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满仓
周一良先生很早就注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执手礼,并指出“‘执手’盖自先秦已然”①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62页。。先秦至两汉一千三百多年,有关执手的文献记载连绵不断。然而,不同的历史时期,执手的对象、范围以及所表达的情感有很大变化。本文欲就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执手有握手、拉手之意。前者有礼的内容,后者则为偶然的肢体动作,不具有礼的色彩。《左传·定公十四年》载:
卫侯为夫人南子召宋朝,会于洮。大子蒯聩献盂于齐,过宋野。野人歌之曰:“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大子羞之,谓戏阳速曰:“从我而朝少君,少君见我,我顾,乃杀之。”速曰:“诺。”乃朝夫人。夫人见大子,大子三顾,速不进。夫人见其色,啼而走,曰:“蒯聩将杀余。”公执其手以登台。大子奔宋,尽逐其党。故公孟彄出奔郑,自郑奔齐。②《左传·定公十四年》,载《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4页。
卫灵公拉着夫人南子的手登上高台,是避祸的举动,不是礼仪行为。汉刘向《新序》中记述了宁戚见齐桓公的故事: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①卢元骏:《新序今注今译》,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60页。
齐桓公从宁戚的歌声中发现他的不一般,扶着其随从的手感慨着进行判断,这里的执手也不含礼的意义。
除上述之外,史籍中所记载的先秦关于执手的事例,绝大多数都是一种礼仪行为。这种礼仪行为一般都是在迎来送往的情境中发生的。关于迎接的例子,《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
范鞅逆魏舒,则成列既乘,将逆栾氏矣。趋进,曰:“栾氏帅贼以入,鞅之父与二三子在君所矣,使鞅逆吾子。鞅请骖乘。”持带,遂超乘。右抚剑,左援带,命驱之出。仆请,鞅曰:“之公。”宣子逆诸阶,执其手,赂之以曲沃。②《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第989页。
范宣子为了请魏献子帮助他平定栾氏之乱,不仅派自己的儿子范鞅前去迎请,还亲自迎到阶前,“执其手”,给其以高级的礼遇。在迎接过程中,执手当为规格较高的仪节。鲁襄公二十六年 (公元前547年),流亡在外的卫献公归国复位,国内的大夫们对他进行迎接。对于那些到边境去接的人,卫献公就对他们行执手礼;对那些在路边迎接的,则在车上行揖手礼;那些在城门口迎接的,只能接受卫献公的点头礼了③《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甲午,卫侯入。《书》曰:“复归。”国纳之也。大夫逆于竟者,执其手而与之言。道逆者,自车揖之。逆于门者,颔之而已。载《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第1034页。。一个国家的首领回国,在第一时间前去迎接与之见面的应当是地位相对高的人,所实行的礼仪规格也相对高,但随着时间与距离的推移,礼仪规格也会向降低方向变化。按照这个逻辑分析,执手的礼仪规格高于揖手,揖手又高于颔首。执手礼是规格较高的仪节,这是春秋时期迎接礼仪中表现出来的一个规律。
春秋时迎接礼仪中的另一个规律是,执手这个高规格的仪节,实施的主动权在身份和地位高者,不论其是迎接者还是被迎接者。前述卫献公回国是地位身份高者被迎接的例子,同样情景,还有一例:“伯牛有恶疾,孔子往问之,自牖执其手,曰: ‘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④《史记》卷67《仲尼弟子列传》及裴骃《集解》,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89页。孔子看望生病的弟子伯牛,伯牛因病重,不想见人。孔子前往,是被迎接者,依然是通过窗户执伯牛之手。此外,即使身份地位高者是迎接者,也掌握着是否行执手礼的主动权。《左传·昭公十三年》载:楚平王派枝如子躬出使郑国,并且送还犨、栎两处的田地。但枝如子躬到了郑国,根本不提归还田地之事,郑人直接索要,枝如子躬也否认楚君有这个旨意。回国之后,楚平王问归还田地的事,枝如子躬降服而对,说:“臣过失命,未之致也。”楚平王执其手,说:“子毋勤。姑归,不榖有事,其告子也。”⑤《左传·昭公十三年》,载《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第1317页。《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宋国发生变乱,华亥、华定、向宁扣押了宋元公的太子栾和他的同母兄弟公子辰、公子地作为人质。宋元公也扣押了华亥的儿子华无感、向宁的儿子向罗、华定的儿子华启,把他们作为人质。当年十月,宋元公不顾自己孩子被杀的危险,毅然杀了自己手中的人质,向华氏、向氏发动了进攻。向宁欲杀太子,华亥说:“干君而出,又杀其子,其谁纳我?且归之有庸。”便派少司寇华牼带着三公子归还宋元公。公子们进宫之后,华牼想从宫门走掉,宋元公急忙出来接见他,执其手曰:“余知而无罪也,入,复而所。”⑥《左传·昭公二十年》,载《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第1395—1396页。楚平王、宋元公都是处在迎接者的位置,但都是执手礼的主动实施者。
送往情境下的执手与迎接不同,谁是执手礼的主动实施者与身份地位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诗经·邶风·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①《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131、292—293页。
这是一首反映卫国人抱怨国君州吁黩武用兵的诗歌。这里所引是全诗的后两章,内容是两个同伍中的士兵在上战场前夕执手约誓,希望休戚与共,互相救援,不致死于非命,平安生活到老。但由于州吁恃兵安忍,故众叛亲离,军士弃其誓约,散而相远,军中士兵为彼此不相救援而伤感。将上战场,生死未卜,彼此执手,既有临战约誓之意,又有别前祝愿之情。两个士兵的身份地位应没有差别。另一篇《诗经·郑风·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袪兮!无我恶兮,不寁故也!
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魗兮,不寁好也!
诗前小序说:“《遵大路》,思君子也。庄公失道,君子去之,国人思望焉。”②《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第131、292—293页。郑庄公失道,君子离他而去,国人在大路上执手挽留,恋恋不舍。执君子之手的国人,其身份地位也不会比即将离开郑国的君子高。
先秦时期执手礼的实行已经较为普遍,出现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前述孔子与伯牛是师生关系,范宣子与魏献子是国卿与大夫的关系,卫献公与迎接的大夫们、楚平王与枝如子躬都是君臣关系,此外《诗经》里所反映的是士兵和士兵的关系,国人与国人的关系。
执手礼虽是肢体上的动作,但却表达了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概括起来如下:
哀痛惋惜。冉耕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以德行著称③《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载《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第143页。。不料身染重病,孔子执其手的动作,“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的叹息,深深表达了其对冉耕即将逝去的哀痛惋惜之情④《论语·雍也》记载孔子的叹息为:“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与《史记》记载大同小异。载《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第75页。。
示好拉拢。前述范宣子迎接魏献子,“执其手,赂之以曲沃”,杜预对此的解释是“恐不与己同心”⑤《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杜预注,载《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第989页。,这个解释准确地揭示了范宣子对魏献子的示好拉拢之意。战国时,赵国宦者令缪贤曾随赵王与燕王相会,在边境上,燕王私下握着缪贤的手说:“愿结友”。这是在赵强燕弱的情况下,想通过缪贤的关系结好赵国⑥《史记》卷81《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第2439页。。
安慰宽容。前述少司寇华牼带着三公子归还宋元公后,想从宫门走掉,宋元公执其手说:“我知道你是无罪的,进来吧,我将恢复你的职位”,对华牼进行安抚,表示宽容。
慰问肯定。前述楚国使臣枝如子躬没有把犨、栎二地送还郑国,归国后降服谢罪。楚平王执其手,对他出使归来表示慰问,对他表面看没有执行使命实际上维护了楚国利益的行为表示肯定。
接受批评。《国语》载,吴国打败越国,越王勾践带兵据守在会稽山,乃号令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文种对勾践说:“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句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遂执其手而与之谋⑦徐元诰:《国语集解》卷20《越语上》,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67—568页。,表示了诚恳接受批评的态度。《说苑》也记载了楚庄王纳谏的事:
楚庄王立为君,三年不听朝,乃令于国曰:“寡人恶为人臣而遽谏其君者。今寡人有国家,立社稷,有谏则死无赦。”苏从曰:“处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禄,爱其死而不谏其君,则非忠臣也。”乃入谏。庄王立鼓钟之间,左伏杨姬,右拥越姬,左裯衽,右朝服,曰:“吾鼓钟之不暇,何谏之听!”苏从曰:“臣闻之,好道者多资,好乐者多迷,好道者多粮,好乐者多亡。荆国亡无日矣,死臣敢以告王。”王曰:“善。”左执苏从手,右抽阴刃,刎钟鼓之悬,明日授苏从为相。①向宗鲁:《说苑校证》卷9《正谏》,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08页。
苏从不惧楚庄王“谏则死无赦”的禁令,冒死以“楚国亡无日矣”向庄王敲响警钟。左执苏从手,右断钟鼓悬,也是接受批评的表示。
赞赏鼓励。郑国的鬷蔑虽丑但却才高,他听说晋国大夫叔向到来,想要见他。就跟着收拾器皿的人来到堂下,说了一句非常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话。叔向正要喝酒,听到了这句话,立刻判断说话的人一定是鬷蔑,便走下堂来,执其手走上堂,说:“您的相貌不扬,如果再不说话,我几乎错过和您见面的机会了。”②《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载《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第1498页。叔向执鬷蔑的手,是对其才干的赞赏,对其自我展示行为的鼓励。
此外,执手还表达了思慕留恋和祈福祝愿的感情,如前所引《诗经·邶风·击鼓》和《诗经·郑风·遵大路》,此不再赘。
秦汉时期的执手礼首先是对前代的历史继承,其主要表现在迎来送往仍是执手礼发生的主要场合。
战国晚期,秦始皇平定嫪毐叛乱后,车裂嫪毐,杀死其两个儿子,将与嫪毐私通的太后禁闭在萯阳宫,并下令,凡有谏者死。齐人茅焦冒死进谏说:“陛下车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扑两弟,有不慈之名;迁母萯阳宫,有不孝之行;从蒺藜于谏士,有桀纣之治。今天下闻之,尽瓦解无向秦者,臣窃恐秦亡为陛下危之,所言已毕,乞行就质。”说完乃解衣伏质。秦始皇急忙下殿,左手接之,右手麾左右曰:“赦之,先生就衣,今愿受事。”③向宗鲁:《说苑校证》卷9《正谏》,第216页。左手接之,即用左手执茅焦之手,右手麾左右即让行刑的人撤掉。这里的执手对茅焦本人及其谏说都有欢迎的意义。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陈胜称陈王。陈人陈余对陈胜说:孔子之孙孔鲋,“其人通材,足以干天下,博知,足以虑未形,必宗此人,天下无敌矣。”陈胜大喜,遗使者齎千金加束帛以车三乘聘请。当孔鲋即将到达时,陈胜“郊迎而执其手,议世务”④事见傅亚庶《孔丛子校释·独治第十九》,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411页。关于《孔丛子》的真伪,历来众说不一。今人研究多不认为其为伪书,并肯定其史料价值,认为其材料有可靠的一面。可参见孙少华《〈孔丛子〉研究的五个时期》,《齐鲁文化研究》第六辑。。郊迎执手,与春秋时期大夫们迎接卫献公的情形一样,只不过迎接者与被迎接者的地位相反,更突显了对孔鲋迎接的高规格。
东汉初年,隗嚣割据陇右,马援为其绥德将军。当时公孙述称帝四川,马援受隗嚣派遣,前去观察公孙述的情况。马援与公孙述同为乡里,并且关系很好,以为“至当握手迎如平生”,不料公孙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就馆,更为援制荅布单衣、交让冠,会百官于宗庙,立旧交之位。述鸾旗旄骑,警跸就车”,一副皇帝的派头。马援通过此事看出公孙述没有远见,不过是井底之蛙⑤吴树平:《东观汉记校注》卷12《马援传》,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19—420页。。马援认为公孙述见到他应该握手相迎,可见迎接执手在当时已经是社会生活的常态了。
相对先秦时期的执手礼,秦汉时期呈现四个特点:
第一,史籍记载多
根据《左传》、《史记》、《诗经》、《国语》、《论语》、《说苑》等史籍记述统计,先秦时期所发生的执手事例10件,而《说苑》、《孔丛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东观汉记》、《世说新语》、《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文献记载,秦汉时期是17件。当然,这个不是绝对数字,但他大概反映了执手礼越来越普遍的趋势。
第二,意向情感丰富
秦汉时期执手礼所反映人的情感意向更加丰富,概括起来如下:
推心置腹。西汉陈豨被任为代相,离开京城前夕到韩信处与其辞别,“信挈其手”,在庭院中漫步,仰天而叹说:“子可与言乎?吾欲与子有言。”陈豨说:“唯将军命。”韩信说:“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反,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信之,曰:“谨奉教!”①《汉书》卷34《韩信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77页。
离别惆怅。《艺文类聚》载李陵赠苏武《别诗》:“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踟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交相逾,风波一失路,各在一天隅,长当从此别,且复去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②《艺文类聚》卷29《人部·别上》,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513页。此诗应写于苏武离开匈奴返回汉朝之际。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汉昭帝即位后,与匈奴和亲,要求匈奴放苏武回汉朝。苏武即将踏上归途,已经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置酒相送,说:“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使得奋大辱之积志,庶几乎曹柯之盟,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收族陵家,为世大戮,陵尚复何顾乎?已矣!令子卿知吾心耳。异域之人,一别长绝!”李陵的执手相送,表达了他面对苏武全节而归自己却无家可归无国可报的惆怅。
重任嘱托。司马谈病重,弥留之际执司马迁手,流着泪说:“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③《史记》卷130《太史公自序》,第3295页。把完成自己未竟事业的重任交给了司马迁。
征求意见。汉成帝时,外戚王凤任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权倾朝野,辅政十一载。王凤病重,汉成帝多次前去看望,亲执其手,问他:“将军病,如有不可言,平阿侯谭次将军矣。”王凤答道:“谭等虽与臣至亲,行皆奢僭,无以率导百姓,不如御史大夫音谨敕,臣敢以死保之。”④《汉书》卷98《元后传》,第4024页。由谁继任大司马大将军之职,这既是外戚王氏家族的大事,也是西汉朝廷政治的大事,汉成帝执王凤手询问,反映出不敢专断的意向。
恋恋不舍。公元9年,王莽废孺子婴,去汉号,建新朝,自立为新朝皇帝。在孺子婴退位仪式上,王莽读策命毕,亲执孺子婴手,流涕歔欷,曰:“昔周公摄位,终得复子明辟,今予独迫皇天威命,不得如意!”⑤《汉书》卷99《王莽传中》,第4100页。王莽在代汉前所制造的种种天命都是假的,说自己代汉是“迫皇天威命”当然也是假话,因此执孺子婴手流涕歔欷当然是虚情假意,但此处的执手流涕确是王莽向众人传达对孺子婴恋恋不舍的惺惺作态。
表示敬重。东汉度辽将军皇甫规解官归安定,家乡也有一个曾经做雁门太守的人离职回家,不过此人的官是靠金钱买的。他拜访皇甫规的时候,皇甫规躺在榻上没有迎接他,见到他后并讽刺他用钱买官的行为。然而当他听到王符在门外求见时,“乃惊遽而起,衣不及带,屣履出迎,援符手而还,与同坐,极欢。”⑥《后汉书》卷49《王符传》,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643页。史载王符少好学,有志操,一生钻研学问,没有做过官。皇甫规对他执手相迎,是对他学问人品的敬重。
引为知己。陈留外黄人申屠蟠,志存高洁,不为燥湿轻重,不为穷达易节,介然有君子之风。太尉黄琼征召他做官,申屠蟠辞而不就。黄琼死后,归葬江夏,四方名豪会帐下者六七千人,互相谈论,无出申屠蟠之右者。唯南郡一儒生能与申屠蟠相酬对。即将分别的时候,执蟠手曰:“君非聘则征,如是相见于上京矣。”申屠蟠勃然作色曰:“始吾以子为可与言也,何意乃相拘教乐贵之徒邪?”因振手而去,不复与言①《后汉书》卷53《申屠蟠传》,第1752页。。六七千人中,只有那个儒生能与申屠蟠谈到一起,他自然把申屠蟠引为知己,不料临别之语话不投机,落得对方振手而去的尴尬。也有真正知己执手相酬的事例。《后汉纪》载:扶风茂陵人马寔,昼诵经书,夜习弓兵,希慕名流,为交结豪杰,荷担徒走,不远千里。他仰慕王畅,前去拜见。王畅没有立即出迎,反而让门人告诉马寔,主人出去一天还没回来。因为马寔已经出来快一整天了,所以王畅让门人假说自己还没回来,以观察马寔的反应。马寔对从者曰:“夫孝子事亲,行不逾日而至。今不归,非孝子也。”王畅闻听此言,知道他不是一般人,立即出来把他迎进去,并引他见自己的母亲,与之结好而退。马寔临告辞时,执王畅手曰:“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幸俱生盛明之世,当垂名千载,不可徒存天壤之间,各遇当仁之功,勿相忘也。”后来经王畅举荐,马寔被任为匈奴中郎将②周天游:《后汉纪校注》卷19《孝顺帝纪》,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539—540页。。
爱慕人才。汉灵帝光和元年 (178),汉阳郡赵壹为郡上计吏到京师汇报郡中的经济财政情况。受计人是司徒袁逢,当时各郡的上计吏数百人皆拜伏庭中,莫敢仰视,唯独赵壹长揖而已。袁逢望而异之,令左右责备他说:“下郡计史吏而揖三公,何也?”赵壹答道:“昔郦食其长揖汉王,今揖三公,何遽怪哉?”听了这个回答,袁逢则敛衽下堂,执其手,延置上坐。当他听了赵壹汇报完郡中事务后,非常高兴,对在座众人说:“此人汉阳赵元叔也。朝臣莫有过之者,吾请为诸君分坐。”③《后汉书》卷80《文苑·赵壹传》,第2632页。《会稽典录》记述了吴郡太守盛宪与孔融忘年交往的事。一次盛宪出门,路上看到一个童子,容貌异常。宪怪而问之,知道是鲁国孔融。孔融时年十馀岁,盛宪下车执手,载以归舍。与之谈宴,知其不凡,便结为兄弟,因升堂见亲④《太平御览》卷444《人事部·知人》引《会稽典录》,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044页。。
不渝爱情。东汉末期有一篇长篇叙事诗名为《孔雀东南飞》,描写了焦仲卿与妻子被迫分开后暂时相聚的情景: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⑤《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5—286页。
焦仲卿误以为妻子违背了当初“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的誓言,表示了自己千年不变,至死不渝的态度。妻子则说,我们都是被逼迫的,想不到你这样看我。她也向丈夫表示“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分别时的执手,是以死实践誓言的表示。
劝勉鼓励。东汉扶风人马融以英儒著名,儒者郑玄往从师之。马融慢于待士,开始长时间不见郑玄,后来因人介绍才得入门。时涿郡卢子幹在众学生中名列前茅,马融百思不得其解的七个问题,郑玄解开五个,卢子幹解开二个。马融对卢子干说:“吾与汝皆弗如也。”后来郑玄要回家乡,临行时马融执玄手说:“大道东矣,子勉之!”⑥余家锡:《世说新语笺疏·文学》注引《玄别传》,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3页。
第三,人物关系各种各样
上述所举事例中,执手的双方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关系:王莽与孺子婴、汉成帝与王凤是君臣关系;李陵与苏武、韩信与陈豨是同僚关系;赵壹与袁逢、羊陟是地方小吏与中央高官的关系①河南尹羊陟与赵壹的执手礼,见《后汉书》卷80下《文苑·赵壹传》:陟明旦大从车骑奉谒造壹。时诸计吏多盛饰车马帷幕,而壹独柴车草屏,露宿其傍,延陟前坐于车下,左右莫不叹愕。陟遂与言谈,至熏夕,极欢而去,执其手曰:“良璞不剖,必有泣血以相明者矣!”第2632页。;盛宪与孔融是官员与平民的关系;皇甫规与王符是官员与学者的关系;郑玄与马融是师生关系;焦仲卿与刘兰芝是夫妻关系;马寔与王畅是朋友关系;申屠蟠与儒生是学者间关系;司马谈与司马迁是父子关系。
第四,发生在形形色色的场合和环境中
上述执手礼,有的发生在重大的国事上 (如王莽登基),有的发生在行政场合 (如袁逢接待赵壹),有的发生在私人家中 (如韩信与陈豨密谋),有的发生在异域他乡 (如李陵与苏武告别),有的发生在生离死别之际 (如司马谈与司马迁、汉成帝与大将军王凤、焦仲卿与刘兰芝),有的发生在公共交往中 (如申屠蟠与南郡儒生)。
综合上述特点,可以说,执手礼在秦汉时期,已经进一步扩展到社会、家庭、血缘、政治诸方面关系当中。从先秦到秦汉,执手礼不但没有断绝传承,反而在越来越广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中实行,同时表达着越来越丰富的美好情感和意向。
首先,执手礼所表达情感的对象是特定的具体人,前面我们所列的一系列人际关系,如君臣、同僚、师生、朋友、父子、夫妻、兄弟、将帅、兵将、主仆、主宾之间的执手都是如此。其次,执手所表达的情感都是与正向价值有关的。现代心理学把人的情感分为正向和负向的,而情感的正负向,是由价值的正负决定的。正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增加或负向价值的减少所产生的情感,负向情感是人对正向价值的减少或负向价值的增加所产生的情感。前述执手礼所表达的爱慕、留恋、信任、赞赏、敬重、喜悦、希望、嘱托、亲近、钦佩、祝愿、感激等均为正向价值增加引起的情感。
执手礼表达对他人的与正向价值有关的情感,这一功能无论在先秦还是秦汉以至在后来的历史时期都没有变化,而人们的这种情感也始终存在,需要通过执手礼去表达,这是执手礼能够传承不断的根本原因。
与正向价值有关的情感是一种友好善良的情感,人们用执手表达友好善良的情感,应当与人们对手的认识有关系。
在古人的观念中,手的动作可以表达内心的情感。《礼记·玉藻》记载君子动止之仪,要求君子见到尊者,要“手容恭”②《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925、32—33页。,即不乱指乱划以示恭敬。同书《曲礼》讲父母教子之法说:“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孔颖达解释说:“奉长者之手,为儿长大,方当供养扶持长者,故先使学之,令习便也”③《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第925、32—33页。,即教孩子从小培养孝敬长者的意识。
手不但可以表达感情,反应内心活动,还与人的事业有关。《释名》说:“手,须也,事业之所须也。”④《太平御览》卷370《人事部·手》引《释名》,第1703页。战国时就有“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⑤向宗鲁:《说苑校证》卷7《政理》,第158页。的说法,最终把事情办成,成就事业还是要靠双手。
与人事业有密切关系的是手纹,从手纹看前程,自先秦已然。《左传·隐公元年》记载:鲁惠公的元配夫人孟子死后,续娶声子,生隐公。宋武公有女名仲子,一生下来就有手纹显示,将来会成为鲁国夫人。后仲子嫁给鲁隐公,生下桓公。鲁惠公去世后,隐公立桓公为太子而自己辅佐朝政⑥《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第33—35页。。《左传·闵公二年》载:鲁国成季将要出生的时候,桓公让人占卜,结果是:“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生下来之后,果然在他手上有个“友”字,于是就用“友”字为他命名①《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第309—310页。。类似的记载不胜枚举②《史记》卷39《晋世家》: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初,武王与叔虞母会时,梦天谓武王曰:“余命女生子,名虞,余与之唐”。及生子,文在其手曰“虞”,故遂因命之曰虞。第1635页。《太平御览》卷370《人事部·手》引《论语摘辅象》:仲弓钩文在手,是谓知始。宰我手握户,是谓守道。子游手握文雅,是谓敏士。公冶长手握辅,是谓习道。子贡手握五,是谓受相公。伯周手握直期,是谓疾恶。又引《孝经援神契》:舜手握褒。宋均注曰:“手中有褒字也。喻从劳苦起,受褒饬致天祚。”第1703页。。
上述种种关于手的美好神奇是人们将自己的愿望加于其上的,反映了人们观念中的手是美好神奇的,因而人们愿意把美好善良的情感通过执手的方式向对方表达就是题中应有之意了。逾千年而不变的情感和观念,使得执手渐渐地积淀为一种礼俗,而一旦形成礼俗,就具有极强的稳定性,从而不可逆转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