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信贷和居民消费:2004—2012

2014-07-01 23:36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4年9期
关键词:消费率消费信贷城镇化率

李 虎

(1.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消费信贷和居民消费:2004—2012

李 虎1,2

(1.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2.郑州师范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利用2004—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方法,考察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发现,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具有正的影响,即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影响有限。同时还发现,中国居民消费呈现U型特征;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政府消费是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城镇化率对居民消费具有促进作用。

消费信贷;居民消费;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

一、引言

改革开放战略实施30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然而,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即居民消费率却呈现长期下降特征,与高增长经济速度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历史数据纵向、横向对比,当前中国居民消费率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低点;中国居民消费率不仅远低于美、英、日等发达国家,而且远低于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2000年以来,包括居民消费需求在内的整体消费需求持续萎靡不振,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之间的失衡日趋明显,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2008年以来,全球经济普遍下行,外需疲软,中国出口受阻,在经济结构调整转型新时期,内需不振,必将成为制约经济增长持续性和稳定性的关键。

与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相伴的另一种现象是消费信贷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且增速较缓。据统计,2011年我国消费信贷额为2056.48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10倍左右,但消费信贷占GDP的比重仅为18.81%,只比2004年增长了4%左右。而美国消费信贷占GDP的比重在2009年已达到80%以上,其他发达国家比重约占60%—70%,甚至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达到40%—50%。

近年来,中国消费率偏低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经济学者为此提出多种解释。然而有关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的研究颇少,中国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需求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如何?本文将主要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二、文献综述

针对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问题,国内学者从多角度进行广泛研究,并提出多种解释。朱国林(2002)[1]、方福前(2009)、娄峰(2009)[2]、邹红(2011)、陈斌开(2012)等认为宏观和微观收入分配失衡是影响我国消费不振的重要原因。万广华(2001)[3]等认为流动性约束型消费者所占比例的上升以及不确定性的增长,是造成中国目前的低消费和内需不足的成因。Modigliani(2004)[4]和付波航(2013)等认为人口结构变迁是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的原因。罗楚亮(2004)[5]和杨汝岱(2009)[6]等从预防性储蓄角度研究,认为收入不确定性、失业风险、医疗、教育、养老等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强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是导致居民消费率低的原因。陈斌开等(2010)通过考察城镇移民和城镇居民在消费行为上的差异,发现户籍制度是制约消费的重要因素。汪伟(2013)等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金融环境的变化导致中小企业面临新的融资约束。为应对融资困境,大量中小企业被迫通过利润留存方式进行内源融资,从而减少居民部门的利润分配,降低家庭劳动份额。面对家庭劳动份额的减少,理性消费者选择抑制消费,从而解释居民消费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现象。

综合相关文献,已有研究视角丰富多样,虽然这些观点各有侧重,但都忽视了可能影响消费的另外一个因素——消费信贷。比较而言,国内目前有关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的研究文献较少。臧旭恒、李燕桥(2012)利用2004—200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消费信贷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当期消费信贷缓解居民当期流动性约束,促进消费增长,但受诸多因素制约。李红军(2013)在理论分析消费信贷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运用实证方法检验消费信贷对我国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影响效应不显著。张文红、王小景、冯梦雨(2013)基于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的样本数据,采用协整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实证研究消费信贷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长期内消费信贷不会对居民消费产生显著影响,即增加消费信贷并不会改变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短期内消费信贷不仅刺激消费需求,而且扩大消费信贷会对国内需求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消费信贷角度,探究消费信贷与居民消费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借鉴已有文献资料,在变量的选取上,我们采用居民消费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消费信贷率作为解释变量。此外,考虑到影响消费的因素众多,我们拟选取劳动要素收入份额、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城镇化率、政府消费率、人均实际GDP、人均实际GDP的平方项作为控制变量。变量描述见表1。

表1 变量描述

被解释变量居民消费率定义为居民消费与GDP之比,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解释变量消费信贷率定义为消费信贷除以国内生产总值,消费信贷数据来源于2004—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陈斌开等认为人均GDP与居民消费呈U型关系,因此本文选取人均GDP的一次项和二次项作为控制变量,人均GDP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政府消费率定义为政府消费除以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邹红等认为劳动收入份额、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选取劳动收入份额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作为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城镇化率定义为地区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例,数据来源于Wind咨讯金融终端及各地区统计年鉴。

(二)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实证模型设定

本文利用2004—2012年中国31个省市区(港澳台除外)的面板数据,设立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设定计量模型如下:

其中i和t分别代表地区和年份,t=2004,…,2012,i为我国各省市区的截面个体,本文选取全国31个省市区。X为控制变量,包括人均GDP的一次项和二次项、劳动收入份额、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城镇化率、政府消费率。α为常数项,εit为观测不到的影响因素。

(三)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选取中国31个省市区2004—2012年的面板数据,检验解释变量、控制变量等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各变量统计描述见表2。

表2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检验及分析

为检验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本文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模型估计,豪斯曼(hausman)检验结果表明固定效应模型有效,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结果见表3。表3中的回归结果(1)—(6)式表明,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回归系数偏小,表明近年来消费信贷增长幅度缓慢,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回归结果(2)—(6)式说明,人均GDP一次项系数为负,二次项系数为正,并且一次项和二次项系数在10%的水平下均显著。表明中国省市区消费率变化呈现明显的U形特征,说明随着人均GDP的增长,目前高投资、高储蓄、低消费的状况将逐步改善。

回归结果(1)、(3)—(6)式表明,劳动要素份额对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对居民消费具有抑制作用。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劳动要素收入份额逐步降低,因此,劳动要素份额的下降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均是导致居民消费率偏低的原因。

回归结果(4)和(6)式表明,政府消费率对居民消费率的贡献在5%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政府收入比例逐步攀升,宏观收入分配的失衡及税收结构的不合理抑制居民消费需求。

表3 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回归结果(5)和(6)式表明,城镇化率对居民消费率的提升作用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城镇化率对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说明城镇化率的提升有利于消费率的提升。

总体来讲,要素收入分配额的提升,消费信贷和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消费率的提升,政府消费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抑制居民消费。因此,我们应在调节收入分配、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消费信贷发展方面下大工夫。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2004—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和固定效应估计方法,考察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中国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具有强显著的正向影响,然而影响效果不大。本文还发现,中国居民消费率呈现U型特征,宏观和微观收入分配失衡及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具有负影响,城镇化率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正影响。因此,宏观和微观收入分配失衡是造成居民消费率低的原因。

(二)建议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消费信贷对消费率的提升显著为正,消费信贷的提升有助于消费率的提升。因此,应继续深化金融体系改革,加强金融业产品创新,满足居民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同时,完善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产品手续及收费标准,为居民享受多样消费信贷产品提供便利。

研究结果表明,劳动要素分配和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对居民消费率影响显著。

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政府收入、企业收入在国民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而收入作为居民消费的关键影响因素,调节提高劳动要素报酬、居民收入比重无疑是提高居民消费的关键。

实证研究表明,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率的影响显著为负,表明随着中国GDP的增长,政府享受越来越多的经济红利,政府在改善财政支出结构、完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方面成效不显著,有待改进。

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化率对消费率的提升显著为正,城镇化程度的提升有利于消费率的提升。因此,应继续深化改革,加快户籍制度以及养老、医疗、教育等阻碍城镇化进程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为城镇化建设提供保障。

[1]朱国林,范建勇,严燕.中国的消费不振与收入分配:理论和数据[J].经济研究,2002,(5):72-80.

[2]娄峰,李雪松.中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动态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3),109-115.

[3]万广华,张茵,牛建高.流动性约束、不确定性与中国居民消费[J].经济研究,2001,(11):35-44.

[4]Modigliani F,and S L Cao.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 Cycle Hypothesis[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42,145-170.

[5]罗楚亮.经济转轨、不确定性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J].经济研究,2004,(4):100-106.

[6]杨汝岱,陈斌开.高等教育改革、预防性储蓄与居民消费行为[J].经济研究,2009,(8):113-124.

(责任编辑:贾伟)

1003-4625(2014)09-0035-03

F832.4

A

2014-07-02

李虎(1982-),男,河南郑州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郑州师范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消费率消费信贷城镇化率
后疫情时代个人消费信贷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消费信贷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期限结构视角
消费信贷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我国经济消费率问题探析
经济动态效率视角下的省际最优消费率研究
安徽省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关系实证研究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县域城镇化率及其推进预测
——以济南市平阴县为例
消费信贷与消费者行为研究述评:基于多学科视角
2011年全省城镇化率达45.6%
基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中国居民消费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