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美食、祈祷和爱》

2014-06-30 19:29何赛萍
作家·下半月 2014年4期
关键词:独立平等女性主义

摘要 《美食、祈祷和爱》(Eat Pray Love)是美国当代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于2006年根据自己的亲身旅行经历创作的一本传记性小说,出版后便成为红遍全球的女性心灵励志作品。本文主要从女主人公追求自我、期盼独立、渴望平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来阐释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分析她渴望女性解放,实现男女平等的愿望。

关键词:《美食、祈祷和爱》 女性主义 独立 平等

《美食、祈祷和爱》(Eat Pray Love)是美国当代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Elizabeth Gilbert)于2006年根据自己亲身的旅行经历创作的一本传记性小说,记录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在结婚6年后发现自己不想要小孩,也不想要丈夫,最终结束了自己痛苦的婚姻,踏上一段长达一年的自我发现之旅。小说通过108个短篇描述了她在意大利、印度和印尼三个国家探索自我、发现自我的旅程,出版后便成为红遍全球的女性心灵励志作品,被译成40多国语言,《时代》周刊、《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等都对这本书做出了很好的评价,美国脱口秀女皇奥普拉称它为美国女人的“疗伤圣经”,前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也对它青睐有加。国内把这本书译为《一辈子做女孩》,也有很多人直接译为《美食、祈祷和爱》。

自“女性主义”这一概念产生以来,强烈呼吁要求女性平等权利和地位的文学作品便层出不穷。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刘思谦就把倾听和阐释女性声音视为女性文学研究的主旨,她指出:“女性文学研究首先是对这些发自她们血肉之躯的体验和声音的认真阅读和细心倾听……它的观察焦点和思维重点应放在女性文学文本和女作家本人上面,重新发现被埋没和被曲解的女性文学作品和女作家,从女性自己的书写中发现被意识形态压抑、藏匿、扭曲了的女性的生存体验和生命存在的真实。如果说女性文学研究有它的价值目标的话,那便是包括男性在内的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便是社会压抑的解除和人的彻底解放这一十分遥远的价值目标。”(刘思谦,1993:23)总的来说,女性主义在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中展现了极大的活力,不仅“对西方的形而上学展开批评,还提供了一些美学的可能性,尤其在書写理论上,女性主义展现了一种先锋的、前瞻性的风采。”(宋素凤,2002:9)

《美食、祈祷和爱》作为一部女性励志作品,书中很多地方体现了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将从追求自我、期盼独立、渴望平等这三个方面来阐释。

一 追求自我

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看似拥有让旁人羡慕的一切:帅气多金的丈夫、宽大舒适的房子、前途无量的写作事业,但结婚六年后她发现自己仍然不想要孩子,也不想要丈夫,她过得并不快乐,她经常半夜在浴室的地板上哭泣,觉得迷茫、困惑、悲伤,她发现目前的一切都不是她想要的。在经历了多个无眠之夜的思考和反省后,她毅然决定改变自己,坚决地和老公离婚,放下手头的工作,给自己放了一年长假,准备周游世界,寻找灵魂的新生,探索人生的真谛。她在意大利品味美食带来的愉悦,在印度感受祈祷给予的力量,最后在巴厘岛寻得了身心的平衡、找到了真爱。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的体验经常被男性所忽略、排斥和扭曲。由于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在中国,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长久以来主宰着我们,使得传统女性的观念根深蒂固,成为男性维护自身权利和地位的依据,也使很多女性成为自觉或不自觉的受害者,迫使她们失去了主体意识和自我意识。女人的价值到底是什么?什么才是女人真正的追求?很多女性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但是很少有人会像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一样敢于放下拥有的一切,去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害怕改变,害怕失去平静的生活。在现代社会,也有很多女性为了家庭和孩子舍弃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或委曲求全,或哀怨自怜。但是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却果断地选择了离开,在她发现自己的追求和现在的生活不符时,在她发现自己爱丈夫但更爱自己时,在她发现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做母亲时,她选择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踏上新的旅程,寻找新的自我。

通过作者吉尔伯特的话,我们也能看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她说:传统神话中通过旅途寻找自我的总是男性形象,因为传统神话认为女性就是生孩子的,就这一工作来看,她们已经完美了,不需要改变。而吉尔伯特从不把自己看成是简单的生养孩子的工具,她渴望了解自己的内心。她在书的最后写到,幸福需要靠自己去争取、去坚持,甚至靠周游世界去寻找,而不是依靠他人,这也是女性主义的一种表现。

二 期盼独立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上对男性的依附性,所以要想获得独立和平等的地位,必须先在经济上独立起来,女性必须有工作。在古代的中国或者西方世界,女子想要获得比较高的社会或经济地位,必须通过婚姻来实现,女人想要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男人,她们并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而在现代社会,虽然性别不平等仍然存在,性别歧视现象也时有发生,但大多数女性已基本享有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她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实现人生的目标和价值。

作为一名现代女性,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独立的形象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她的这种独立不仅仅是指经济上的,甚至也包括感情上和精神上的独立。作为一名作家,她拥有不菲的收入,有自己的公寓,即使在离婚之后她失去了全部的财产,也依然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实现周游世界的愿望,因为出版社提前购买了她关于旅行的这部书的版权;在同丈夫协议离婚的过程中,为了尽快摆脱离婚的痛苦和阴霾,她甚至提出“财产归你,过错归我”的所谓“平分”方式,这也绝对是现代女性才会有的独立特质。从感情上和精神上看,我们的女主人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具有这种独立特质的,而是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上,在经历了离婚前的迷茫以及婚后与大卫的恋爱之后,才开始慢慢地独立进而发生蜕变。她意识到,从小到大,她不是在恋爱就是在分手,她没有独立生活过,没有真正自己生活过。在离开大卫后,她住进了属于自己的公寓,虽然要偿还包括房贷、离婚诉讼费之类的一大笔费用,她还是乐观地生活,她把房间的墙壁刷成最温暖的色调,每周给自己买花,她终于开始为自己而活,并且自问“我到底想要什么”这个以前她不敢去回答的问题。从刚开始的痛苦、迷茫到后来的独立,小说给我们刻画了一个敢于面对自己的内心、敢于颠覆传统的现代女性形象,与传统的女性形象相比有一定的突破意义,体现了积极进步的女性主义思想。

三 渴望平等

作者渴望女性的解放,渴望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她尝试学习烹饪但并不喜欢也不擅长;在发现自己重了整整23磅时依然轻松地嘲笑自己像头水牛,在意大利和一帮男性朋友观看球赛并用心倾听学习一位男观众粗鲁豪放的言语,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希望女性解放,实现男女平等的思想。她把自己与母亲和姐姐进行对比,认为她们的生活都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换来的,而她将选择和她们不一样的道路。作者引用维吉尼亚·伍尔夫的话,“剑影,投影在女人广大的生命中(Across the broad continent of a womans life falls the shadow of a sword)”(Gilbert,2006:126),道出了关于习俗、传统与秩序之于女人一生的伤伐,她认为现代女性如果做出一些有悖于传统的选择,比如不要孩子,就會遇到很多压力,女性想要过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总要付出一些代价,这是现代妇女生活的现状,但所幸我们有权利去决定想要什么。这也是作者对女性解放的一种阐释。

小说不仅通过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言行来反映作者期盼平等的愿望,还通过其他许多女性角色来体现。比如女主人公多年的好友黛博拉是一位心理学家也是女性主义理论家,在感恩节餐会也是意大利好友露卡的生日会结束后,黛博拉悄悄对伊丽莎白说,“看看这些意大利人吧,他们对待感情是如何真实,对待家庭又是多么照顾,对待他们生命中的女性又是多么体贴和尊重!”(Gilbert,2006:146)作者借用好友—— 一位女性主义理论家的话,来反映她对男女平等的期待和向往。

女主人公在印度修行时认识了一个17岁少女图尔西(Tulsi),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印度少女,她热爱知识、想上大学,也和莉斯(Liz)一样渴望旅行,她被看作是家族里的叛逆分子,但是她面临的现实是满18岁就得物色对象结婚。据图尔西(Tulsi)讲,他们那每个家庭都把能否把女儿嫁掉看作一件大事,她有个亲戚就因为成功嫁掉了28岁的女儿剃光了自己的头发,以表示对上帝的感激。那么,什么样的女孩子是比较难嫁的呢?女主人公问她。图尔西说:“星象差的,年纪太大的,皮肤太黑的,或者是受教育程度太高的。”(Gilbert,2006:239)女主人公对照了一下这些条件,看看自己在印度是否能嫁得掉,最后幽默地总结说除了皮肤是她的优势之外,她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结婚对象。通过与叛逆的印度少女图尔西的对话,作者给我们展示了印度当地女性的生存现状,她们的命运取决于他们的星象和外貌,封建迷信制约了她们的发展,她们的学历不能高于男性,否则将很难找到结婚对象。

小说中还有一个女性角色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女主人公在巴厘岛认识的奴里亚西(Nuriyasih),一位当地的女医师,独自一人带着女儿,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她是当地为数不多的离婚妇女之一。她的前夫每天喝酒、赌钱、输光了他们所有的家产,还经常把她打得头破血流,所幸她自己懂点医术,才没有导致残疾,但是在她前夫毒打她致使她流产后,奴里亚西坚决地和他离婚了。在巴厘这个父权制社会,妇女离婚相当于是净身出户,完全没有任何保障,但是奴里亚西还是毅然坚决地离了婚,还请了律师,在经过两年的斗争之后争取到了女儿图蒂(Tutti)的抚养权。她说,她庆幸图蒂是个女儿,不然她这辈子恐怕都不能再见到自己的孩子了,因为在当地“男孩更珍贵”。(Gilbert,2006:341)

另外,通过奴里亚西的介绍,我们还了解到,在巴厘当地要是有男人不能生育,医生会把责任怪罪到女人身上,因为“你不可能告诉一个巴厘男性他不能生育,这是社会所不容的,男人就是男人!”(Gilbert,2006:401)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想办法让这些男人的妻子怀上孩子(当然是别人的),以保证家庭的稳固,保护这些女性的安全。这种治疗方案在我们看来也许可笑,但也恰恰反映了父权制社会男性的强权以及强权背后的愚昧,也可以看出男女之间多么的不平等。

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了《美食、祈祷和爱》这部女性励志作品,从女主人公追求自我、期盼独立、渴望平等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作者渴望女性解放,实现男女平等的愿望。在当今社会,大多数女性已经基本享有和男性平等的权益,但很多女性在成熟的过程中忽略了自己,迷失了自己,我们希望女性在拥有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之外,也关注一下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明白自己的需求,做真正幸福、独立的女人,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宋素凤:《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3] Elizabeth Gilbert.Eat Pray Love[M].USA:Penguin Books,2006.

(何赛萍,上海杉达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独立平等女性主义
情人的烦恼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李嘉诚:香港没资格“独立”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西班牙宪法法院判加泰罗尼亚“独立”违宪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