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西府道情的艺术特征

2014-06-30 14:01王振宇贺星
作家·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曲牌艺术特征唱腔

王振宇 贺星

摘要 西府道情是流行于宝鸡地区的民间曲艺形式,有着鲜明的乡野气息与民俗文化气质。本文通过对西府道情艺术曲牌唱腔的本体研究,结合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对西府道情所具有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西府道情 艺术特征 曲牌 唱腔

引言

道情,现今还存在着的一种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是道教宣传教理教义为道教服务的一种民间演唱曲艺。它起源于唐代道观中的说唱音乐,是道教用来传播教思、济世度人的行为方式,是道教与民间文化交融的产物。宋代后逐渐开始吸收社会上流行的词牌、曲牌,唱腔的选择也开始摒弃单一僵化的以字就腔的模式,唱词的内容也不再是教化的格律诗,多选择民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故事。表演形式也不再单纯是道士们在民间传经布道、募化谋食时所表演的宣义弘法的曲艺形式,散落民间的宫廷艺人及民间艺人也开始采用民间题材,吸取民间音乐的创作,编创出新的曲艺表演形式,这种无心插柳的行为恰是道情戏在民间的起源。道情最初只是在道教场所表演的,它随着道教的兴盛而大行其道,但未随着道教的幕落而消失殆尽,当它摆脱道教的圈囿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从寺庙布教走向瓦肆娱乐成为一种新兴的表演形式之后,道情便随着云游道士和职业艺人的足迹传播到全国各地。

一 西府道情概述

宝鸡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有着2700多年的城市历史,延绵的秦岭山脉贯穿东西,浩瀚的黄土高原俯跨南北,是中国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昌盛,民间表演艺术古老而丰富,西府道情就是寶鸡绚烂多姿的民间表演艺术花园中一支芬芳的花朵。西府道情作为关中西府地区民间音乐的代表,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它是陕西道情艺术长河中的一脉支流,几百年来民间艺人对其不断创造和改进,在艺术上本性彰显出独具特色的西府地区的方言语音、丰富的唱腔板式、优美动听的曲牌等艺术特色,在艺术形式上与商洛道情、陕南道情有着明显的差别。

西府道情是宝鸡关中地区独特的民间曲艺音乐形式,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旋律动听优美,内容的选择上也多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表演者的唱腔运用随意自如,旋律脍炙人口,是当地百姓茶余饭后的主要消遣方式,它的历史传承与流传延续使得西府地区民间音乐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和独特性。西府道情作为从唐代流传下来的古老民间音乐遗迹,世代相传,在当地老百姓心中的地位是其他音乐形式无法替代的。研究宝鸡古代音乐史和挖掘当地民间音乐形态,必须重视这些延续千年的音乐活化石。西府道情所携带的思想含量、历史信息、文学价值绝不逊色于宝鸡的姜炎文化,它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也是多样性的。

二 西府道情的基本艺术特征

1 西府道情具有宗教性和民俗性

宝鸡作为炎黄文明的发源地,多民族文化在此交融,周礼文化、法门寺佛法文化、姜子牙传说等都在西府这片大地上闪耀着绚丽的光芒。西府道情,现今还存在着的古老的艺术表演形式,正是在这种文化融汇传承的熏陶下,历经岁月的洗礼不断发展完善。

西府道情与其他南北方各地所流传的道情一样,它起源于唐代道观中的说唱音乐,是道教用来传播教思,发扬“齐同慈爱、济世度人”道教精神的行为方式,是道教精神与民间文化融为一体的产物。回溯到唐宋时期,现在宝鸡辖区范围内大小道观数十座,诸如龙门洞磻溪宫、金台观、蟠龙宫等。元代道教“七真人”之首丘处机、宋代大家王重阳、张三丰等道教名流都常年在宝鸡修行道行。自唐朝灭亡之后,宫内艺人和观中道士为生计流散乡间传经布道,此时道情的内容也融入了民俗轶事,受到唐宋大曲的影响,道情也逐渐演化为说唱结合的新型艺术形式,不断丰富旋律的色彩,改编道情唱词。经过几百年的演出实践和交流,西府道情也吸收了西府地区外其他曲种的声腔艺术特色,从最早的围坐唱奏,发展到后来的广场戏,以其特有的表演风格和悠扬婉转的音调声闻西府大地,西府道情已成为西府宝鸡人民最亲切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2 曲牌优美动听,唱腔板式丰富

长期演唱实践使西府道情创造并形成了它独有的曲调,常用曲牌有:飞板、哭长城、柳生芽、八板、绣荷包等。唱腔板式有:软梅花点、硬梅花点、软上簧、软下簧和滚板、哭板等。从板式上看用于苦音的较多,故西府道情适宜演唱旋律低沉、委婉,表现伤感悲切的苦情戏。例如,道情戏《丁兰刻木》选段,采用的就是软梅花点唱腔板式,演唱者如泣哭诉、哽咽哀叹的悲腔,如此反复渲染,反复咏叹,使得听者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震撼。

西府道情的唱腔以板腔为主兼有联曲的特征,并且多用帮腔和拖腔。

3 帮腔在演唱中的运用

帮腔的形式为演唱者在前台演唱,后台众人帮腔,有时乐队中打击乐器的演奏人员演唱帮腔。常见的帮腔有:哎嗨哎嗨嗨哎嗨咿呀嗨,它本身并没有表达内容,只是增加气氛色彩而已,不仅能衬托出演唱者的情感,还适时地填补了段落的空白,弥补了音乐表现力不足的缺陷。如流行于宝鸡陈仓区的传统剧目《忠义堂》帮腔设计是这样的:

(唱腔)自幼儿好,宾朋走江湖,四海有名。

(帮腔)哎嗨哎嗨,哎嗨呀哎嗨,哎嗨咿呀嗨。

4 拖腔的运用

拖腔是演唱者委婉唱腔的延长,目的是人物情感更加淋漓尽致地表现。拖腔落在唱词和念白的句子末尾,长短不一,附带加花,配以简板等打击乐使得“说”也有了“唱”的味道。如传统道情戏《忠义堂》宋江的上场引白:

尺水能成万丈高,梁山聚义逞英豪——(拖腔)

老天若助三份兴,灭去高俅扶圣朝——(拖腔)

本大王姓宋名江字公明——(拖腔)

只因插翅虎雷横上山言道,美髯公朱仝高唐身有大难——(拖腔)

我寻思派得一人下山去办,但无有齐心之人,千万次奈何奈何——(拖腔)

啊!有了有了——(拖腔)

我不免宣来先生吴用,那时节再做—定夺——(拖腔、帮腔,锣鼓齐鸣,下面开唱)

西府道情独特的帮腔和拖腔板式,在许多剧目中融为一体,更进一步地丰富了道情的音乐,大多数演员在演唱时都是可以凭借现场气氛或是个人即时的演唱状态随兴发挥,乐队此时则需要应声而变,这对演奏人员的现场应变能力要求非常高。道情演唱时为渲染气氛,旋律经常被加花,花音演唱情绪是热情奔放的,时而低吟时而欢悦。还有一种是苦音旋律,歌唱时如在哭诉内心的悲愤,声泪俱下。无论是花音还是苦音,它所承载的都是人类细腻的情感,是和西府地区人民真实的生活情感经历非常贴近的。

三 伴奏乐器音色丰富,乐队编制合理

乐器是构成曲种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的重要性在于乐器的音色与该剧种演唱风格所保持的一致性,并与历史的传承、地方民俗上的认同有密切的关系。西府道情发展至今,不论在音乐的地缘因素还是伴奏乐器的构成上,都无法摆脱秦腔对它的巨大影响。道情的音乐分文场、武场。伴奏乐器使用传统乐器,文场有:笛子、四弦、胡琴、鱼鼓。武场有:简板、三材板、碰铃、云锣等。据考察,在全国范围内所流传的各地道情中,鱼鼓、简板是作为道情的专用乐器使用的,而三材板则是宝鸡西府道情中所独有的打击伴奏乐器。

1 专用乐器的音色特点

专用乐器指的是专用于道情戏伴奏的乐器,这种乐器的特有音色对道情戏艺术风格的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既要求乐器音色与演唱者的嗓音能融为一体,又要求符合当地民众的审美需求。在中国,无论是南方道情还是北方道情,都有两种乐器作为特色乐器在使用,那就是鱼鼓和简板。

鱼鼓本是手鼓的一种,竹筒所制,中空,一端蒙有猪皮,敲击是发出“通通”声。

简板是由上下两片竹片组成,靠竹片相撞发声,音色清脆,穿透力极强,是西府道情特有的伴奏乐器。

2 西府道情班乐队编制

以宝鸡陈仓区阳平镇姜马道情班为例,成员一般由9到11人组成,乐队成员各手执一种乐器。主要乐器有笛子、四弦子、胡琴各两把,简板和鱼鼓则常见为一人所持,其余均为小打击乐器碰铃、三材板等,演唱者一般靠椅而坐或手持云锣演唱。

四 演出曲目丰富,演出大众化、民族化

西府道情从最早的围坐演奏唱到后来的广场戏、皮影戏。伴随着几代西府人的生活。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经典的剧目已经失传,去除零散的文字记载,完整记录下的剧目仅有20个左右。宝鸡眉县道情班整理成册的剧目其中有《大拜寿》、《经堂教子》、《合家论》、《槐荫相会》、《刘彦龙上京》、《桃园三结义》等。陈仓区姜马道情班至今还能演唱的仅有《石佛衣》、《王贤争见》、《四季孝》、《八仙庆寿》、《忠义堂》等。这些在西府地区流传了几百年的艺术瑰宝,既与道教母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又充分经历了岁月风雨的洗礼而不断地顺应民意延续发展,可见在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存在,也正是因为它能满足人类社会的心理需求,而逐步迈向大众化、民族化。西府道情在时代文化的变革中不断吸取和借鉴相关艺术形式的精华,融汇成为今天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然而,近年来在现代主流文化的冲击下,曾经唱响千年的西府道情由于受到地域民俗文化差异以及方言的局限,知名度不断下降逐渐显现出颓势。加之网络传媒的兴起,受众群体越来越少,西府道情已经逐渐淡出了公众的视野,仅靠几家势单力薄的班社在苦苦支撐,是很难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更大影响的。

五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

在中国曲艺发展史的视野下,任何一种民间曲艺的出现、延传都是受到本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尤其是像西府道情这种鲜为人知的曲种分支,辐射面甚微,除了在关中一带盛行外,几乎掺杂不了其他区域的民俗气息。

西府道情自清朝以后才出现了职业的道情班社,伴随着几百年间民间婚嫁丧葬、逢年过节的酬神敬仙等民俗活动的产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与本地民俗习风融为一体的表演风格。西府道情是道家音乐、西府民歌、关中秦腔加上西府方言长期演变的产物。几百年来,勤劳的宝鸡人在这片热土上辛勤耕耘,八百里平川的西府大地孕育了这一极具特色的道情形式。昔日的西府人面朝黄土,背靠青天,历经沧桑,饱经磨难。吼两声秦腔,唱一曲道情是为了倾诉心中的苦闷,慰藉心灵的创伤,展望生活的美好。

结语

西府道情是道教在关中地区民间化的产物,在西府民俗研究体系中处于较为重要的位置。2007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下达了陕政发(2007)15号文件,将西府道情项目(编号V-3)等145个项目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此举将大力推进西府民间音乐的研究工作,为继承和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现实意义,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切实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广和传承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对西府道情仅仅是极其粗略的探讨,更深入的分析、考察它的民俗意义,是今后继续拓展学术视野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许德宝:《陕西戏曲音乐概论》,陕西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

[2] 程天健《中国民族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

[3] 武艺民:《中国道情艺术概论》,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王振宇,宝鸡文理学院讲师;贺星,宝鸡文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曲牌艺术特征唱腔
清代曲牌体红楼戏与经典戏曲之“互文性”研究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常用曲牌新谱》出版座谈会”在本社举行
【曲牌园地】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