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结尾艺术例谈

2014-06-30 09:49汤爱琴
文学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状物古典诗词写景

汤爱琴

内容摘要:古典诗词中,结尾写景、描状的有很多,作者欲说而不直说之意都蕴含在景、状之中,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除此之外,诗词中还有一些不愿说、不想说、不敢说或不能说的曲折心绪,也有一些说不尽、说不清、不便说或说了也无用的烦杂情感,他们不是借助景物、情状来传达,而是以更为含蓄委婉曲折的语言来表现,进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关键词:古典诗词 结尾艺术 写景 状物

古诗词中,结尾写景(自然之景)、描状(人之情状)的为数很多,作者欲说而不直说之意都蕴含在景、状之中,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除此之外,诗词中还有一些不愿说、不想说、不敢说或不能说的曲折心绪,也有一些说不尽、说不清、不便说或说了也无用的烦杂情感,他们不是借助景物、情状来传达,而是以更为含蓄委婉曲折的语言来表现,进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对比传情

诗歌的结句和前文会形成对比衬托,凸显主旨情感,余味悠长。

如陆游《楚城》:“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诗人感物咏怀,流连凭吊,触景伤情,结句大笔如椽,一笔从往昔勒回到现在,巧借“滩声”把古往今来联系起来:滩声虽然依旧,世事却已全非。今昔对比中,让人联想到陆游所处的那个艰难时世以及他至死不衰的报国壮志,含蓄地抒发了诗人无限的国家盛衰之感,言尽而意不绝。

又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昔日“故人”,今日相“逢”,昔“见”今“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多年的时代巨变,个人沧桑,国事沉沦,年华迟暮,今昔之感,盛衰之悲,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沧桑感和历史感。“落花时节”四字深含叹世伤人悲己的无穷感慨;一“又”字,便将今夕盛衰、兴亡流离之感全部倾泻出来。言近旨远,蕴含丰富。

二.用典深化

诗词结尾用典可以丰富诗歌内涵,深化主旨。

李商隐《无题》结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采用青鸟传信的典故,委婉传达始终无法与情人见面的愁苦,浓郁感伤,曲折委婉;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结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用廉颇旧事,含蓄表达他想要建功立业但又因遭人谗言而不被朝廷重用的无奈和感慨,意蕴丰富,深化主旨;杜牧《九日齐山登高》结尾“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反用齐景公登牛山之典,认为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登山流涕,感慨人生无常,“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凄恻低回,含蓄蕴藉。

三.设疑增味

有疑而问,感慨无尽。如刘长卿《新年作》,诗人身处异乡,新岁怀乡。结尾设疑:“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以贾谊自况进而发问:不知今后还要几年才有还乡机会?问句之中寓思乡之情,贬谪之悲。既是疑问,又是无尽的慨叹。

看似有疑,实寓悲愤。如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结尾:“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诗人之问表面是庆幸,而实际上是自嘲:难道我这一生只该当一个诗人吗?不然为什么脱下战袍,远离前线,像诗人一样“骑驴入剑门”呢?在自嘲的苦笑中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内蕴深含,意在言外。

明知故问,引人回味。如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诗人凭吊贾谊,怀古伤今,结句以“怜君何事到天涯”的问句收尾。前面早已写明贾谊被谪是“恩犹薄”,这里反问“何事”,翻叠全篇,出人意料。诗人怜人又自怜,恻恻动人,回味不绝。

四.讽而不露

《诗经》言,诗“可以怨”,古诗词中某些深刻宏远的主题可以寄于讽喻之中,隐而不显,讽而不露。

如林升《题临安邸》结句“直把杭州作汴州”,把“杭州”与“汴州”勾连起来,蕴含无比丰富的思想内涵,重在讽刺、谴责统治阶级连原来的国都都忘记了,连丢掉的半壁河山都忘记了,连沦陷于异族铁蹄下的千百万“遗民”都忘记了!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又如李约《观祁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和思想感情的对比,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结句中诗人虽已说明却未说尽,意含讽刺而不显露,使得这种讽刺更为曲折委婉,耐人寻味。

五.写而不尽

对诗词中传达的情感,点到即止,并不写尽,留给人充分想象的艺术天地。

如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作为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抒发遭受排挤、壮志难伸的无尽愁苦时深含着无比的悲愤,但他在词中只是轻轻点了一下,并不写尽。词以对比手法展开,上片虽明写到“愁”,其实并不“愁”。下片才真正开始写“愁”,词人久经宦海风波之苦,饱受排挤压抑之痛,不知有多少“愁”情要诉,但刚一点到,却猛然刹住,“欲说还休”,满怀愁绪,诉说不尽,于是干脆不去说了,竟意外转出一句“却道天凉好个秋”。词人既“休”说愁,“天凉好个秋”更算不得什么愁,但在这“欲说还休”中,却更使人感到词人“识尽愁滋味”的痛苦难言,其中的辛酸耐人寻味;在“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淡而无味的闲言中,谁都能感受到词人说不尽、说不清、不便说、说了也无用的无穷愁绪,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激荡着的无比悲愤。“欲说还休”是有意不说,不说不等于没有,也不等于忘却,而是愁太深太重,非言语所能表达。真是“意不可尽,以不尽尽之”(刘熙载《艺概·诗概》),其中包含的意蕴很耐人咀嚼,同样让人“欲说还休”。

六.不写为写

意“不尽”的极致是不写,以不写为写。

如朱庆馀《宫词》:“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前两句展现的是春花盛开,美人并立的画面,读到终篇,才知道:原来这幅双美图始终是一幅无声的画,而这两位画中人之始而欲言,终于无言,只是有所畏忌而“不敢言”。此诗“欲说”而“不敢言”,却把宫怨抒写出来,所谓“宫中忧谗畏讥,寂寞心事,言外味之可见”(黄叔灿《唐诗笺注》),这就是以不写为写。诗虽没说“欲说”何事,却让读者想到很多,且“鹦鹉”之畏当更有所讽。

七.无理而妙

诗人把思想感情抒写出来,或隐或显,都容易被人理解。即使常中出奇,也只是出人意料。但在特定的情况下,感情的表达“似乎无理”,却能产生“有理有情”的独特效果。

如宋之问《渡湘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常理而言,久客他乡的人万里归来,越是接近家乡就应该越是兴奋,见到家乡“来人”总是迫不及待地打听家人消息,可是,诗人却一反常情,出之以“情更怯”、“不敢”,这是“无理”之处;但是妙在“有情”,准确地表现出长期离家、千里逃归的诗人临到家时焦急不安、恍惚多疑的特定心理,更恰当深刻地表达了对家中亲人的关切之情:诗人遭贬蛮荒多年,如今家中情况如何呢?会不会有不好的消息传来?诗人在特定情况下最真实的心理状态正是在“看似无理”的结尾中曲折再现,无理而深。

综上所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结尾方式是诗词创作中的一种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为诗人表达感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场域,也为赏析诗歌的读者营造了探寻诗境的艺术空间。以景结情的结尾形式一般侧重于情感的回味咏叹,而这里的不是通过写景、描状传达出来的曲折心迹更侧重于情感的点染深化,这里有报国无门之愤,壮志难酬之悲,贬谪天涯之恨,遭馋被毁之慨,忧馋畏讥之患,国家盛衰之感,“朱门酒肉”之讽等等,其中更多的是几种情绪的交织萦回,真正是一腔情怀,无处诉说,百感交集,欲说还休。我们在解读诗词中这类曲折情感时,除了常见的品味角度外,更多的还要结合诗人的身世经历,知人论世,这样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触摸到诗歌的灵魂。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状物古典诗词写景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记叙文之状物逼真
汉语文学的“状物”特性及诗性美感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写景成语连线
浅谈状物类课文的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中状物内蕴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