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华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汉语词义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前提,并举例阐述了汉语词义系统理论在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汉语词义系统 文言文 实词教学
1.汉语词义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前提
1.1汉语词义系统理论。
汉语词义系统理论,是指词义是成系统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引申义和引申义是互相联系的,它们构成词义系统。
1.2汉语词义系统理论应用的前提。
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只适用于探求词的本义。在文言文实词教学中,有时我们需要探求词的引申义。我们要利用汉语词义系统理论解决实词教学的问题。利用这一理论的前提是,我们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探求词的本义,因为词的引申是以词的本义为起点的。而且词的本义决定了词引申的方向。二是沿着引申的一个或几个方向,整理引申的系统。
2.汉语词义系统理论在中学文言文实词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在中学文言文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120个实词,有一部分实词出现了直接与字形切合的本义,我们可以把本义作为利用汉语词义系统理论教学的起点。也有一部分实词没有出现本义,但是出现了引申义,可以把引申义作为利用汉语词义系统教学的起点。还有一部分实词,可以引进它的本义或引进它的今义,把引进的本义和今义作为利用汉语词义系统理论教学的起点。
汉语词义系统理论的运用,需要学生积累的词义相当丰富。然后,利用这一方法。让学生理解一个词的本义,进而理解这个词的引申义。或者让学生理解一个词的引申义,进而掌握这个词的其他引申义。所以,这一方法的运用,在高中二年级或三年级比较合适。
2.1利用已学的本义或相关引申义进行新的词义教学。
2.1.1本义见于中学文言文,利用本义实施引申义教学。
倍:《说文》:“倍,反也。从人,咅声。”段玉裁注:“以反者覆也,覆之则有二面,故二之曰倍。”
(1)本义为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翻译:希望您具体地跟项王说我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大学》。翻译:在上位的人扶养老人而百姓兴起孝敬之风,在上位的人尊敬兄长而百姓兴起尊敬兄长之风,在上位的抚恤失父的孩子而百姓不违背统治者。)
(2)引申义“增加跟原数相等的数”。《正字通·人部》则认为“物财人事加等曰倍”。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观潮》。翻译:在岸边十余里间,满眼都是华丽的服饰。许多车马使交通堵塞,这一带的物价突然比平时高出许多倍,在江边,租赁看棚的人非常多,即使是一席之地也不会空闲。)
(3)引申义“越发、更加”。增加跟原来的数相等的数就更多了,由“增加跟原数相等的数”引申为“越发,更加”。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观刈麦》。翻译:农民家里很少有空闲的时间,五月里人们更加忙碌。)
2.1.2相关引申义见于中学文言文,利用相关引申义实施新的词义教学。
安:在中学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出现“安”的本义,但是出现了“安”的引申义“安定、安全、平安”等意义。我们可以把“安”的这一引申义当做起点实施新的词义教学。
(1)安定、安全、平安。此为“安”的引申义。
兹安然无恙,非神灵慑服,安能得此?(《麻叶洞天》。翻译:现在平安无事,如果不是神灵慑服,怎么能够这样。)
(2)稳、安稳。“安定”就意味着不用到处迁徙。引申出“稳定”。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翻译: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广的房子,来庇佑天下的百姓,让他们都高高兴兴,风吹不动雨打不动,像山一样安稳。)
(3)安适、安逸。能安定下来,安稳地居于某处,就是“安适”“安逸”的。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臣,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逸享乐必将导致灭亡。)
(4)代词,表疑问,相当于“什么”“什么地方”“哪里”。
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翻译:旌旗遮蔽天空,他面对长江斟酒,横握长矛赋诗,本来是一代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5)副词,表疑问,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翻译:沛公说:“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
2.2本义没有见于中学文言文,先引入本义再实施新的词义教学。
在中学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出现文言实词的本义,但是可以引进它的本义,把本义当做起点,实施新的词义教学。例如:
堪:《说文》:“堪,地突也,从土,甚声。”本义“地面突起处”。
(1)引申义“胜任,能承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土部》:“堪,言地高处无不胜任也……”引申之,凡胜任皆曰堪。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翻译:我不能胜任你们的使唤,白白留着,也没有用处。)
(2)引申义“经得起、受得起”。能胜任的就经得起,受得住。由“胜任、能承担”引申出“经得起、受得起”。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翻译:自古以来多情之人都为离别而感伤,哪里能够忍受在这清秋时节分别。)
(3)引申义“可、能、可以”。由“胜任、能承担”引申出“可、能、可以”。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翻译:不要说鲈鱼美味,秋风吹尽了,季鹰回乡享福了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