,鼓励和支持林业生产者和相关企业采用木材节约和代用技术,开展林业废弃物和次小薪材、沙生灌木等综合利用,发展板材加工等较高水平的资源化利用,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对于丫枝、淘汰更新的果树、秸秆和栓皮等林业剩余物,生产板材,板材加工产业链条继续延伸形成成品地板、板式家具等,构建“林业剩余物—板材—装饰材料、板式家俱”循环型产业链。
(三)再循环链接模式
再循环是指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循环利用和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一类是农畜产品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质量发生变化,不能按原有用途消费,可经过分类处理改变用途。另一类是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将农畜产品加工成环保农牧业生产资料。中国推进多种方式的再循环链接模式。
1.循环农业园区发展模式。园区建设也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农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园区作为一个系统,在园区建设初期,综合规划园区内热电能源的梯级利用系统,通过严格筛选进园项目,把各类农业生产及加工企业聚集到园区。同时聚集上下游企业实现生产企业梯级链接,在纵向拉长产业链的同时横向耦合相关产业,使企业之间产品能配套、废物能循环,形成企业间共生发展模式。以循环农业园区为方向的整体农业循环模式包括以下四种类型:粮食主产区,发展“生态种、养区+生态工业区+生态居住区”模式;特色产业基地,发展“生态种、养区+生态工业区+生态旅游区”模式;农牧交错区,发展“生态种、养区+生态工业区+生态保护区”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生态种、养区+生态工业区+生态居住区+生态旅游区”模式。
2.特色牲畜养殖集中区模式。在平原地区,推广具有地域特色的牲畜养殖集中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生产要素为基本纽带,将具有上下游共生关系的农业种养殖和加工企业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实现产品和有害污染物在园区的闭路循环。围绕秸秆资源大力发展牲畜养殖、围绕牲畜粪便大力推进沼气建设、围绕种养植业废弃物开展食用菌栽培、围绕牲畜养殖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围绕养殖业需求大力发展生态牧草种植,在养殖集中区域内构建“秸秆—养殖—粪便—沼气—种植(牧草)—养殖”、“秸秆—养殖—粪便—食用菌—种植—养殖”、“养殖—加工—废弃物资源化”等循环经济链条。基本实现经济效益突出、资源生产率高、废弃物资源化率高、“三废”趋向零排放为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农业龙头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把企业作为一个循环系统,在企业内实现生态循环。龙头企业的资源包括水、电、暖、生产用原材料等;中间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产品;废弃物包括生活垃圾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液、气等废弃物。本文以畜禽养殖龙头企业为典型进行循环经济模式设计。设计思路是:以沼气池为核心,规模畜禽养殖产生大量畜禽粪便,通过沼气池对畜禽粪便进行处理,产生沼气用于发电,部分电供企业内使用,部分电可以向周围住户及企业销售。沼气也可以罐装储存,向居民销售液化气用于炊事。另外,沼气池发酵产生的CO2、CH4通过申请CDM项目可以向发达国家销售减排指标沼气池产生的沼渣、沼液通过技术处理,生成绿色肥料,部分用于企业承包的农田,生产畜禽所需饲料部分向其他企业或农户销售。endprint
4.生态观光型农业园区模式。在城市近郊区,发展具有生态农业特色,具有农业观光功能的生态观光型农业园区。实行农牧和旅游结合,充分利用园地等;以园区为单位,把种植、养殖、渔业、沼气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粪—沼(菌)—粮、果、菜”、“粪、秸秆—双孢菇—有机肥”、“粪—沼(菌)—鱼”、“草—鹅—肥料—果、菜”、“粪—沼(菌)—精品花卉”等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城市休闲和观光农业。
三、农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一)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创新
首先,要制订一部有针对性的、内容科学详细的《农业循环经济法》,以此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总依据。在这部法律中,应明确各级政府、消费者、农户在发展中国的农业循环经济方面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众管理范畴,建立循环度、科技支撑和示范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生态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并建立各层次的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等。
其次,结合中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践,抓紧制订各类相关专业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绿色农业生产管理办法》《清洁生产审核办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管理办法》等。
最后,要加大对于已经制定和即将制定的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要通过广泛宣传,使有关农业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深入人心,为民众所熟知。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违反有关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查处。这样才能树立法律的权威,增强民众守法的自觉性,保证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农业循环经济技术创新
首先,要加大农业先进科技研发力度。包括加大关键技术的研究:先进实用的生态利用技术秸秆高效利用技术、农产品无公害安全生产技术等;再生利用技术: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农用水回收技术、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等。要加强循环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综合评价体系、循环农业设施和产品标准、技术规范。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和完善推广机制,建立全社会、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和推广体系,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科技投入。要大幅度增加对于农业科技的投入,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此,中国要创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走市场化道路动员和鼓励各方面力量加入到农业科技转化工作中来。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调动各类人员从事农业科技转化的经济性,特别是要发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园或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科技推广中的示范和技术扩散作用。
再次,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稳定而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必须加大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开发人才培养力度,制订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开发人才培养规划,力争短时间内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开发人才。
(三)加强农业循环经济制度创新
首先,加强农业发展投融资制度创新。投入方面,要改革和调整国家财政分配结构,使之向农业和农村倾斜;积极运用税收、贴息、补助等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要适当安排生态农业专项资金。融资方面,要立足本地,实行个人、集体、国家三结合,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要拓展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对技术含量较高和发展前景较好的循环农业科技项目提供专项贷款。研究设立政府发展循环农业专项担保基金,鼓励和引导国外资金投入到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来。
其次,加强农业税收制度创新。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建立新型的税收制度,保证为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现在,全国免征农业税工作已经完成,下一步应在加大对于农民的补贴制度上制订新的政策,使得农民能够更多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向达不到环境标准的农药等生产资料的生产企业,收取环境污染税,即“庇古税”。此外,还要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措施,调节和引导农业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激励约束机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